最新刊期

    2019年第44卷第6期

      机制探讨

    • 谭程方, 黄思琴, 唐成林, 张安宁, 赵丹丹, 吴梦佳, 安荟羽, 邱丽, 代妮, 代攀
      2019, 44(6): 391-398. DOI: 10.13702/j.1000-0607.180780
      摘要:目的:观察电针联合雪旺氏细胞(SCs)移植对脊髓压迫性损伤(CSCI)后损伤部位CD4、CD8表达的影响及髓鞘修复的程度,探讨电针联合SCs移植对CSCI后髓鞘修复的作用机制。方法: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电针组、雪旺氏细胞组、联合组,每组9只。采用自制脊髓压迫装置制备CSCI大鼠模型。电针组造模后次日予电针大鼠双侧"足三里""三阴交"穴,留针10min,每日1次,治疗3周。雪旺氏细胞组造模后1周进行SCs移植治疗。联合组给予电针和SCs移植治疗。BBB评分评定各组大鼠解压后不同时间的运动功能。HE染色观察损伤脊髓局部病理变化,LFB染色和免疫荧光法观察髓鞘的修复和SCs移植后的存活情况及髓鞘碱性蛋白(MBP)、外周髓磷脂P0蛋白(P0)表达,Western blot法检测大鼠损伤脊髓局部CD4、CD8、P0的相对表达量。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各时点BBB评分显著降低(P<0.001);与模型组比较,联合组第2、3周时BBB评分均显著升高(P<0.05);第3周时,联合组BBB评分高于电针组(P<0.05)。LFB染色显示:模型组脊髓损伤区域白质纤维排列紊乱,髓鞘脱失,有髓神经纤维减少;电针组和雪旺氏细胞组脊髓损伤区域白质纤维排列紊乱减轻,有髓神经纤维增多;联合组脊髓损伤区域白质纤维排列紊乱及髓鞘丢失改善,有髓神经纤维增多。HE染色显示:模型组脊髓形态结构不完整,脊髓组织中可见大量缺损空洞,大量神经元核固缩;电针组和雪旺氏细胞组脊髓结构排列紊乱和破坏减轻,损伤区域较多神经元核固缩;联合组脊髓组织结构较清晰,正常神经细胞增多,神经元核固缩减少。免疫荧光显示: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MBP显著减少(P<0.001)、P0显著增加(P<0.001);与模型组比较,电针组、雪旺氏细胞组、联合组MBP、P0表达均明显增多(P<0.01,P<0.001);与电针组和雪旺氏细胞组比较,联合组MBP、P0表达均明显增多(P<0.001)。与雪旺氏细胞组比较,联合组Hoechst33342标记的SCs显著增多(P<0.05)。Western blot显示:与模型组比较,雪旺氏细胞组CD4、CD8蛋白表达显著升高(P<0.05);与雪旺氏细胞组比较,联合组CD4、CD8蛋白表达显著降低(P<0.05)。与模型组比较,电针组、雪旺氏细胞组、联合组P0的表达均显著升高(P<0.05);与电针组和雪旺氏细胞组比较,联合组P0的表达均显著升高(P<0.05)。结论:电针联合SCs移植治疗可减少SCs移植后的免疫排斥反应,提高SCs的存活率,提高SCs的成髓鞘化功能,改善CSCI神经运动功能。  
      关键词:脊髓压迫性损伤;电针;雪旺氏细胞移植;髓鞘;免疫排斥反应   
      547
      |
      328
      |
      5
      <HTML>
      <Download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638764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1
    • 卢岩, 殷颖, 赵海军, 王媛, 韩冰冰, 王世军
      2019, 44(6): 399-404. DOI: 10.13702/j.1000-0607.180836
      摘要:目的:观察针刺对局灶性脑缺血大鼠脑组织单羧酸转运体(MCT)2表达的影响,探讨针刺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作用机制。方法:Wistar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假手术组、模型组和针刺组,每组20只。采用线栓法建立局灶性脑缺血大鼠模型。针刺组取"百会""风府""曲池""足三里","百会""风府"行平补平泻手法,"曲池""足三里"连接电针仪,20min/次,每天1次,共7d。采用Longa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评价大鼠神经功能缺损情况;酶化学法检测脑梗死灶周围皮质乳酸脱氢酶(LDH)、果糖-6-磷酸激酶(PFK)和丙酮酸激酶(PK)的活力;免疫荧光检测脑梗死灶周围皮质MCT2的表达和定位;实时荧光定量PCR和Western blot法检测脑梗死灶周围皮质MCT2mRNA和蛋白的相对表达量。结果:与正常组和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大鼠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显著增高(P<0.01);脑梗死灶周围皮质LDH、PFK、PK的活力显著降低(P<0.01);MCT2阳性表达的荧光强度显著增加(P<0.01);MCT2蛋白的相对表达显著升高(P<0.01),MCT2mRNA的相对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模型组比较,针刺组大鼠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显著降低(P<0.01);LDH、PFK、PK的活力显著升高(P<0.01,P<0.05);MCT2阳性表达的荧光强度、MCT2蛋白和mRNA的相对表达量显著升高(P<0.01)。结论:针刺可上调MCT2在脑梗死灶周围皮质中的表达水平,进而改善大脑能量供应和代谢,促进神经功能修复。  
      关键词:针刺;局灶性脑缺血;神经功能;单羧酸转运体2   
      554
      |
      336
      |
      3
      <HTML>
      <Download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638683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1
    • 王金海, 张婷卓, 李兴兰, 田亮, 袁博, 赵敏, 张振昶, 杜小正, 姜华
      2019, 44(6): 405-411. DOI: 10.13702/j.1000-0607.180455
      摘要:目的:观察头穴针刺干预对局灶性脑缺血大鼠海马旁回白细胞介素(IL)-10、IL-6、IL-1β表达及脑梗死体积的影响,探讨头穴针刺调节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炎性反应的机制。方法:SD大鼠中随机抽取12只作为正常组,36只采用线栓法建立局灶性脑缺血模型,随机分为模型组、药物组及头针组,每组12只。药物组以吡咯烷二硫代氨基甲酸盐(100mg·kg-1·d-1)腹腔注射,1次/d,共7d;头针组给予双侧"顶颞前斜线"快速透刺治疗,留针20min,1次/d,共7d。分别干预刺前和末次干预结束即刻对各组大鼠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DS)和神经行为学评分(NS)。以2,3,5-三苯基氯化四氮唑(TTC)染色法测定各组大鼠脑梗死体积,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各组大鼠海马旁回IL-10、IL-6、IL-1β的表达。结果:与同组干预前比较,药物组与头针组大鼠NDS和NS均显著降低(P<0.01)。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NDS和NS升高(P<0.01),脑梗死体积明显增大(P<0.01),海马旁回IL-10、IL-6、IL-1β的表达均明显增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药物组和头针组大鼠NDS、NS及海马旁回IL-6、IL-1β表达均明显降低(P<0.05),脑梗死体积明显缩小(P<0.05),头针组IL-10表达明显增高(P<0.05)。结论:上调IL-10的表达,抑制IL-6、IL-1β等促炎细胞因子的过度表达,可能是头穴针刺调节缺血性脑血管病炎性反应的机制之一。  
      关键词:头针;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白细胞介素-6;白细胞介素-1β;IL-10;脑梗死体积   
      564
      |
      485
      |
      10
      <HTML>
      <Download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638568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1
    • 孙阳, 图娅, 郭郁, 姜会梨, 李亚欢, 王瑜, 赵冰骢, 高兴州, 李想, 冯世醒, 李宇飞
      2019, 44(6): 412-418. DOI: 10.13702/j.1000-0607.190098
      摘要:目的:观察针刺对抑郁模型大鼠海马细胞色素C、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3(caspase-3)、凋亡诱导因子(AIF)表达的影响,从凋亡途径探讨针刺防治心理应激引起的早期抑郁的机制。方法:SD大鼠随机分成空白组、模型组、针刺组、氟西汀组,每组8只。应用慢性束缚结合孤养方法建立慢性心理应激抑郁大鼠模型。针刺组于每日应激前1h针刺"百会""印堂"和双侧"三阴交",每日1次,每次20min,持续28d;氟西汀组于每日应激前1h用盐酸氟西汀混悬液(1mL/100g,0.18mg/mL)灌胃,每日1次,持续28d。以体质量和糖水偏好实验、旷场实验评价抑郁模型大鼠行为学改变情况;用Western blot法检测大鼠海马组织细胞色素C、caspase-3和AIF的蛋白表达水平;用DCFH-DA荧光探针技术检测大鼠海马组织活性氧(ROS)的含量。结果:实验结束后,模型组大鼠体质量、糖水偏好指数、旷场实验水平穿越格数和垂直竖立次数均低于空白组(P<0.01)。与模型组比较,针刺组和氟西汀组大鼠体质量、糖水偏好指数上升,水平穿越格数和垂直竖立次数增加(P<0.01,P<0.05)。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大鼠海马组织ROS、细胞色素C、caspase-3和AIF的表达水平显著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针刺组和氟西汀组大鼠海马组织ROS、细胞色素C、caspase-3和AIF水平显著降低(P<0.01)。结论:针刺干预能显著降低抑郁模型大鼠海马组织凋亡途径的关键因子细胞色素C、caspase-3和AIF的蛋白表达水平,其机制可能与下调线粒体ROS含量有关,这可能是针刺发挥抗抑郁效应的重要途径之一。  
      关键词:针刺;抑郁症;海马;细胞凋亡;慢性心理应激;氧化应激   
      578
      |
      1135
      |
      8
      <HTML>
      <Download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638072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1
    • 赵彩娇, 黄逸珠, 蒋云芳, 卢美静
      2019, 44(6): 419-423. DOI: 10.13702/j.1000-0607.180464
      摘要:目的:通过比较艾灸不同腧穴对阿尔茨海默病(AD)大鼠血清及脂肪组织中脂联素及脂联素受体的影响,探讨艾灸"神阙""足三里"对AD大鼠脂质代谢的作用机制。方法: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神阙组、足三里组、神阙-足三里组,每组10只。大鼠腹腔注射D-半乳糖、氢溴酸东莨菪碱复制AD模型,各治疗组艾灸相应腧穴,每日治疗1次,每次每穴艾灸3壮,连续5周。用Morris水迷宫定位航行实验检测大鼠记忆能力,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大鼠血清中脂联素的水平,用荧光定量PCR和Western blot法分别检测大鼠脂肪组织中脂联素mRNA及脂联素受体的表达。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首次水迷宫定位航行实验的逃避潜伏期显著延长,说明造模成功。干预结束后,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血清中脂联素含量显著降低(P<0.01),脂肪组织中脂联素mRNA显著降低(P<0.01),脂肪组织中脂联素受体表达显著下降(P<0.01)。与模型组比较,各艾灸组大鼠逃避潜伏期显著缩短(P<0.05),血清中脂联素含量明显升高(P<0.01),脂肪组织中脂联素mRNA表达明显增多(P<0.05),脂肪组织中脂联素受体表达明显升高(P<0.01),。各治疗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艾灸"神阙""足三里"穴或两穴合用都能提高AD大鼠血清及脂肪组织中脂联素及脂联素受体水平,进而改善AD的学习记忆能力。  
      关键词:阿尔茨海默病;艾灸;脂肪组织;脂联素;脂联素受体   
      569
      |
      489
      |
      4
      <HTML>
      <Download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638412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1
    • 刘涛, 张雪竹, 韩景献, 聂坤
      2019, 44(6): 424-429. DOI: 10.13702/j.1000-0607.180412
      摘要:目的:观察"三焦"针法对快速老化痴呆小鼠(SAMP8)痴呆状况的影响,探讨"三焦"针法治疗老年性痴呆的细胞生物学机制。方法:将7月龄SAMP8随机分为对照组、穴位组和非穴组,每组20只。穴位组取"膻中""中脘""气海""血海""足三里"穴针刺治疗,每穴针刺30s,每周针刺6d,连续4周。以Morris水迷宫隐蔽平台实验、空间探索实验检测SAMP8学习记忆能力的变化;提取小鼠海马组织,以基因芯片方法获得针刺相关的差异表达基因,再通过生物信息数据库工具分析差异表达基因的信息,利用等重同位素定量蛋白质组学技术(iTRAQ)和免疫荧光技术观察海马神经细胞及突触形态验证基因芯片分析结果。结果:与对照组和非穴组相比,穴位组小鼠第4、5天的逃避潜伏期显著缩短,停留在原象限平台的时间显著增加(P<0.05)。与非穴组比较,穴位组上调差异基因的细胞定位主要集中于神经元突起、细胞骨架。穴位组286个表达上调的蛋白中,与神经突起、细胞骨架相关的蛋白组分共有47个,多于非穴组的11个。免疫荧光结果显示,与对照组和非穴组比较,穴位组海马组织神经元突起结构更完整、更密集。穴位组神经元突起高亮区高度显著大于非穴组和对照组(P<0.05)。结论:调节神经元突起和细胞骨架相关基因和蛋白表达及相关功能,可能是"三焦"针法治疗老年性痴呆的细胞学机制之一。  
      关键词:阿尔茨海默病;快速老化痴呆小鼠;生物信息学;神经突起;细胞骨架   
      521
      |
      390
      |
      4
      <HTML>
      <Download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638369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1
    • 穴位贴敷对过敏性鼻炎大鼠炎性反应的调节作用

      陈姗, 金禹彤, 朱正阳, 吴凌韬, 宣丽华
      2019, 44(6): 430-433. DOI: 10.13702/j.1000-0607.180369
      摘要:目的:观察穴位贴敷对过敏性鼻炎(AR)大鼠血清免疫球蛋白E(IgE)、转化生长因子beta 1(TGF-β1)和鼻黏膜嗜酸性粒细胞(EOS)的影响,探讨穴位贴敷对AR的作用机制。方法:Wistar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药物组和穴贴组,每组10只。采用卵白蛋白注射及鼻黏膜刺激法建立AR大鼠模型。穴贴组大鼠予双侧"肺俞""脾俞""肾俞"穴位贴敷,隔日1次,药物组每日予丙酸氟替卡松鼻喷雾剂滴鼻,均治疗14d。观察大鼠治疗前后行为学评分,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大鼠血清中IgE、TGF-β1的含量,苏木素伊红染色观察大鼠鼻黏膜EOS浸润情况。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行为学评分及血清IgE、TGF-β1水平明显上升(P<0.05),鼻黏膜EOS数量明显增加;与模型组比较,药物组和穴贴组大鼠行为学评分及血清IgE、TGF-β1水平均明显降低(P<0.05),鼻黏膜无明显EOS浸润;穴贴组与药物组比较,各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穴位贴敷对AR的治疗效果显著,其对AR的调节作用可能是通过下调血清中IgE、TGF-β1水平而实现的。  
      关键词:穴位贴敷;过敏性鼻炎;转化生长因子beta 1;炎性反应调节   
      510
      |
      396
      |
      1
      <HTML>
      <Download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638339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1

      临床研究

    • 穴位注射罗哌卡因分娩镇痛对产妇产程及泌乳功能的影响

      方琴, 李永乐, 蔡明阳, 黄薇, 袁超, 陈祥楠
      2019, 44(6): 434-438. DOI: 10.13702/j.1000-0607.190009
      摘要:目的:通过与硬膜外分娩镇痛比较,观察穴位注射罗哌卡因分娩镇痛对产妇产程的进展速度、产后母亲泌乳启动和母乳喂养的影响。方法:选择自愿要求分娩镇痛的初产妇8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硬膜外镇痛组和穴位注射组,每组40例。于产妇宫口开至≥3cm时(即第1产程活跃期)实施分娩镇痛。硬膜外镇痛组采用硬膜外自控镇痛方式给予5!g/mL舒芬太尼和0.1%罗哌卡因;穴位注射组取双侧合谷、三阴交,每穴注入0.2%罗哌卡因1mL。选择同期拒绝行分娩镇痛的40例产妇作为对照组。记录产妇镇痛前(T0)、镇痛后30min(T1)、宫口开全时(T2)及胎头娩出时(T3)的视觉模拟量尺(VAS)评分;记录产程时间及使用缩宫素例数,并计算各组产钳助产率和剖宫产率;记录产妇产后泌乳始动时间和24h哺乳次数;检测产前及产后24h血清催乳素含量。结果:13名产妇因中转剖宫产退出试验,其中对照组4名,硬膜外镇痛组5名,穴位注射组4名,共计107名产妇完成本试验。与组内T0时或对照组比较,硬膜外镇痛组和穴位注射组T1、T2、T3的VAS评分均明显降低(P<0.05);与硬膜外镇痛组比较,穴位注射组T1、T2、T3的VAS评分显著升高(P<0.05)。与对照组比较,硬膜外镇痛组第2产程时间延长(P<0.05),应用缩宫素例数增多(P<0.05);与硬膜外镇痛组比较,穴位注射组第2产程时间缩短(P<0.05),应用缩宫素例数减少(P<0.05)。与对照组比较,硬膜外镇痛组和穴位注射组产后首次哺乳时间更早(P<0.05),24h内哺乳次数增多(P<0.05)。穴位注射组产后血清催乳素水平较对照组和硬膜外镇痛组显著升高(P<0.05)。结论:穴位注射罗哌卡因分娩镇痛效果良好,不增加缩宫素的用量,不延长第2产程,且更有益于产妇产后早期实施母乳喂养。  
      关键词:分娩镇痛;分娩;母乳喂养;血清催乳素   
      478
      |
      187
      |
      2
      <HTML>
      <Download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638296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1
    • 松解针法与电针治疗膝骨关节炎的临床疗效观察

      梁亚锋, 李文迅, 马莹, 张冰月, 黄怡然
      2019, 44(6): 439-442. DOI: 10.13702/j.1000-0607.190045
      摘要:目的:比较软组织松解针法与电针治疗膝骨关节炎(KOA)的临床疗效差异,为临床治疗KOA提供新的治疗方法。方法:将40例KOA患者随机分为电针组和松解组,每组20例。电针组采用电针刺激患者患侧膝关节的内膝眼、外膝眼、鹤顶、血海、膝阳关等穴;松解组采用软组织松解针法治疗,选取患者患侧膝关节的压痛点、条索及结节治疗,均隔日治疗1次,共4次。治疗前后对膝关节视觉模拟量尺(VAS)评分、膝关节屈曲活动度(ROM)、膝骨关节炎严重程度指数(Lequesne指数)及总体疗效进行评定,观察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治疗后的VAS评分、Lequesne指数均显著降低(P<0.001),ROM均显著升高(P<0.001)。电针组VAS评分、Lequesne指数治疗前后的差值明显小于松解组(P<0.05)。电针组总有效率为80.0%(16/20),松解组总有效率为90.0%(18/20),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软组织松解针法与电针疗法治疗KOA疗效相当,在减轻KOA患者关节疼痛症状、改善膝关节活动功能方面,软组织松解针法优于电针疗法。  
      关键词:软组织松解针法;电针;膝骨关节炎;松解点;临床疗效观察   
      662
      |
      509
      |
      3
      <HTML>
      <Download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638238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1
    • 朱燕侠, 许能贵
      2019, 44(6): 443-445. DOI: 10.13702/j.1000-0607.180693
      摘要:目的:探讨针刺三皇穴治疗肾阳虚型慢性非细菌性前列腺炎(CNP)的临床疗效。方法:将CNP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对照组予坦索罗辛口服,0.2mg/次,1次/d,连续服用8周。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予针刺双侧三皇穴治疗,针刺得气即可,留针30min,1次/d,连续8周。治疗后观察两组NIH-CPSI评分、前列腺液白细胞计数以评估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两组NIH-CPSI评分、前列腺液白细胞计数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治疗组NIH-CPSI评分、前列腺液白细胞计数较对照组降低更显著(P<0.05)。治疗后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6.67%(29/30),明显高于对照组76.67%(23/30,P<0.05)。结论:针刺三皇穴治疗肾阳虚型CNP疗效显著。  
      关键词:针刺;慢性非细菌性前列腺炎;三皇穴;肾阳虚型   
      441
      |
      518
      |
      6
      <HTML>
      <Download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637643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1
    • 平衡针镇痛效应观察及脑功能局部一致性分析

      覃小兰, 王文远, 王进忠, 谢文源, 张越旻, 高业勤
      2019, 44(6): 446-450. DOI: 10.13702/j.1000-0607.180667
      摘要:目的:观察平衡针针刺头痛穴对无先兆偏头痛患者的镇痛效应,探讨其与脑区功能改变的关系。方法:将40例无先兆偏头痛患者随机分为头痛穴组和非穴组,每组20例。头痛穴组针刺头痛穴,患者有放电感、麻胀感时立即出针,非穴组针刺非穴,均每天1次,治疗4周。采用视觉模拟量尺(VAS)评分评估针刺镇痛效应,采用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成像(fMRI)的局部一致性(ReHo)分析脑区功能改变。结果:干预期(针刺结束时)和随访期(针刺结束后4周)头痛穴组镇痛效应优于非穴组(P<0.05),头痛穴组干预期的镇痛效果优于随访期(P<0.05);非穴组干预期与随访期镇痛效果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干预前对比,头痛穴组针刺干预4周后ReHo值增高的脑区有前扣带回、中央前回、眶额上回、腹外侧核、脑岛、腹后内侧核、顶下小叶、左前扣带回、脑桥、小脑扁桃体、眶额下回(P<0.05);ReHo值降低的脑区有右脑桥、中央后回、腹后外侧核、后扣带回,左中央前回、海马(P<0.05)。非穴组针刺干预4周后ReHo值增高的脑区有右舌回、左楔前叶、前扣带回、枕下回(P<0.05);ReHo值减低的脑区有左腹后外侧核(P<0.05)。结论:平衡针针刺头痛穴的镇痛效应可能与以边缘系统为主的多个脑功能区互相作用有关。  
      关键词:平衡针;无先兆偏头痛;针刺镇痛;功能磁共振成像;局部一致性   
      553
      |
      696
      |
      6
      <HTML>
      <Download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637071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1
    • 针刺四缝穴联合王氏保赤丸治疗小儿疳证的临床观察

      郭春华, 张学青, 屈乐, 胡沛铎
      2019, 44(6): 451-453. DOI: 10.13702/j.1000-0607.190007
      摘要:目的:观察针刺四缝穴联合王氏保赤丸治疗小儿疳证的临床疗效,为治疗小儿疳证提供更多的方法及依据。方法:将疳证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102例和对照组99例。治疗组予针刺四缝穴联合口服王氏保赤丸,对照组予口服王氏保赤丸,均治疗1个月。观察治疗前后小儿疳证症候积分并评定临床疗效。结果:与治疗前比较,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后小儿疳证症候积分均显著降低(P<0.05),治疗组较对照组小儿疳证症候积分降低更显著(P <0.05);治疗组患儿的症候积分在治疗后3次随访中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4.11%(96/102),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6.87%(86/99),治疗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针刺四缝穴联合王氏保赤丸治疗小儿疳证优于单独应用王氏保赤丸。  
      关键词:小儿疳证;针刺;四缝穴;王氏保赤丸   
      450
      |
      296
      |
      0
      <HTML>
      <Download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637007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1

      文献研究

    • 捻转补泻手法要素源流梳理与分析

      张赛男, 王欣君, 张建斌, 顾媛媛
      2019, 44(6): 454-458. DOI: 10.13702/j.1000-0607.190013
      摘要:通过梳理古籍中有关捻转补泻手法的要素,整理捻转补泻手法左右转针、性别、受针者左右、受针者身前身后、经络循行方向等要素发展的源流,分析了古代医家对诸多要素的认识。认为转针左右、性别、受针者左右、受针者身前身后等要素不是捻转补泻的技术核心部分。对于现在研究所关注的幅度、频率、时间3个刺激变量,唯有单次捻转完成时间(频率)被高武在《针灸聚英》中所重视,可视为进一步研究的内容。对于依据针刺刺激强度区分补泻,则需增加受针者的感受强度这一因素,并进行更深入的研究。  
      关键词:针刺疗法;捻转补泻;针法操作   
      501
      |
      628
      |
      4
      <HTML>
      <Download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637452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1

      综述

    • 针刺调控自噬保护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研究进展

      黄亚光, 陶薇, 王金凤, 蔡三金, 杨松柏, 冯知涛, 梅志刚
      2019, 44(6): 459-464. DOI: 10.13702/j.1000-0607.180275
      摘要:自噬是机体的一种自我保护机制,在缺血、缺氧等应激状态下对维持细胞存活和内环境的稳定起到重要作用。但是,过度的自噬可启动细胞的自噬性细胞凋亡。研究发现,针刺不仅能直接调控自噬体的数量,调控自噬相关蛋白微管相关蛋白1轻链3、B淋巴细胞瘤基因2同源结构域蛋白和自噬底物蛋白p62的表达,还可以通过调控Ⅲ型磷脂酰肌醇3激酶-蛋白激酶B-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mTOR)及腺苷酸活化蛋白激酶-mTOR-UNC51样激酶1相关信号通路来抑制或激活自噬,从而改善脑缺血再灌注损伤(CIRI)。通过总结近年来针刺调控自噬防治CIRI的研究,为临床推广运用针刺治疗缺血性脑卒中提供实验依据。  
      关键词:针刺;自噬;脑缺血再灌注损伤;脑保护   
      596
      |
      916
      |
      6
      <HTML>
      <Download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637367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1
    • 奖赏与疼痛研究进展及对针刺镇痛研究的启示

      胡玲
      2019, 44(6): 465-468. DOI: 10.13702/j.1000-0607.180445
      摘要:疼痛在本质上是一种不愉快的体验,具有通过促进动机和学习来保护机体的特征。厌恶状态的缓解(包括疼痛的缓解)是有奖赏性质的。对疼痛的厌恶以及疼痛缓解获得的奖赏,都由具有奖赏/动机特性的中脑-边缘-皮层环路编码。本文综述了一些从动物模型以及人体神经影像研究获得的疼痛机制以及针刺对奖赏/动机环路影响的研究结果。此外,笔者还建议借助神经影像技术追踪介导针刺作用的大脑区域,并将脑奖赏/动机环路对针刺的反应作为一种镇痛功效判定的客观指标,为今后更加深入地研究针刺改善慢性痛的中枢机制提供帮助。  
      关键词:奖赏;动机;疼痛;针刺   
      443
      |
      530
      |
      1
      <HTML>
      <Download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636831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1

      消息

    • 中国针灸学会2019年学术活动计划(国际学术活动)

      2019(6)
        
      316
      |
      59
      |
      0
      <HTML>
      <Download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639471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1
    • 中国针灸学会2019年学术活动计划(国内学术活动)

      2019(6)
        
      321
      |
      58
      |
      0
      <HTML>
      <Download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639450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1
    • “针灸治疗脑病新技术新进展”征文

      2019, 44(6)
      摘要:为加强国内外针灸与脑科学及临床脑病专家同行的学术交流,中国针灸学会脑科学产学研创新联盟、脑病科学专业委员会、针灸医学影像专业委员会、学科与学术工作委员会及《针刺研究》编辑部将在"2019中国针灸学会年会"召开之际联合承办"针灸治疗脑病新技术新进展"分会场。会议将邀请多位国内外针灸、脑科  
        
      423
      |
      44
      |
      0
      <HTML>
      <Download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637254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1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