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刊期

    2019年第44卷第8期

      机制探讨

    • 电针联合康复训练对脑缺血大鼠血管新生相关因子的影响

      昝兴淳, 唐巍, 李斯亮, 龚丽, 李梦醒
      2019, 44(8): 547-553. DOI: 10.13702/j.1000-0607.180881
      摘要:目的:探讨电针联合康复训练(针康法)对大脑中动脉缺血大鼠血管新生的影响及作用机制。方法:SPF级健康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针康组、电针组、康复组各27只。以大脑中动脉线栓法制备脑缺血大鼠模型。针康组、电针组造模后4 h开始给予电针"百会""水沟""内关"穴干预,每天1次,共14 d。针康组、康复组分别于造模后给予康复治疗,每天1次,连续治疗14 d。干预结束后,检测各组大鼠的脑梗死体积和局部脑血流量(rCBF),免疫组织化学法测定大鼠脑缺血半暗带周围组织CD34+表达,Western blot法检测血管新生相关因子在大鼠缺血侧脑组织中的表达。结果: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大鼠术后4个时间点(插线后5 min、3 d、7 d、14 d)的rCBF均显著降低(P<0. 01),脑梗死体积显著增大(P<0. 01);模型组大鼠术后3个时间点(3、7、14 d)的CD34+阳性表达细胞均显著增加(P<0. 01),缺血侧脑组织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2(VEGFR2)、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和CD34+的相对表达量均显著升高(P<0. 01,P<0. 05)。与模型组比较,针康组的rCBF在干预3、7、14 d时显著升高(P<0. 01),电针组、康复组的rCBF在干预7、14 d时显著升高(P<0. 01);针康组、电针组、康复组大鼠干预3、7、14 d时缺血侧梗死体积显著缩小(P<0. 01),CD34+阳性表达细胞数量显著增多(P<0. 01,P<0. 05),缺血侧脑组织VEGF、VEGFR2、bFGF和CD34+的相对表达量均显著增高(P<0. 01,P<0. 05)。与电针组、康复组比较,针康组rCBF在干预3、7、14 d时显著升高(P<0. 01),脑梗死体积显著缩小(P<0. 01),VEGF、VEGFR2、bFGF和CD34+的相对表达量显著增高(P<0. 05,P<0. 01)。结论:针康法在减少脑缺血大鼠脑梗死体积、增加rCBF及CD34+阳性表达细胞、促进毛细血管新生方面优于单纯电针疗法、康复疗法,这可能与针康法增加了大鼠缺血侧大脑血管新生相关因子VEGF、VEGFR2、bFGF、CD34+的表达有关。  
      关键词:电针;脑缺血;血管新生;康复训练;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D34+   
      581
      |
      538
      |
      8
      <HTML>
      <Download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639706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1
    • 李少源, 荣培晶, 高国建, 张悦, 王俊英, 王瑜, 李亮, 张金铃, 国笑
      2019, 44(8): 554-559. DOI: 10.13702/j.1000-0607.190292
      摘要:目的:观察耳甲电针对慢性不可预知性温和刺激(CUMS)诱导的抑郁大鼠海马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ERK)信号转导通路的影响,探讨耳甲电针抗抑郁效应的机制。方法: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耳甲电针组、PD98059抑制剂(PD)组、二甲基亚砜(DMSO)组、PD+耳甲电针组,每组10只。采用孤养结合连续21 d CUMS方法制备抑郁大鼠模型。耳甲电针组、PD+耳甲电针组于耳甲区的"心"和"神门"耳穴给予连续28 d电针刺激,每天30 min;PD组、DMSO组、PD+耳甲电针组分别给予连续28 d侧脑室注射PD98059、DMSO、PD98059,每只5μL/d。记录造模前后、干预后各组大鼠糖水消耗量。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干预后各组大鼠海马Raf、p-Raf、ERK、p-ERK、RSK、CREB、p-CREB蛋白的相对表达量。结果: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大鼠糖水消耗量及海马Raf、p-Raf、ERK、p-ERK、RSK、CREB、p-CREB均显著降低(P<0. 01)。与模型组比较,耳甲电针组大鼠糖水消耗量及海马Raf、p-Raf、ERK、p-ERK、RSK、CREB、pCREB均显著升高(P<0. 05,P<0. 01),PD+耳甲电针组p-Raf、ERK、CREB明显升高(P<0. 01,P<0. 05),PD组p-ERK明显下降(P<0. 05)。与耳甲电针组比较,PD+耳甲电针组p-ERK、RSK和pCREB明显下降(P<0. 05,P<0. 01)。结论:海马内Raf/ERK/RSK/CREB信号通路可能参与了耳甲电针的抗抑郁效应,且该效应在一定程度上可被ERK阻断剂所抑制。  
      关键词:耳甲电针;抑郁症;糖水消耗;海马;Raf/ERK/RSK/CREB信号通路   
      548
      |
      757
      |
      9
      <HTML>
      <Download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639580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1
    • 唐雷, 游菲, 胡星, 李云飞
      2019, 44(8): 560-565. DOI: 10.13702/j.1000-0607.180610
      摘要:目的:观察电针五脏俞对失眠大鼠睡眠时间及脑内神经递质、细胞因子水平的影响,探讨电针五脏俞治疗失眠的机制。方法: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电针组和地西泮组,每组10只。采用氯苯丙氨酸诱导构建失眠大鼠模型。电针组予以电针"肺俞""心俞""肝俞""脾俞""肾俞",频率60 Hz,强度1 mA,10 min/次,西药组予以地西泮灌胃治疗(0. 92 mg/kg),均每日1次,共治疗6 d。评估各组大鼠睡眠持续时间变化,HE染色检测治疗后大鼠海马病理学改变,ELISA法检测下丘脑5-羟色胺(5-HT)、5-羟吲哚乙酸(5-HIAA)、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IL)-1β含量,免疫组织化学法、荧光定量PCR法和Western blot法检测海马组织外周型苯二氮卓受体(PBR)mRNA及蛋白表达。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大鼠昼夜节律紊乱,睡眠持续时间显著缩短、体质量下降(P<0. 05);与模型组比较,电针组及地西泮组大鼠睡眠持续时间增长、体质量增加(P<0. 05)。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大鼠海马组织神经元数量减少,细胞排列不规则,下丘脑5-HT、5-HIAA、TNF-α和IL-1β表达水平均显著降低(P<0. 05),海马组织中PBR 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显著升高(P<0. 05)。与模型组比较,电针组和地西泮组海马组织神经元数量增加,细胞排列逐渐规则,下丘脑中5-HT、5-HIAA、TNF-α和IL-1β表达水平均显著升高(P<0. 05),海马组织中PBR 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显著降低(P<0. 05)。电针在增加睡眠持续时间、体质量、下丘脑5-HT和5-HIAA表达方面与地西泮疗效相当,在升高下丘脑TNF-α和IL-1β表达水平、降低海马组织PBR mRNA及蛋白表达方面优于地西泮(P<0. 05)。结论:电针五脏俞能够降低海马组织中PBR表达,促进下丘脑神经递质及细胞因子的合成和释放,缓解海马组织的病理损伤,改善失眠大鼠的症状。  
      关键词:电针;五脏俞;失眠;外周型苯二氮卓受体   
      551
      |
      953
      |
      6
      <HTML>
      <Download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638982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1
    • 电针对睾酮低下老年大鼠睾丸间质细胞抗氧化功能的影响

      曾婷婷, 姚太万, 李学智, 唐成林
      2019, 44(8): 566-570. DOI: 10.13702/j.1000-0607.180790
      摘要:目的:观察电针对睾酮低下老年大鼠睾丸间质(Leydig)细胞抗氧化功能的影响,探讨电针抗雄性生殖衰老的可能作用机制。方法:SD老年大鼠随机分为老年对照组、药物组、电针组,每组6只,SD青年大鼠6只作为青年对照组。青年对照组和老年对照组予以腹部皮下注射0. 9%氯化钠溶液(7 mg·kg-1·3 d-1);药物组给予腹部皮下注射丙酸睾酮注射液(7 mg·kg-1·3 d-1);电针组取"肾俞""关元"穴予电针治疗,每日1次,每次15 min,治疗5 d休息2 d,均治疗8周。采用ELISA法检测大鼠血清总睾酮(TT)和游离睾酮(FT)含量,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Leydig细胞磷酸化细胞外信号调节蛋白激酶(p-ERK)蛋白表达水平,Western blot法检测大鼠睾丸细胞外信号调节蛋白激酶(ERK)、p-ERK、核因子E2相关因子2(Nrf2)含量及血红素氧合酶-1(HO-1)蛋白表达的变化。结果:与青年对照组比较,老年对照组血清TT、FT含量及睾丸ERK、p-ERK、Nrf2、HO-1蛋白表达水平均显著降低(P<0. 01)。治疗后,电针组与药物组血清TT、FT含量及睾丸ERK、p-ERK、Nrf2、HO-1蛋白表达水平较老年对照组均显著升高(P<0. 01);且电针组睾丸ERK、p-ERK、Nrf2、HO-1蛋白表达水平均显著高于药物组(P<0. 01)。结论:电针可能通过调控抗氧化应激通路ERK/Nrf2,提高老年大鼠睾丸组织抗氧化功能,降低氧化应激损伤,从而改善睾酮低下老年大鼠血清TT及FT含量,这可能是电针改善雄性生殖衰老的机制之一。  
      关键词:电针;男性生殖衰老;睾丸间质细胞;抗氧化功能   
      536
      |
      273
      |
      4
      <HTML>
      <Download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639483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1
    • 何青璇, 潘斯腾, 陈怡然, 马铁明
      2019, 44(8): 571-576. DOI: 10.13702/j.1000-0607.180843
      摘要:目的:观察不同频率电针"环跳"穴对坐骨神经损伤大鼠坐骨神经组织中炎性因子白细胞介素(IL)-1β、IL-6、肿瘤坏死因子(TNF)-α与腰(L)4-L5脊髓中核转录因子κB(NF-κB)信号表达的影响,比较不同频率电针对坐骨神经损伤后炎性反应、神经修复的影响和机制。方法: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低频组、高频组,每组12只。采用坐骨神经钳夹损伤大鼠模型。低频组、高频组针刺"环跳"穴,并分别给予2 Hz、100 Hz不同频率的电针干预,留针15 min,1次/d,连续14 d。观察大鼠坐骨神经功能指数(SFI),HE染色法观察坐骨神经形态学变化,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坐骨神经中IL-1β、IL-6、TNF-α表达,Western blot法检测脊髓中NF-κB蛋白表达水平。结果: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SFI显著下降(P<0. 01);HE染色显示模型组神经纤维排列紊乱,雪旺细胞增多、肿胀,轴突、髓鞘崩解;坐骨神经中IL-1β、IL-6、TNF-α阳性表达显著增加(P<0. 05);脊髓NF-κB蛋白表达显著升高(P<0. 05)。与模型组比较,低频组、高频组SFI显著升高(P<0. 01),低频组较高频组升高更显著(P<0. 01);HE染色显示神经纤维数量增多、排列紊乱程度减轻,雪旺细胞减少,并且上述病理改善程度低频组优于高频组;坐骨神经中IL-1β、IL-6、TNF-α阳性表达显著减少(P<0. 05);脊髓中NF-κB蛋白表达显著降低(P<0. 05)。低频组坐骨神经中IL-1β、IL-6、TNF-α阳性表达及脊髓中NF-κB蛋白表达较高频组显著减少(P<0. 05)。结论:电针治疗可以促进坐骨神经损伤大鼠运动功能的恢复,电针刺激"环跳"穴能有效抑制炎性反应和NF-κB蛋白表达,减少炎性因子IL-1β、IL-6、TNF-α的分泌,修复受损坐骨神经,并且低频电针优于高频电针。  
      关键词:电针;坐骨神经损伤;炎性因子;肢体运动;核转录因子κB;环跳   
      602
      |
      536
      |
      8
      <HTML>
      <Download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639417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1
    • 黄培冬, 王馨悦, 易玮, 袁恺, 应力, 戴舒, 左政
      2019, 44(8): 577-582. DOI: 10.13702/j.1000-0607.180719
      摘要:目的:观察隔药饼灸对慢性肾衰竭(CRF)新西兰兔肾脏结缔组织生长因子(CTGF)、整合素连接激酶(ILK)、骨成型蛋白-7(BMP-7)表达的影响,探讨隔药饼灸干预CRF的可能机制。方法:清洁级雄性健康新西兰兔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氯沙坦钾组、隔药饼灸组,每组6只。采用腺嘌呤灌胃制备CRF家兔模型。氯沙坦钾组予氯沙坦钾2. 33 mg·kg-1·d-1灌胃治疗,隔药饼灸组予隔药饼灸"命门"、双侧"肾俞""脾俞"治疗,每天1次,每穴灸5壮,各组的治疗以12 d为1个疗程,每个疗程结束后休息2 d,连续治疗3个疗程。治疗结束后,采用全自动生化仪检测家兔血清肌酐(Scr)、血尿素氮(BUN)、24 h尿蛋白;Western blot法、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家兔肾组织CTGF、ILK、BMP-7蛋白及mRNA的表达水平。结果: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Scr、BUN、24 h尿蛋白明显升高(P<0. 01),提示造模成功。干预结束后,与模型组比较,隔药饼灸组Scr、BUN降低(P<0. 01),氯沙坦钾组Scr、BUN及24 h尿蛋白均降低(P<0. 01,P<0. 05)。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ILK、CTGF蛋白及mRNA相对表达量升高(P<0. 01)、BMP-7蛋白及mRNA相对表达量降低(P<0. 01);与模型组比较,氯沙坦钾组、隔药饼灸组ILK、CTGF蛋白及mRNA相对表达量均降低(P<0. 01,P<0. 05)、BMP-7蛋白及mRNA相对表达量升高(P<0. 01)。与氯沙坦钾组比较,隔药饼灸组ILK蛋白表达量升高(P<0. 01)、BMP-7蛋白表达量降低(P<0. 01)。结论:隔药饼灸可通过抑制CRF兔肾组织中CTGF、ILK的表达,上调BMP-7的表达,改善细胞外基质的异常沉积,从而发挥对肾间质纤维化的治疗作用,这可能是隔药饼灸治疗CRF的机制之一。  
      关键词:隔药饼灸;慢性肾衰竭;血清肌酐;血尿素氮;结缔组织生长因子;整合素连接激酶;骨成型蛋白-7   
      483
      |
      298
      |
      0
      <HTML>
      <Download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638726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1
    • 姜楠, 徐东升, 佘琛, 陈仲杰, 崔晶晶, 王佳, 吴中朝, 白万柱
      2019, 44(8): 583-588. DOI: 10.13702/j.1000-0607.180735
      摘要:目的:探讨艾条和线香灸大鼠"关元"穴区对小肠组织中肥大细胞激活状态的影响。方法: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线香组和艾条组,每组4只。线香组和艾条组分别用艾草线香和艾条对大鼠"关元"穴区施灸10 min。测温仪测量各组大鼠"关元"穴区的皮肤温度,荧光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观察小肠组织中肥大细胞和神经纤维。结果:施灸后,艾条组穴区及穴区旁开的温度显著高于对照组和线香组(P<0. 05)。在大鼠小肠组织中均存在大量的类胰蛋白酶阳性表达肥大细胞,其中一部分与溶酶体相关膜蛋白1共表达,表现为激活状态。这些激活状态的肥大细胞在对照组、线香组和艾条组中的平均数值依次为9. 2±3. 6、10. 8±5. 3和17. 1±6. 3,艾条组的平均数值明显高于对照组和线香组(P<0. 05)。同时,在小肠组织中肥大细胞周围均有降钙素基因相关肽和神经肽Y阳性神经纤维的分布。结论:大鼠小肠组织中肥大细胞的激活程度随"关元"穴区施灸温度的升高而增强,感觉和交感神经系统可能参与了这一过程。  
      关键词:灸;艾条;线香;关元;小肠;肥大细胞;降钙素基因相关肽;神经肽Y   
      587
      |
      414
      |
      2
      <HTML>
      <Download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639220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1

      临床研究

    • 早期针刺治疗颅脑创伤后肢体瘫痪的疗效及作用机制研究

      郭子泉, 黄泳, 姜华, 王文斌
      2019, 44(8): 589-593. DOI: 10.13702/j.1000-0607.180744
      摘要:目的:观察早期针刺干预颅脑创伤后肢体瘫痪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对血浆白细胞介素-6(IL-6)、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和神经生长因子(NGF)的影响,探讨该疗法的有效性和作用机制。方法:将70例颅脑创伤后肢体瘫痪患者随机分为西药组和针药组,每组35例。西药组予常规西药治疗,共治疗28 d。在西药治疗的基础上,针药组于伤后72 h针刺关元、百会、水沟及患侧丰隆、足三里、风池等穴,每次30 min,每天1次,共治疗28 d。治疗前后评价格拉斯哥昏迷(GCS)评分、简化Fugl-Meyer运动功能(FMA)评分和日常生活活动量表Barthel指数法(ADL-BI)评分;放射免疫分析法检测血浆IL-6、BDNF和NGF含量;头颅CT扫描监测脑挫裂伤病灶体积。结果: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治疗后GCS评分明显升高(P<0. 05),治疗28 d后及治疗结束后60 d随访时FMA、ADL-BI评分明显升高(P<0. 05),且针药组较西药组FMA、ADL-BI评分上升更明显(P<0. 05)。两组治疗28 d后脑挫伤病灶体积与本组治疗前比较明显缩小(P<0. 05),治疗14 d及28 d后针药组较西药组缩小更明显(P<0. 05)。与本组治疗前比较,两组治疗3 d后IL-6含量开始下降(P<0. 05),治疗后3 d及7 d针药组较西药组下降更明显(P<0. 05),而治疗14 d后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与本组治疗前比较,两组治疗3 d后BDNF含量开始升高(P<0. 05),治疗3、7及14 d后针药组较西药组升高更明显(P<0. 05);与本组治疗前比较,两组治疗3 d后NGF含量均开始升高(P<0. 05),治疗3、7及14 d后针药组较西药组升高更明显(P<0. 05)。结论:早期针刺治疗可以提高颅脑创伤后肢体瘫痪患者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从而改善预后。针刺的作用机制可能与降低炎性反应、促进神经功能恢复有关。  
      关键词:针刺;颅脑创伤;肢体瘫痪;细胞因子;神经生长因子;随机对照试验   
      527
      |
      267
      |
      3
      <HTML>
      <Download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640181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1
    • 庄秀秀, 羊丽丽, 王露, 莫云才, 潘媛媛, 戴勤学, 吕雅, 王均炉
      2019, 44(8): 594-598. DOI: 10.13702/j.1000-0607.180709
      摘要:目的:观察不同强度经皮穴位电刺激(TEAS)对使用止血带的下肢手术患者肺功能及对氧自由基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和丙二醛(MDA)含量的影响。方法:下肢手术患者4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TEAS组,每组20例。麻醉方法均为腰硬膜外联合阻滞麻醉,TEAS组患者术前30 min经皮穴位电刺激健侧足三里穴和三阴交穴,术中针刺维持至手术结束。对照组患者给予的电流强度为患者刚有感觉时的最小值,余同TEAS组。患者入手术室后记录各个时间段的平均动脉压(MAP)和心率(HR),并于电针前(T0)和松止血带后6 h(T5)检测动脉血气以及血浆中的SOD活性和MDA含量。结果:与T0时比较,对照组在T5时动脉氧分压(PaO2)、动脉氧分压与肺泡氧分压比值(a/A)、血浆SOD活性降低(P<0. 05),肺泡-动脉氧分压差(PA-aDO2)、肺泡动脉氧分压差与动脉氧分压比值(RI)、血浆MDA含量升高(P<0. 05);TEAS组在T5时PaO2下降(P<0. 05),PA-aDO2、RI升高(P<0. 05)。与对照组比较,TEAS组T5时PaO2、a/A、血浆SOD活性升高(P<0. 05),而PA-aDO2、RI和血浆MDA含量降低(P<0. 05)。结论:强电流经皮穴位电刺激足三里穴、三阴交穴可通过升高患者术后血浆中SOD活性和降低MDA含量而减轻机体氧化应激反应,改善肺功能。  
      关键词:经皮穴位电刺激;下肢手术患者;止血带;肺功能;氧化应激反应   
      506
      |
      330
      |
      6
      <HTML>
      <Download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638141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1
    • 董晓蕾, 冉皎琨, 张海军, 陈凯, 李洪霞
      2019, 44(8): 599-604. DOI: 10.13702/j.1000-0607.180779
      摘要:目的:观察针刺联合克龄蒙治疗体外受精-胚胎移植患者卵巢低反应(POR)的临床疗效,并分析其作用机制。方法:选择在山东省青州市中医院行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中出现POR的患者100例,在进入第2个IVF-ET周期前,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克龄蒙组、针刺组及联合组,每组25例。克龄蒙组于月经第3天开始口服克龄蒙,每日1片,21 d后停药,针刺组于月经第8~15天(卵泡期)采用针刺治疗,联合组口服克龄蒙配合针刺治疗。3个治疗组均治疗3个月经周期,对照组未做特殊处理。观察4组治疗前后的卵巢储备功能指标促卵泡激素(FSH)、黄体生成素(LH)、雌二醇(E2)、抗苗勒管激素(AMH)、窦卵泡数(AFC)的变化,并于治疗第1、2周期监测促性腺激素(Gn)用量、Gn使用天数、扳机日E2值、获卵数、优质胚胎数等指标的变化。结果:与治疗前比较,克龄蒙组、针刺组及联合组治疗后FSH、LH及E2含量下降(P<0. 05),AMH、AFC上升(P<0. 05)。治疗后,与对照组比较,克龄蒙组、针刺组、联合组患者的FSH、LH及E2含量下降(P<0. 05),AMH、AFC上升(P<0. 05);与克龄蒙组比较,联合组LH含量降低(P<0. 05);与针刺组比较,联合组FSH、LH及E2含量降低(P<0. 05),AFC上升(P<0. 05)。治疗2个周期后,与治疗第1周期的助孕指标比较,克龄蒙组的扳机日E2含量上升(P<0. 05);针刺组患者的Gn使用天数减少、扳机日E2含量上升(P<0. 05);联合组患者的Gn用量减少、Gn使用天数减少、扳机日E2含量上升、优质胚胎数增加(P<0. 05)。治疗第2周期后,与克龄蒙组比较,联合组Gn用量减少、Gn使用天数减少、扳机日E2含量升高、优质胚胎数增加(P<0. 05);与针刺组比较,联合组Gn用量减少、扳机日E2含量升高(P<0. 05)。结论:针刺疗法联合克龄蒙治疗可以改善POR患者的内分泌激素水平,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患者的卵巢储备水平,营造有利于助孕的卵巢环境。  
      关键词:针刺;克龄蒙;针药联合疗法;卵巢低反应;体外受精-胚胎移植;内分泌激素;卵巢储备功能   
      443
      |
      380
      |
      5
      <HTML>
      <Download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638085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1
    • “调神止痛针法”治疗中风后肩痛的临床研究

      王漫, 张智龙, 王栩, 吉学群, 杨元庆, 卢轩, 李鑫举
      2019, 44(8): 605-609. DOI: 10.13702/j.1000-0607.180025
      摘要:目的:观察"调神止痛针法"治疗中风后肩痛的临床疗效,为针灸治疗中风后肩痛提供新的治疗思路。方法:将中风后肩痛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41例和对照组39例。在常规治疗的同时,对照组采用传统针刺法针刺患侧肩髃、肩前、肩后、肩髎、外关、合谷,观察组采用"调神止痛针法"针刺患侧耳穴神门、水沟、肩髃、肩髎、肩贞、阳陵泉及双侧内关,均每日1次,留针30 min,6 d为1疗程,休息1 d后,继续第2个疗程,共治疗4个疗程。治疗前后统计视觉模拟量尺(VAS)评分、上肢运动功能(FMA)评分、肩关节功能(Constant-Murley)评分、日常生活能力(Barthel指数)评分,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患者血清内啡肽(β-EP)、脑啡肽(ENK)及强啡肽(Dyn)含量,并进行临床疗效评价。结果:与治疗前比较,两组VAS评分明显降低(P<0. 01),FMA评分、Constant-Murley评分、Barthel指数评分明显升高(P<0. 01),血清β-EP、ENK、Dyn含量明显提高(P<0. 01)。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各指标改善程度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 01)。观察组总有效率(87. 80%,36/41)明显高于对照组(69. 23%,27/39,P<0. 05)。结论:"调神止痛针法"可明显改善中风后肩痛患者的疼痛程度,提高其生活质量,镇痛疗效可能与提高患者血清β-EP、ENK、Dyn含量相关。  
      关键词:针刺;中风后肩痛;调神止痛针法;运动功能;内啡肽;脑啡肽;强啡肽   
      542
      |
      783
      |
      1
      <HTML>
      <Download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637988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1
    • 扶阳罐温通法联合电针治疗肩周炎的临床研究

      李迎红, 李敏, 李强, 郭义, 廖小华, 王世强, 罗湘筠
      2019, 44(8): 610-614. DOI: 10.13702/j.1000-0607.180332
      摘要:目的:客观评价扶阳罐温通法联合电针治疗肩周炎的临床疗效。方法:90例肩周炎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扶阳罐温通联合电针组、电针组、扶阳罐温通组,每组30例。扶阳罐温通联合电针组予电针疗法及扶阳罐温通疗法;电针组电针患侧肩髃、肩髎、肩贞、臂臑、天宗、阿是穴、条口、承山;扶阳罐温通组予患侧扶阳罐温通法治疗;均每周治疗3次,2周为1疗程,连续治疗2个疗程。统计治疗前后视觉模拟量尺(VAS)、肩功能Constant-Murley评定量表、美国肩与肘协会评分系统(ASES)评分,并进行临床疗效评价。结果:治疗后,扶阳罐温通联合电针组、电针组、扶阳罐温通组肩周炎患者疼痛均较治疗前减轻,VAS评分显著下降(P<0. 01),Constant-Murley评分和ASES肩关节功能评分显著升高(P<0. 01);治疗后扶阳罐温通联合电针组VAS评分显著低于其他两组(P<0. 01),Constant-Murley评分及ASES肩关节功能评分显著高于其他两组(P<0. 01)。扶阳罐温通联合电针组治疗愈显率为76. 67%(23/30),显著高于电针组的34. 48%(10/29)和扶阳罐温通组的53. 33%(16/30,P<0. 01)。结论:扶阳罐温通联合电针治疗肩周炎疗效显著,止痛效果优于单纯电针和单纯扶阳罐温通法。  
      关键词:扶阳罐温通法;电针;肩周炎;临床研究   
      536
      |
      801
      |
      3
      <HTML>
      <Download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638350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1

      文献研究

    • 《脉经》三关病候的腧穴应用规律探析

      许骞, 唐萍萍, 张建斌
      2019, 44(8): 615-619. DOI: 10.13702/j.1000-0607.190109
      摘要:《脉经》三关病候,在腧穴选择上的主要规律是"看部取穴"与"凭脉取穴"。此外,王叔和依据脉形确定病候性质,选择对腧穴的操作方法和刺激强度,即"凭脉针灸""凭脉补泻"。《脉经》的三关病候源于《素问·三部九候论》,又受《伤寒论》《金匮要略》的影响,延续了张仲景"脉-证-治"的临床思路,补充了针灸治疗的内容,又影响了《针灸甲乙经》《千金要方》的腧穴主治。因此,有必要从针灸临床的视角解读《脉经》,探索早期针灸临床诊疗思维和实践模式。  
      关键词:脉经;三关病候;腧穴;针灸   
      496
      |
      441
      |
      1
      <HTML>
      <Download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637782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1
    • 现代针灸学视域下的腧穴-靶器官相关规律解析

      陈少宗
      2019, 44(8): 620-624. DOI: 10.13702/j.1000-0607.180575
      摘要:神经节段性联系在腧穴-靶器官相关特异性中具有重要作用。腧穴-靶器官相关包括腧穴-内脏相关、腧穴-躯体相关。节段性腧穴-内脏/躯体相关规律包括中枢(脊髓)、外周(脊神经节)两个层次的机制。腧穴-内脏相关的中枢机制是节段性脊髓中枢参与完成的反射;腧穴-内脏/躯体相关的外周机制是由脊神经节完成的长轴突反射和短轴突反射。  
      关键词:针灸;腧穴-靶器官相关;腧穴-躯体相关;脊髓机制;外周机制;背根反射;轴突反射   
      527
      |
      1023
      |
      17
      <HTML>
      <Download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637727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1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