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刊期

    2019年第44卷第9期

      消息

    • 《针刺研究》稿约

      2019, 44(9)
      摘要:《针刺研究》为中国中医科学院针灸研究所与中国针灸学会联合主办的针灸专业学术期刊,国内外公开发行。本刊主要报道针灸作用机制研究、临床研究的最新科研成果。1.投稿内容:针灸理论、实验、临床等有关方面的研究以及相关的综述,有关的新闻、短评、会议信息等。2.来稿要求:(1)文稿要求具有创新性、科学性、实用性,论点明确、数据可靠、文字精练、层次清楚。论著、研究报道类一般不超过8 000字(包括图、表、参考文献和中英文摘要);综述类文稿宜在6 000字左右;短篇报道、新技术、新方法限2 000字以内。  
        
      310
      |
      40
      |
      0
      <HTML>
      <Download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640127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1
    • 刘海峰, 高永辉
      2019, 44(9)
      摘要:2019年8月17日,由中国针灸学会主办,针灸脑科学产学研创新联合体及湖北中医药大学附属武汉市中西医结合医院承办,中国针灸学会脑病专业委员会、学科与学术工作委员会和《针刺研究》协办的2019年中国针灸学会年会脑科学联盟分会场—针灸治疗脑病新技术新进展,在武汉欧亚会展国际酒店成功举办。  
        
      474
      |
      467
      |
      0
      <HTML>
      <Download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640101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1

      机制探讨

    • 罗慧颖, 曾志威, 于小波, 何菁, 曹靖, 徐波
      2019, 44(9): 625-631. DOI: 10.13702/j.1000-0607.190068
      摘要:目的:观察不同频率电针对脊髓损伤后大鼠运动功能的影响,探讨其相关机制。方法:健康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2 Hz/100 Hz电针组、100 Hz电针组、2 Hz电针组,每组20只。脊髓打击器打击大鼠胸(T)10节段脊髓制备急性脊髓损伤模型。术后1 d开始各电针组分别用不同频率电针刺激大鼠T9、T11节段的"夹脊"穴,每天1次,连续7 d。用Basso Beattie Bresnahan(BBB)评分、斜板实验、足迹印记实验观察大鼠运动功能;尼氏染色、Fluoro-Jade B(FJB)染色观察大鼠脊髓形态和神经元凋亡情况;Western blot法检测脊髓微管相关蛋白1轻链3(LC3)和自噬相关蛋白Beclin 1及活化的含半胱氨酸的天冬氨酸蛋白水解酶3(Caspase-3)蛋白表达情况。结果: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大鼠BBB评分和斜板角度明显降低(P<0. 001);大鼠后足脚掌无法着地,基本无运动能力,呈拖行步态;脊髓可见空洞,尼氏体模糊不清,数量较少;FJB阳性神经元数量明显增多(P<0. 001);Beclin 1和Caspase-3蛋白表达增加(P<0. 05,P<0. 001)。电针3 d后,与模型组比较,2 Hz/100 Hz电针组BBB评分与斜板角度明显升高(P<0. 001);电针7 d后,与模型组比较,2 Hz/100 Hz电针组和100 Hz电针组大鼠BBB评分与斜板角度均明显升高(P<0. 001,P<0. 05)。与模型组比较,2 Hz/100 Hz电针组与100 Hz电针组足印较清晰;脊髓尼氏体分布较均匀,着色较深;FJB阳性神经元数量减少(P<0. 001);LC3-Ⅱ/Ⅰ和Beclin 1蛋白表达升高(P<0. 01,P<0. 001);Caspase-3蛋白明显降低(P<0. 001)。与模型组比较,2 Hz电针组大鼠脊髓FJB阳性神经元数量减少(P<0. 05);LC3-Ⅱ/Ⅰ降低(P<0. 05)。与2 Hz/100 Hz电针组比较,100 Hz电针组步态不协调,脊髓Beclin 1蛋白降低(P<0. 05)。结论:2 Hz/100 Hz及100 Hz电针都能有效促进脊髓损伤后大鼠运动功能的恢复,其中2 Hz/100 Hz的效果更好,其机制可能与促进受损神经细胞的自噬,减少神经元凋亡有关。  
      关键词:电针;不同频率;脊髓损伤;自噬;凋亡   
      548
      |
      709
      |
      4
      <HTML>
      <Download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640028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1
    • 电针对神经病理性疼痛小鼠皮层miR-34a的影响

      陈双懂, 顾益枭, 徐丹兵, 戴勤学, 王均炉
      2019, 44(9): 632-636. DOI: 10.13702/j.1000-0607.190149
      摘要:目的:观察电针对坐骨神经压迫性损伤(CCI)小鼠行为学及皮层miR-34a表达的影响,探讨miR-34a在电针镇痛效应中的作用。方法:将雄性C57BL/6小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电针组,每组25只。结扎小鼠右侧坐骨神经制备神经病理性疼痛模型。电针组造模后当天及造模后第3、5、7天给予电针干预,每天1次,每次30 min,共干预4次。术后第3、5、7天检测各组小鼠左右后肢的机械缩足率和热刺激缩足潜伏期(PWL),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各组小鼠大脑皮层miR-34a的表达,Western blot法检测大脑皮层p53的表达。结果: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小鼠从造模后第3天开始右侧足底的机械缩足率明显上升、PWL明显降低(P<0. 05),造模后第3、5、7天小鼠左侧皮层miR-34a、p53的相对表达量明显升高(P<0. 05)。与模型组比较,电针组小鼠患侧机械缩足率降低、PWL升高(P<0. 05),左侧皮层miR-34a、p53的相对表达量明显降低(P<0. 05)。结论:电针干预可以改善神经病理性疼痛小鼠痛觉过敏,下调皮层miR-34a和p53的表达,提示miR-34a和p53可能参与电针抗神经病理性疼痛的效应。  
      关键词:神经病理性疼痛;电针;大脑皮层;miR-34a;p53蛋白   
      516
      |
      304
      |
      3
      <HTML>
      <Download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639961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1
    • 针刺对出血性中风大鼠脑组织自噬相关蛋白表达的影响

      刘昊, 张菶, 李新伟, 冯培培, 杜嘉, 楼柯浪, 阮晨, 周驰, 孙晓伟
      2019, 44(9): 637-642. DOI: 10.13702/j.1000-0607.180860
      摘要:目的:观察针刺"百会"透"曲鬓"穴对出血性中风大鼠自噬相关蛋白的影响,探讨针刺促进脑出血后大鼠神经功能恢复的机制。方法:120只SD大鼠随机分成假手术组、模型组、非穴位组、针刺组、雷帕霉素组,每组按脑出血后不同时间点(造模后第3、7天)分2个亚组。将50μL自体血注入到大鼠尾状核制备出血性中风模型。各干预组分别给予针刺"百会"透患侧"曲鬓"、非穴位针刺、侧脑室注射雷帕霉素进行干预。于各时间点对大鼠进行神经功能行为学评分(悬线测试、平衡行走测试)。评分结束后取各组大鼠出血半暗带区脑组织,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微管相关蛋白1轻链3(LC3)蛋白的阳性表达,Western blot法检测LC3-Ⅱ/Ⅰ的变化。结果: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造模后第3、7天的神经功能行为学评分(悬线测试、平衡行走测试)显著降低(P<0. 05);与模型组比较,针刺组、雷帕霉素组大鼠神经功能行为学评分明显升高(P<0. 05),且针刺组高于雷帕霉素组(P<0. 05)。与同时间点假手术组比较,造模后第3、7天模型组大鼠脑组织LC3蛋白阳性表达、LC3-Ⅱ/Ⅰ明显升高(P<0. 05);与同时间点的模型组比较,针刺组大鼠脑组织LC3蛋白阳性表达、LC3-Ⅱ/Ⅰ明显升高(P<0. 05);与针刺组比较,雷帕霉素组大鼠脑组织LC3蛋白阳性表达、LC3-Ⅱ/Ⅰ明显升高(P<0. 05)。结论:针刺能上调出血性中风大鼠脑组织LC3-Ⅱ/Ⅰ,良性激活自噬水平,进而改善大鼠神经功能缺损。  
      关键词:针刺;出血性中风;自噬;微管相关蛋白1轻链3;雷帕霉素   
      498
      |
      539
      |
      14
      <HTML>
      <Download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640275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1
    • 朱正威, 唐成林, 李小宏, 赵丹丹, 杨之雪, 代妮
      2019, 44(9): 643-648. DOI: 10.13702/j.1000-0607.180721
      摘要:目的:观察电针干预对失神经肌萎缩大鼠腓肠肌中微小RNA-1(Mir-1)、微小RNA-133a(Mir-133a)、微小RNA-133b(Mir-133b)、配对盒转录因子Pax7、组蛋白脱乙酰酶4(HDAC4)表达的影响,探讨电针延缓失神经肌萎缩的机制。方法: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和电针组,每组8只。横断坐骨神经制备大鼠右后肢失神经肌萎缩模型。电针组电针大鼠患侧"足三里""环跳",每次10 min,每日1次,连续干预2周。电针干预结束后称取并计算各组大鼠的腓肠肌湿重比,HE染色后测定腓肠肌纤维横截面积,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各组大鼠腓肠肌中Mir-1、Mir-133a、Mir-133b、HDAC4 mRNA、Pax7 mRNA的相对表达量。结果:造模2周后,模型组大鼠腓肠肌湿重比和肌纤维横截面积明显低于假手术组(P<0. 01);与模型组相比,电针组大鼠腓肠肌湿重比和肌纤维横截面积显著增加(P<0. 01)。与假手术组相比,模型组腓肠肌中Mir-1、Mir-133a相对表达量降低,HDAC4 mRNA和Mir-133b相对表达量升高(P<0. 05),Pax7mRNA相对表达量无明显变化(P>0. 05);电针组术侧腓肠肌中Pax7、HDAC4 mRNA相对表达量较模型组增加(P<0. 05),Mir-1、Mir-133a、Mir-133b相对表达量较模型组减少(P<0. 05)。结论:电针干预可能通过抑制失神经肌萎缩大鼠腓肠肌中Mir-1、Mir-133a、Mir-133b的表达,增加Pax7、HDAC4 mRNA的表达,促进失神经肌萎缩大鼠肌卫星细胞的增殖。  
      关键词:肌萎缩;电针;肌卫星细胞增殖相关蛋白;微小RNA;腓肠肌   
      510
      |
      359
      |
      3
      <HTML>
      <Download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639137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1
    • 朱炜楷, 沈会, 张朋新, 仲林, 赵妍妍, 王承明, 王楠
      2019, 44(9): 649-652. DOI: 10.13702/j.1000-0607.180429
      摘要:目的:观察电针对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CI/RI)大鼠脑缺血皮质区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α(SDF-1α)、CD34表达的影响,探讨电针通过调控SDF-1/CXC型趋化因子受体4(CXCR4)轴促进CI/RI大鼠神经功能重塑的作用机制。方法: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和电针组,每组10只。采用大脑中动脉线栓法制备CI/RI模型。电针组电针大鼠"百会"及"足三里",连续波,频率40 Hz,刺激强度为1~2 mA,留针20 min,每日1次,连续治疗14 d。采用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法评价神经功能缺损情况,HE染色法观察大鼠患侧脑组织病理形态变化,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大鼠脑缺血灶周围皮质SDF-1α、CD34的表达。结果: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明显升高(P<0. 05);HE染色见模型组大鼠出现明显的脑缺血灶;脑缺血灶周围皮质SDF-1α、CD34表达明显升高(P<0. 05)。与模型组比较,电针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逐渐降低,电针3、7、14 d时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低于模型组(P<0. 05);HE染色见电针组大鼠脑缺血灶病理损伤减轻;电针14 d后,电针组脑缺血灶周围皮质SDF-1α、CD34表达明显升高(P<0. 05)。结论:电针可以改善CI/RI大鼠神经功能,其作用可能与提高CI/RI大鼠缺血灶周围皮质SDF-1α、CD34表达水平,调控SDF-1/CXCR4轴有关。  
      关键词: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电针;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α;CD34;神经功能重塑   
      543
      |
      341
      |
      2
      <HTML>
      <Download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639642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1
    • 电针对糖尿病大鼠腓肠肌中肌球蛋白重链降解的影响

      陈晓琳, 吴宗辉, 范蕊, 邹佐强, 龙在云, 姚兰, 李斌
      2019, 44(9): 653-658. DOI: 10.13702/j.1000-0607.180757
      摘要:目的:观察电针对糖尿病大鼠腓肠肌中肌肉特异性环指蛋白1(MuRF1/Trim63)、肌肉萎缩盒F蛋白32(Fbxo32)、肌球蛋白重链-IIa(Myh2)、肌球蛋白重链-IIb(Myh4)及肌球蛋白重链-I(Myh7)表达的影响,探讨电针延缓糖尿病肌萎缩的机制。方法: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和电针组,每组12只。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制备大鼠糖尿病肌萎缩模型。电针组造模3周后电针双侧"足三里""阴陵泉""肾俞"穴,每次10 min,每日1次,每周6次,连续干预2周。各组分别在造模第0、1、2、3、4、5周测定大鼠体质量、空腹血糖(FBG)、空腹胰岛素(FINS)水平,计算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造模后第5周称取大鼠双侧腓肠肌湿重,HE染色测定腓肠肌纤维横截面积,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各组大鼠腓肠肌中MuRF1、Fbxo32、Myh2、Myh4和Myh7 mRNA的相对表达量。结果:与对照组比较,造模后第1至5周,模型组大鼠FBG水平、HOMA-IR显著升高(P<0. 05),FINS水平和体质量显著降低(P<0. 05);与模型组比较,电针组大鼠FBG和HOMA-IR降低(P<0. 05),体质量显著增加(P<0. 05)。造模5周后,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腓肠肌湿重、肌纤维横截面积,Myh2、Myh4和Myh7 mRNA的相对表达量显著降低(P<0. 05),MuRF1和Fbxo32 mRNA的相对表达量显著升高(P<0. 05);与模型组比较,电针组大鼠腓肠肌湿重、肌纤维横截面积显著增加,Myh2、Myh4和Myh7 mRNA的相对表达量上调(P<0. 05),MuRF1和Fbxo32 mRNA相对表达量降低(P<0. 05)。结论:电针干预大鼠双侧"足三里""阴陵泉""肾俞"穴可能通过调控MuRF1、Fbxo32、Myh2、Myh4和Myh7 mRNA的表达,延缓肌球蛋白重链的降解,进而延缓糖尿病肌萎缩的发展。  
      关键词:糖尿病;骨骼肌萎缩;电针;肌球蛋白重链   
      509
      |
      354
      |
      2
      <HTML>
      <Download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638986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1
    • 陈雨舟, 苏程果, 陈泰霖, 陈云飞, 李连波, 朱俊
      2019, 44(9): 659-662. DOI: 10.13702/j.1000-0607.180555
      摘要:目的:观察电针"足三里""悬钟"穴对佐剂性关节炎大鼠关节病理变化和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3(MMP-3)、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表达的影响,探讨电针治疗关节炎的分子机制。方法: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非穴位组和穴位组,每组10只。在大鼠足垫部注射弗氏完全佐剂制备关节炎模型。穴位组大鼠予电针双侧"足三里""悬钟"穴,15 min/次,每2天1次,共8次。非穴位组在"足三里""悬钟"穴旁开5 mm处予以电针干预,电刺激强度与穴位组相同。采用关节炎指数评分评价各组大鼠的关节炎严重程度;HE染色法观察大鼠踝关节的病理形态学变化;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检测各组大鼠血清MMP-3和MMP-9的含量。结果:造模后各个时间点模型组大鼠的关节指数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 01);电针治疗结束后,穴位组大鼠的关节炎指数评分显著低于模型组和非穴位组(P<0. 01)。模型组大鼠滑膜组织细胞增殖明显,炎性细胞浸润;与模型组比较,穴位组大鼠的关节滑膜组织炎性反应显著减轻,而非穴位组的关节炎性反应依然严重。模型组大鼠血清MMP-3、MMP-9的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 01);穴位组和非穴位组血清MMP-3、MMP-9的含量低于模型组(P<0. 01);穴位组血清MMP-3、MMP-9的含量低于非穴位组(P<0. 01)。结论:电针穴位干预可以显著减轻佐剂性关节炎大鼠的关节炎性反应,其作用机制可能与电针降低血清MMP-3、MMP-9的含量有关。  
      关键词:电针;佐剂性关节炎;关节炎指数评分;基质金属蛋白酶   
      540
      |
      463
      |
      11
      <HTML>
      <Download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638901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1

      临床研究

    • 通元针法对卒中后气管切开患者拔管成功率的影响

      陈杏清, 朱明月, 邹玉婵, 吴钊泓, 彭艳霞, 黄凡
      2019, 44(9): 663-667. DOI: 10.13702/j.1000-0607.180718
      摘要:目的:观察通元针法对脑卒中后行气管切开术患者咳嗽反射能力、肺部感染情况、吞咽功能及拔管成功率的影响。方法:将卒中后气管切开患者随机分为头针组和通元针法组,每组37例。在基础治疗的基础上,头针组针刺病灶对侧顶颞前斜线2/5段、顶颞后斜线2/5段、顶旁2线;通元针法组针刺百会、中脘、关元、气海、天枢(双)、肺俞(双)、脾俞(双)。两组均每次治疗30 min,每日1次,治疗4周。于治疗前后对两组患者的咳嗽反射评分(CRGS)、临床肺部感染评分(CPIS)、吞咽功能进行比较;治疗结束后1周评价拔管成功率。结果:两组治疗后CRGS、CPIS评分均低于本组治疗前(P<0. 05)。治疗后通元针法组CRGS、CPIS评分低于头针组(P<0. 05),吞咽功能改善的总有效率、拔管总有效率均高于头针组(P<0. 05)。结论:通元针法可显著提高脑卒中后气管切开患者咳嗽反射能力,控制肺部感染,改善吞咽功能,进而提高临床拔管成功率,总体疗效优于头针治疗。  
      关键词:通元针法;脑卒中;气管切开;拔管成功率;肺部感染;咳嗽反射;吞咽功能   
      509
      |
      418
      |
      4
      <HTML>
      <Download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638827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1
    • 穴位埋线对不随意运动型脑瘫患儿坐位能力的影响

      金炳旭, 赵勇, 钱旭光, 周园, 赵伊黎, 刘合增, 符文杰, 李诺
      2019, 44(9): 668-671. DOI: 10.13702/j.1000-0607.180191
      摘要:目的:观察穴位埋线治疗不随意运动型脑瘫的临床疗效。方法:将不随意运动型脑瘫患儿随机分为对照组35例和埋线组33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康复治疗,包括运动疗法、健脾益肾通督按摩、体感音乐疗法、头针疗法,3周为1个疗程,疗程间隔2周,共治疗3个疗程;埋线组在此基础上选取肩髃、肩髎、天宗、天枢、华佗夹脊(颈4、腰1、腰4)进行穴位埋线治疗,每次选6~8个腧穴,每周1次,4周为1个疗程,疗程间隔1周,共治疗3个疗程。记录患儿坐位能力(LSS)分级、侧弯反射以及粗大运动功能评估量表(GMFM)A、B能区评分,判断患儿坐位能力变化及临床疗效。结果:两组治疗后LSS分级、侧弯反射及GMFM A、B能区评分均明显高于同组治疗前(P<0. 01),且埋线组均优于对照组(P<0. 01)。埋线组临床总有效率为90. 9%(30/33),优于对照组68. 5%(24/35,P<0. 01)。结论:在常规康复治疗基础上应用穴位埋线疗法,能有效抑制不随意运动型脑瘫患儿原始反射,显著提高坐位能力。  
      关键词:儿童不随意运动型脑瘫;穴位埋线;坐位能力   
      510
      |
      281
      |
      1
      <HTML>
      <Download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638747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1
    • 耳穴压豆联合氟桂利嗪治疗无先兆型偏头痛的临床观察

      邢爱群, 陈垂海, 吉晓天
      2019, 44(9): 672-676. DOI: 10.13702/j.1000-0607.180737
      摘要:目的:探讨耳穴压豆联合氟桂利嗪对无先兆型偏头痛的近、远期临床疗效,临床症状及血浆5-羟色胺(5-HT)、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的影响。方法:将无先兆型偏头痛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48例和治疗组49例。对照组口服氟桂利嗪胶囊(10 mg/次,2次/d),治疗组在此基础上予耳穴压豆,取双侧脑、颞、神门、交感及皮质下耳穴,将王不留行籽贴压在其穴区,以双手的拇、食指同时进行捻压,手法由轻到重,直至局部出现酸、胀、麻等感觉,每穴按压约2 min,3次/d。两组均连续治疗1个月。观察两组近、远期的临床疗效和治疗前后的临床症状评分、血浆5-HT及CGRP水平的变化。结果: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治疗1个月结束时、治疗后6个月时临床症状评分、血浆CGRP含量均降低(P<0. 05),血浆5-HT含量明显增加(P<0. 05)。治疗组的近期和远期的控显率、总有效率均高于对照组(P<0. 05)。治疗1个月结束时、治疗后6个月时,和对照组比较,治疗组的临床症状评分、血浆CGRP含量均降低(P<0. 05),血浆5-HT含量升高(P<0. 05)。结论:采用氟桂利嗪治疗无先兆型偏头痛患者时予以耳穴压豆干预,可有效缓解临床症状,提高近、远期临床疗效,其作用机制可与升高血浆中的5-HT及降低CGRP水平有关。  
      关键词:耳穴压豆;氟桂利嗪;无先兆型偏头痛;临床疗效;5-羟色胺;降钙素基因相关肽   
      537
      |
      521
      |
      3
      <HTML>
      <Download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638691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1

      文献研究

    • 火针为主治疗带状疱疹疼痛的系统评价和序贯分析

      王嘉轩, 赵玮璇, 曾婧纯, 刘琨, 李铨江, 佘雅琳, 林国华
      2019, 44(9): 677-685. DOI: 10.13702/j.1000-0607.190004
      摘要:目的:系统评价火针为主治疗带状疱疹疼痛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维普资讯中文期刊服务平台和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服务系统、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数据库,按题目和摘要,检索以火针为主治疗带状疱疹的随机对照研究,应用RevMan5. 3. 5及TSA0. 9. 10 Beta对结局指标行Meta分析和试验序贯分析,运用GRADE profiler 3. 6. 1进行证据质量分级。结果:共纳入25项研究2 024例患者。定性分析结果提示,对比西药组,火针为主治疗带状疱疹疼痛有效率更高。Meta分析结果提示,与西药组比较,火针为主组治疗后VAS评分比西药组更低[WMD=-0. 96,95%CI(-1. 22,-0. 71),P<0. 000 01],疼痛缓解30%的时间更短[WMD=-1. 82,95%CI(-2. 46,-1. 18),P<0. 000 01],疼痛持续时间更短{火针联合电针[WMD=-11. 53,95%CI(-14. 57,-8. 48),P<0. 000 01]、火针联合拔罐[WMD=-4. 75,95%CI(-7. 99,-1. 51),P=0. 004]、单纯火针[WMD=-1. 82,95%CI(-2. 46,-1. 18),P<0. 000 01]},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发生率更低[RR=0. 16,95%CI(0. 09,0. 30),P<0. 00001]。结论:火针为主治疗带状疱疹可明显降低治疗后VAS评分,缩短疼痛缓解30%的时间,缩短疼痛持续时间,降低后遗神经痛的发生率。  
      关键词:火针疗法;带状疱疹;随机对照试验;后遗神经痛;系统评价;Meta分析;序贯分析   
      604
      |
      1546
      |
      6
      <HTML>
      <Download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638610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1

      综述

    • 微小核糖核酸参与电针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研究概况

      刘莉, 王念宏, 张群, 李思玥, 顾卫佳, 吴毅
      2019, 44(9): 686-692. DOI: 10.13702/j.1000-0607.180643
      摘要:缺血性脑卒中是导致成年人永久性残疾和死亡的主要原因。电针通过一系列复杂的过程促进缺血性脑卒中后神经功能的恢复。对微小核糖核酸(miRNA)的干预可能是电针促进脑缺血后神经功能恢复的作用机制之一。电针通过miRNA调控血管内皮生长因子、配对免疫球蛋白B、水通道蛋白、基质金属蛋白酶、核因子-κB等的信使核糖核酸及其相关蛋白的表达,促进卒中后神经血管再生,减轻脑水肿,抑制炎性反应等,从而改善卒中后神经功能。  
      关键词:电针;微小核糖核酸;缺血性脑卒中;脑组织   
      453
      |
      466
      |
      2
      <HTML>
      <Download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638541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1
    • 针刺非特异性作用的研究进展

      宫艺, 常惠, 高敬书, 刘承东, 韩布威, 吴效科
      2019, 44(9): 693-697. DOI: 10.13702/j.1000-0607.180909
      摘要:针刺的疗效不仅是特异性效应,还有可能是非特异性效应作用的结果,包括"形神合一""治疗史与治疗环境""期望与信任"等多种相关因素都会对针刺的疗效产生影响。本文综述近几年针刺非特异性效应的相关研究进展,阐述针刺非特异性效应影响因素以及安慰针刺、期望效应、霍桑效应、皮格马利翁效应等在针刺非特异性效应中的作用机制,深入探讨产生针刺疗效的相关靶点,使其发挥更大的疗效,更好地应用与服务于临床工作。  
      关键词:针刺;非特异性效应;影响因素;安慰剂效应;机制   
      481
      |
      656
      |
      4
      <HTML>
      <Download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638477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1

      书评

    • 李永明
      2019, 44(9): 698-702. DOI: 10.13702/j.1000-0607.190118
      摘要:由韩济生院士和万有教授主编、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18年出版的《春华秋实》一书,记录了韩济生及其研究团队在50载针灸研究征程中的苦与乐。经过半个世纪的努力,韩济生院士在针灸基础科学研究方面取得了国际公认的成果,对中国针灸走向世界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试图解读为什么韩济生院士能从一位普通的中国南方少年成为一名硕果累累的科学家、中国科学界的楷模。  
      关键词:书评;针灸;《春华秋实》;韩济生   
      430
      |
      290
      |
      3
      <HTML>
      <Download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638022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1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