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刊期

    2020年第45卷第1期

      消息

    • 《针刺研究》稿约

      2020, 45(1)
      摘要:《针刺研究》为中国中医科学院针灸研究所与中国针灸学会联合主办的针灸专业学术期刊,国内外公开发行。本刊主要报道针灸作用机制研究、临床研究的最新科研成果。1.投稿内容:针灸理论、实验、临床等有关方面的研究以及相关的综述,有关的新闻、短评、会议信息等。2.来稿要求:(1)文稿要求具有创新性、科学性、实用性,论点明确、数据可靠、文字精练、层次清楚。论著、研究报道类一般不超过8 000字(包括图、表、参考文献和中英文摘要);综述类文稿宜在6 000字左右;短篇报道、新技术、新方法限2 000字以内。  
        
      235
      |
      57
      |
      0
      <HTML>
      <Download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642904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1

      机制探讨

    • 亢筝, 邹造峰, 孙婧娴, 朱可蓥, 姜建伟, 吴根诚, 汪军
      2020, 45(1): 1-7. DOI: 10.13702/j.1000-0607.190162
      摘要:目的:探讨电针通过加速溶血卵磷脂(LPC)诱导的脱髓鞘小鼠小胶质细胞吞噬髓鞘碎片,促进髓鞘再生修复的作用机制。方法:C57BL/6小鼠分为正常组7只、对照组7只、模型组28只、电针组28只。采用脑数字立体定位仪在小鼠左侧胼胝体注射1μL LPC建立局部脱髓鞘小鼠模型。电针组予电针"百会""至阳"穴,造模后连续3d每天电针1次,之后每隔1d电针1次,每次30min,至造模后21d。免疫荧光染色法观察注射侧胼胝体中髓鞘碱性蛋白(MBP)、酪氨酸激酶家族Axl受体(Axl)、小胶质细胞标志物Iba1和少突胶质细胞标志物Olig2的变化;Western blot法检测注射侧胼胝体中MBP蛋白相对表达量;油红O染色观察注射侧胼胝体中脱失的髓鞘碎片变化。结果:与正常组比较,造模后5d,模型组注射侧损伤区有大量髓鞘碎片堆积,胼胝体中MBP表达下降(P<0.05),Iba1表达量呈上升趋势;造模后10d,模型组损伤区MBP表达量仍然较低(P<0.01),Iba1和Olig2阳性表达增多(P<0.001,P<0.01);造模后21d,所有指标恢复正常。与模型组比较,造模后5d,电针组MBP表达显著升高(P<0.001),髓鞘碎片大量清除,Iba1和Olig2阳性表达增多(P<0.05,P<0.001),Axl表达上升(P<0.01);造模后10d,电针组MBP表达量维持较高水平(P<0.01),Iba1表达降低(P<0.01);造模后21d,各项指标均恢复正常。结论:电针可促进小胶质细胞向髓鞘损伤部位聚集,增加损伤部位Axl表达,促进髓鞘碎片清除,加快LPC诱导的脱髓鞘动物髓鞘再生。  
      关键词:髓鞘再生;电针;胼胝体;少突胶质细胞;小胶质细胞   
      282
      |
      498
      |
      2
      <HTML>
      <Download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642830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1
    • 针刺对溃疡性结肠炎大鼠氧化应激和内质网应激的影响

      吴阳阳, 刘明江, 殷韶杰, 王安源, 李金贵
      2020, 45(1): 8-14. DOI: 10.13702/j.1000-0607.180606
      摘要:目的:观察针刺治疗2,4,6-三硝基苯磺酸(TNBS)诱导的溃疡性结肠炎(UC)大鼠的效应机制。方法: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手针组和电针组,每组7只。采用TNBS结肠灌注法建立UC模型。手针组和电针组分别予针刺或电针刺激"曲池""足三里"穴,20min/次,隔日1次,连续14d。干预14d后,HE染色观察大鼠结肠组织外观及病理变化,ELISA法检测结肠组织中氧化应激相关因子含量,Western blot法检测结肠组织中核转录因子κB通路中关键蛋白和内质网应激(ERS)关键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大鼠结肠组织明显肿胀,大量炎性细胞浸润,肠绒毛缺失,结肠组织形态学评分较空白组显著升高(P<0.01),结肠组织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还原型谷胱甘肽(GSH)含量和总抗氧化能力(T-AOC)均显著降低(P<0.01),丙二醛(MDA)含量及磷酸化核因子κB抑制蛋白(p-IκBα)、p-p65、葡萄糖调节蛋白(GRP78)、磷酸化蛋白激酶样内质网激酶(p-PERK)、磷酸化真核转录起始因子2α(p-eIF2α)表达水平均显著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电针组大鼠结肠病变明显减轻,肠绒毛较完整,结肠组织形态学评分显著降低(P<0.01),SOD、CAT、GSH含量及T-AOC显著升高(P<0.01,P<0.05),MDA含量及p-IκBα、p-p65、GRP78、p-PERK、p-eIF2α表达水平显著下降(P<0.01,P<0.05);手针组大鼠结肠病变改善显著,结肠组织形态学评分显著降低(P<0.01),SOD、CAT、GSH含量显著升高(P<0.01,P<0.05),MDA含量及p-IκBα、p-p65、GRP78、p-PERK、p-eIF2α表达水平显著降低(P<0.05,P<0.01)。结论:手针或电针刺激"曲池""足三里"均能通过抑制TNBS诱导的氧化应激和内质网应激反应,减轻大鼠结肠炎性病变。  
      关键词:电针;手针;溃疡性结肠炎;氧化应激;内质网应激   
      249
      |
      612
      |
      10
      <HTML>
      <Download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642759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1
    • 勇入琳, 董佳梓, 张立德, 吴磊
      2020, 45(1): 15-20. DOI: 10.13702/j.1000-0607.190337
      摘要:目的:观察电针"足三里"穴对脾气虚模型大鼠骨骼肌组织超微结构及线粒体动力学的影响,探讨电针"足三里"调控线粒体动力学治疗脾气虚证的作用机制。方法: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足三里组和非经非穴组,每组6只。采用劳倦过度及饮食不节的复合因素复制大鼠脾气虚证候模型。足三里组电针双侧"足三里"穴,非经非穴组电针双侧非经非穴点,每日1次,每次20min,连续7d。采用比色法检测大鼠骨骼肌组织三磷酸腺苷(ATP)含量;采用透射电镜观察各组大鼠骨骼肌组织超微结构变化;实时荧光定量PCR法和Western blot法检测各组大鼠骨骼肌组织视神经萎缩因子1(Opa1)和动力相关蛋白1(Drp1)的mRNA及蛋白表达。结果: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大鼠骨骼肌组织ATP含量明显降低(P<0.05);与模型组比较,足三里组ATP含量明显上升(P<0.05),而非经非穴组与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非经非穴组比较,足三里组ATP含量较高(P<0.05)。透射电镜结果显示,模型组大鼠骨骼肌肌纤维排列凌乱无序,大量肌纤维断裂、破损,线粒体肿胀变圆,大量线粒体空泡化;与模型组比较,足三里组大鼠骨骼肌肌纤维排列恢复有序状态,仅有少数存在扭曲、断裂,线粒体基本恢复到正常状态,融合形态的线粒体增多;而非经非穴组大鼠骨骼肌肌纤维排列亦凌乱无序,线粒体肿胀、空泡化现象较多。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大鼠骨骼肌组织Opa1、Drp1的mRNA和蛋白表达均下降(P<0.05);与模型组比较,足三里组Opa1、Drp1的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均升高(P<0.05),非经非穴组Drp1蛋白表达水平升高(P<0.05)。结论:电针"足三里"穴可通过纠正脾气虚模型大鼠骨骼肌线粒体分裂融合的失衡状态,从而改善线粒体结构和功能的破坏,提高能量代谢水平。  
      关键词:脾气虚;电针;足三里;线粒体动力学   
      298
      |
      729
      |
      8
      <HTML>
      <Download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642688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1
    • 郭菲, 张素钊, 陈世雨, 张闯, 张晓琪, 高飞, 武泽惠, 于文涛, 梁玉磊, 张会珍
      2020, 45(1): 21-26. DOI: 10.13702/j.1000-0607.190512
      摘要:目的:观察电针干预对血管性痴呆(VD)大鼠海马组织c-Jun氨基末端激酶(JNK)信号通路相关蛋白表达的影响,探讨电针治疗VD的作用机制。方法: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电针组,每组10只。采用反复阻断双侧颈总动脉法制备VD大鼠模型。电针组电针"大椎""百会"及双侧"后三里""膈俞"穴,10min/次,1次/d,连续治疗14d。Morris水迷宫检测大鼠行为学变化,尼氏染色法观察海马神经元病理改变,原位末端转移酶标记(TUNEL)法检测海马神经元凋亡,Western blot法检测JNK、磷酸化JNK(p-JNK)、半胱氨酸蛋白酶-8(Caspase-8)、半胱氨酸蛋白酶-3(Caspase-3)蛋白表达。结果: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大鼠Morris水迷宫实验逃避潜伏期明显延长,穿越原平台次数明显减少(P<0.01),海马神经元损伤加重,存活神经元明显减少(P<0.01),凋亡神经元增多,细胞凋亡指数明显升高(P<0.01),海马组织JNK、p-JNK、Caspase-8、Caspase-3蛋白表达均明显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电针组大鼠Morris水迷宫逃避潜伏期明显缩短,穿越原平台次数明显增多(P<0.01),海马神经元损伤减轻,存活神经元明显增多(P<0.01),凋亡神经元减少,细胞凋亡指数明显降低(P<0.01),海马组织JNK、p-JNK、Caspase-8、Caspase-3表达均显著降低(P<0.01)。结论:电针可提高VD大鼠学习记忆能力,其作用机制可能与电针调控JNK信号通路相关蛋白表达,抑制神经元凋亡有关。  
      关键词:血管性痴呆;电针;缺血再灌注;学习记忆能力;海马;c-JUN氨基末端激酶信号通路   
      300
      |
      493
      |
      3
      <HTML>
      <Download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642032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1
    • 宋燕娟, 陈瑞, 梁凤霞, 吴松, 李佳, 陈丽, 黄琪, 卢威, 任加凤
      2020, 45(1): 27-32. DOI: 10.13702/j.1000-0607.180684
      摘要:目的:观察电针对高脂饮食诱导的肥胖(DIO)大鼠下丘脑沉默信息调节因子1(SIRT1)、叉头状转录因子O1(FoxO1)及阿黑皮素原(POMC)的影响,探讨电针调节中枢食欲肽减肥的作用机制。方法: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电针组、电针+抑制剂组(针+抑组)、抑制剂组、假手术组,每组10只。采用高脂饮食喂养诱导DIO大鼠模型。电针组和针+抑组电针"丰隆""中脘""关元""足三里"穴,10min/次;针+抑组和抑制剂组予以第三脑室置管并注射SIRT1特异性拮抗剂EX-527;假手术组予以第三脑室内置管,并注射人工脑脊液;均每周治疗3次,共治疗8周。观察各组大鼠治疗前后体质量、进食量、Lee’s指数,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大鼠血清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游离脂肪酸(FFA)含量,Western blot法检测大鼠下丘脑组织SIRT1、FoxO1、乙酰化FoxO1(AC-FoxO1)、POMC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治疗前,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电针组、针+抑组、抑制剂组、假手术组的体质量、进食量均明显升高(P<0.01),模型组和假手术组Lee’s指数增高(P<0.05)。治疗后,与模型组比较,电针组、针+抑组大鼠体质量、进食量、TC含量、AC-FoxO1表达量均显著降低(P<0.01,P<0.05),SIRT1、FoxO1和POMC表达量均明显升高(P<0.01,P<0.05);电针组Lee’s指数及血清TG、FFA含量显著降低(P<0.05,P<0.01);抑制剂组进食量,血清TC、TG、FFA含量显著升高(P<0.01),SIRT1、FoxO1、POMC表达量显著降低(P<0.01,P<0.05)。与电针组比较,针+抑组与抑制剂组的体质量、进食量、Lee’s指数及TG、FFA含量,AC-FoxO1表达量均明显升高(P<0.01,P<0.05),SIRT1、FoxO1和POMC表达量均显著降低(P<0.01);抑制剂组血清TC含量显著升高(P<0.01)。与针+抑组比较,抑制剂组体质量、进食量及TC、TG、FFA含量,AC-FoxO1表达量显著增高(P<0.01),SIRT1、FoxO1和POMC表达量明显降低(P<0.01)。结论:电针能有效上调DIO大鼠下丘脑中SIRT1的表达,从而去乙酰化作用于FoxO1,并促进下游抑食欲肽POMC的表达,可能是电针减肥的效应机制之一。  
      关键词:电针;肥胖;沉默信息调节因子1;叉头状转录因子O1;阿黑皮素原   
      263
      |
      527
      |
      7
      <HTML>
      <Download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642476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1
    • 王婧吉, 吴生兵, 程红亮, 杨超, 陈赟, 杨骏
      2020, 45(1): 33-39. DOI: 10.13702/j.1000-0607.190295
      摘要:目的:观察艾灸督脉组穴对血管性痴呆(VD)大鼠大脑皮层和海马中晚期糖基化终产物受体(RAGE)、低密度脂蛋白受体相关蛋白-1(LRP-1)、β淀粉样蛋白前体(APP)表达和神经元超微结构的影响,探讨艾灸治疗VD的作用机制。方法: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艾灸组,每组8只。采用结扎颈总动脉反复缺血再灌注法制备VD模型,艾灸组取"百会""大椎""风府"温和灸30min,每天1次,7d为1个疗程,共治疗4个疗程。采用Morris水迷宫法检测大鼠行为学变化,Western blot法检测各组大鼠大脑皮层和海马组织RAGE和LRP-1蛋白表达水平,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各组大鼠皮层和海马组织RAGE、LRP-1、APP mRNA表达水平,透射电镜观察大鼠大脑皮层额叶和海马CA1区超微结构。结果:Morris水迷宫结果显示,造模后第4天,模型组和艾灸组大鼠的平均逃避潜伏期较正常组显著延长(P<0.01)。治疗结束后,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大脑皮层和海马组织中RAGE蛋白和mRNA表达显著升高(P<0.01),LRP-1蛋白和mRNA表达显著降低(P<0.01),APP mRNA表达明显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艾灸组大鼠大脑皮层和海马组织中RAGE蛋白和mRNA表达显著降低(P<0.01),LRP-1蛋白和mRNA表达显著升高(P<0.01),APP mRNA表达明显降低(P<0.01)。电镜结果显示,模型组皮层额叶和海马CA1区神经元线粒体明显扩张,外膜破坏、溶解,嵴排列紊乱或消失,胞质内水肿明显,糖原颗粒基本消失;艾灸组皮层额叶和海马CA1区神经元线粒体少数肿大、扩张,粗面内质网少数轻度扩张,糖原颗粒可见。结论:艾灸督脉组穴可能通过调节RAGE和LRP-1的表达水平降低脑内APP含量,改善VD大鼠大脑皮层额叶和海马CA1区神经元线粒体损伤。  
      关键词:艾灸;血管性痴呆;晚期糖基化终产物受体;低密度脂蛋白受体相关蛋白-1;β淀粉样蛋白前体;超微结构   
      291
      |
      624
      |
      5
      <HTML>
      <Download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642356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1
    • 黄华, 陈慧娥, 余文英, 黄明愉, 吴倩雯, 林丽莉
      2020, 45(1): 40-45. DOI: 10.13702/j.1000-0607.190544
      摘要:目的:观察不同时间点电针"夹脊"穴对坐骨神经慢性压迫性损伤(CCI)大鼠脊髓小胶质细胞特异表达的补体受体-3的单克隆抗体(OX-42)及嘌呤受体P2X4(P2X4)蛋白表达的影响,探讨电针干预神经病理性疼痛中可能的后效应机制。方法: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电针后即刻组、电针后0.5h组、电针后1h组、电针后2h组、电针后4h组、电针后12h组、电针后24h组,每组各6只。模型组与各电针组采用结扎坐骨神经法建立大鼠CCI模型。各电针组于造模7d后电针双侧L3、L5夹脊穴20min,分别于电针后即刻及电针后0.5、1、2、4、12、24h取材,空白组与模型组仅固定20min后取材。观察各组大鼠干预前后热痛阈值的变化并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各组大鼠脊髓腰膨大OX-42、P2X4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造模7d后(干预前),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和各电针组的热痛阈值明显下降(P<0.01);干预后与模型组比较,电针后即刻组、电针后0.5h组、电针后1h组及电针后2h组大鼠的热痛阈值明显升高(P<0.05)。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脊髓腰膨大OX-42、P2X4蛋白表达明显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电针后即刻组、电针后0.5h组、电针后1h组及电针后2h组大鼠的脊髓腰膨大OX-42蛋白表达明显下降(P<0.01),电针后即刻组、电针后0.5h组及电针后1h组大鼠脊髓腰膨大的P2X4蛋白表达明显下降(P<0.01)。结论:电针"夹脊"穴可明显下调CCI大鼠脊髓OX-42、P2X4蛋白的表达,提高大鼠热痛阈,在电针后0.5h下调最明显,其镇痛后效应可延续2h。  
      关键词:慢性压迫性损伤;电针;小胶质细胞特异表达的补体受体-3的单克隆抗体;嘌呤受体P2X4;后效应   
      290
      |
      491
      |
      1
      <HTML>
      <Download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641792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1

      临床研究

    • 贾一凡, 陈晟, 温志宏, 谢琦, 赵吉平
      2020, 45(1): 46-50. DOI: 10.13702/j.1000-0607.190428
      摘要:目的:观察隔药灸联合雷诺考特鼻喷剂对持续性中重度过敏性鼻炎(AR)患者临床症状、睡眠质量和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将67例持续性中重度AR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35例和对照组32例。观察组采用隔药灸联合雷诺考特鼻喷剂治疗,对照组单独应用雷诺考特鼻喷剂治疗,共治疗4周。分别在治疗前、治疗后及随访时比较两组AR患者症状视觉模拟量尺(VAS)、鼻结膜炎生活质量问卷(RQLQ)和匹兹堡睡眠质量量表(PSQI)评分,并评价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及随访时两组VAS、RQLQ评分均显著降低(P<0.05),观察组PSQI评分显著下降(P<0.05);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治疗后RQLQ及PSQI评分显著降低(P<0.05),观察组随访时VAS、RQLQ、PSQI评分均显著降低(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为85.7%(30/35),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1.9%(23/32,P<0.05)。结论:隔药灸联合雷诺考特鼻喷剂可有效改善持续性中重度AR患者的临床症状、睡眠质量和生活质量,远期疗效稳定,与单独应用雷诺考特鼻喷剂比较,其在改善临床症状、睡眠质量和生活质量方面具有优势。  
      关键词:过敏性鼻炎;隔药灸;睡眠质量;生活质量;雷诺考特   
      245
      |
      478
      |
      2
      <HTML>
      <Download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641751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1
    • 穴位低频电刺激对胃癌根治术患者胃肠蠕动功能的影响

      何丹, 王傅喆, 张展, 黄枫, 陈娇娇, 李柏
      2020, 45(1): 51-56. DOI: 10.13702/j.1000-0607.190125
      摘要:目的:通过观察穴位低频电刺激对胃癌根治术患者胃肠蠕动功能的影响及其对炎性反应的调节作用,评价该疗法对胃癌根治术患者围手术期胃肠蠕动功能恢复的临床价值。方法:胃癌根治术患者177例随机分为常规组43例、低频组45例、快速康复外科(FTS)组46例和FTS+低频组43例。常规组予术前机械性肠道准备、术后常规禁食、术后常规留置腹腔引流管等干预措施;低频组在常规干预措施基础上予穴位低频电刺激治疗,取双侧足三里、上巨虚、下巨虚、三阴交,从术后第1天开始至患者排气,每天1次,每次30min,频率2.5Hz,脉宽0.4ms;FTS组予快速康复外科治疗;FTS+低频组在快速康复外科治疗的基础上给予穴位低频电刺激治疗。观察比较各组患者术后首次排气、排便时间,检测各组患者术后第1、3、6天血浆中的白细胞(WBC)、中性粒细胞(N)、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的变化情况.结果:与常规组比较,低频组、FTS组、FTS+低频组患者术后首次排气、排便时间均明显缩短(P<0.05)。FTS+低频组术后首次排气时间明显短于FTS组(P<0.05);FTS+低频组术后首次排便时间最短,但与低频组、FTS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患者术后第3天和术后第6天CRP水平均高于术后第1天,且术后第3天最高。与同时间点常规组比较,低频组、FTS+低频组术后第3天的CRP水平和术后第6天的CRP、IL-6水平均明显降低(P<0.05);与同时间点低频组比较,FTS组术后第3天的N、CRP和术后第6天的N、CRP、IL-6水平明显升高(P<0.05);与同时间点FTS组比较,FTS+低频组术后第3天CRP和术后第6天N、CRP、IL-6水平明显降低(P<0.05)。结论:穴位低频电刺激和FTS均能缩短胃癌根治术后患者首次排气、排便时间,促进胃癌根治术后患者的胃肠蠕动功能恢复,且FTS联合穴位低频电刺激治疗效果更佳,其作用机制可能与减轻患者术后炎性反应有关。  
      关键词:穴位低频电刺激治疗;快速康复外科;胃癌根治术;胃肠蠕动功能;术后炎性反应   
      264
      |
      403
      |
      0
      <HTML>
      <Download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641123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1
    • 肌筋膜激痛点是穴位敏化的一种型式

      秦庆广, 付勇, 施静, 吴强, 王舒娅, 曹乾安, 冯斯峰, 崔翔, 高昕妍, 朱兵
      2020, 45(1): 57-61. DOI: 10.13702/j.1000-0607.190690
      摘要:目的:观察膝关节病变患者膝周疼痛点和牵涉痛的分布特征,探讨肌筋膜激痛点与穴位敏化的关系。方法:在4家医院对膝关节疼痛的患者行膝部探查,采用拇指按压的方法,记录原发性疼痛部位与牵涉痛点出现的区域,并在相关图谱上进行描记。结果:膝关节痛的患者483例,336例患者病变部位和压痛点分布于膝关节周围;另有147例肌筋膜疼痛综合征患者在膝关节出现较为明显的牵涉性压痛点(区)。患髌腱炎、胫骨结节骨骺炎和股四头肌腱止点炎的105例,局部疼痛主要分布在膝前区。患内侧副韧带损伤、内侧半月板损伤、鹅足滑囊炎和半膜肌止点炎的76例,其局部疼痛主要发生在膝内侧区。外侧副韧带损伤、外侧半月板损伤、髂胫束肌腱炎、腘肌止点炎和股三头肌腱炎的127例患者的局部疼痛多出现在膝外侧区。后交叉韧带损伤、腘绳肌止点炎的28例患者的局部疼痛分布在膝后部。牵涉痛发生在股外侧肌群有43人(牵涉痛区多出现在股外侧和膝关节外侧区)、股前肌群有39人(牵涉痛出现在大腿前侧和膝前部)、股内收肌群有26人(牵涉痛出现在股部正中和膝内侧部)、腘窝后肌群有15人(小腿后侧腘窝部出现牵涉痛)、股后肌群有13人(后侧膝部出现牵涉痛),小腿内侧发生牵涉痛的有11人(牵涉痛出现在小腿内侧)。结论:膝关节病变的原发性痛区以局部分布为主;各肌群病变原发性疼痛位于各自的骨骼肌内,其牵涉痛区大都分布在骨骼肌远端和膝关节周围。原发部位的激痛点与穴位敏化有很多共同之处。  
      关键词:穴位敏化;膝关节;肌筋膜激痛点;牵涉痛   
      271
      |
      1292
      |
      16
      <HTML>
      <Download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641015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1
    • 不同间隔时间穴位埋线干预代谢综合征的对比研究

      杨璇, 贺边疆, 孙生琦, 冯均信, 李继学
      2020, 45(1): 62-65. DOI: 10.13702/j.1000-0607.180681
      摘要:目的:观察不同时间间隔穴位埋线对代谢综合征(MS)的疗效,以期寻找最佳治疗间隔时间。方法:将MS患者随机分为治疗1组35例(脱落4例)和治疗2组35例(脱落3例)。两组均于中脘、梁门(双)、滑肉门(双)、天枢(双)、带脉(双)、关元、大肠俞(双)、脾俞(双)、足三里(双)、阴陵泉(双)、丰隆(双)穴进行埋线治疗,治疗1组间隔时间为7d,治疗2组间隔时间为14d,两组均以42d为1个疗程,共治疗2个疗程。分别于治疗前后测量腰围(WC)、臀围(HC)、腰臀比(WHR)、体质量指数(BMI),血中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HDL-C)、低密度脂蛋白(LDL-C)、空腹血糖(FPG)及糖化血红蛋白(Hb1Ac)含量,记录不良反应出现情况。结果:与本组治疗前比较,两组WC、HC、WHR、BMI及血液TG、LDL-C、FPG、Hb1Ac含量均显著降低(P<0.05),两组HDL-C显著升高(P<0.05)。治疗后,与治疗1组比较,治疗2组WC、WHR、BMI、TG、LDL-C、FPG、Hb1Ac显著升高(P<0.05),HDL-C显著降低(P<0.05)。两组不良反应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保证疗效及安全性的前提下,临床采用穴位埋线干预代谢综合征的优势治疗间隔时间为7d。  
      关键词:穴位埋线;代谢综合征;间隔时间   
      253
      |
      412
      |
      1
      <HTML>
      <Download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640938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1

      文献研究

    • 以针刺为主治疗慢性荨麻疹的Meta分析

      赵隽乔, 马铁明
      2020, 45(1): 66-73. DOI: 10.13702/j.1000-0607.190482
      摘要:目的:评价以针刺为主治疗慢性荨麻疹的疗效。方法:检索近10年来收录于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万方数据库、重庆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VIP)、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网络版(CBM)、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等数据库中以针刺为主治疗慢性荨麻疹的随机对照试验(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RCT),以"荨麻疹or风疹块or瘾疹or风团"and"针灸疗法or针灸or针刺or电针or毫针or体针or穴"and"随机对照试验"以及"Urtica-ria or Urticarias or Hives"and"Acupuncture Therapy or Acupuncture Treatment"and"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or Randomized"等词组合检索。检索时间为2008年1月至2018年10月。对筛选得到的文献进行质量评价,设计数据提取表,最后使用Review Manager5.3软件对纳入文献进行分析。结果:检索到文献1 095篇,共有16项RCT入选。Meta分析结果:总有效率方面,OR=3.85,95%CI为[2.61,5.69],P<0.000 01。复发率方面,OR=0.28,95%CI为[0.14,0.55],P=0.000 3。结论:从国内现有研究报道看,以针刺为主治疗慢性荨麻疹的疗效明显优于单独使用抗组胺药物,并且复发率更低。  
      关键词:慢性荨麻疹;针刺疗法;随机对照试验;Meta分析   
      341
      |
      1446
      |
      5
      <HTML>
      <Download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641435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1
    • 贺君, 刘慧, 严苗苗
      2020, 45(1): 74-76. DOI: 10.13702/j.1000-0607.180301
      摘要:目的:运用关联规则挖掘《针灸甲乙经》《针灸大成》两书腰痛的症穴知识结构,为针灸古医籍进行以病种为关联发现症穴配伍提供科学的方法学参考,同时探讨关联规则在针灸古医籍整理中的可行性及科学性。方法:筛选和规范《针灸甲乙经》《针灸大成》"腰痛"的症穴条文,建立病症穴事务数据库,在Weka3.9.0平台采用Apriori算法对有关"腰痛"的条文进行"病—症""症—穴"的二维关联分析。结果:两书共有153条提及腰痛症状及针灸治疗的条文,腰痛伴随症状频次从高到低依次为脊痛31.68%、形寒肢冷25.74%;使用腧穴的频次从高到低依次为委中17.60%、肾俞9.60%、昆仑6.40%;腰痛症穴配伍中位于前三的依次为腰痛伴脊痛取委中,腰痛伴形寒肢冷取肾俞,腰痛目眩取昆仑;腧穴配伍方面,委中-肾俞最高,支持度为30.40%。结论:腰痛的伴随症状多有脊痛、形寒肢冷等足太阳膀胱经和督脉的经脉病症;取穴多为足太阳膀胱经和督脉的腧穴以及特定穴;针灸古医籍在治疗腰痛中症状分明、穴位精简。  
      关键词:腰痛;关联规则;症穴;针灸甲乙经;针灸大成   
      260
      |
      1068
      |
      6
      <HTML>
      <Download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640802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1

      综述

    • 近10年国内外经穴电学特性研究进展

      潘丽佳, 张晓琪, 刘君, 李天玉, 徐媛媛, 宋晓丹, 佘延芬, 张俊茶, 范玺胜, 贾春生
      2020, 45(1): 77-82. DOI: 10.13702/j.1000-0607.180828
      摘要:经穴电学特性因其研究过程中影响因素较多,研究结果不一致,一直是学者们研究讨论的热点之一。本文检索了近10年公开发表的有关经穴电学特性研究的中英文文献,对经穴电学特性的表现、应用、探测仪器3个方面的研究进展做了总结分析,建议在研究过程中考虑到腧穴的"动态性",逐步形成标准化研究方案,加强国内外科研机构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以期能充分验证经穴电学特性的客观性和特异性,进一步扩展其临床应用。  
      关键词:针刺;经穴;电学特性;综述   
      251
      |
      719
      |
      1
      <HTML>
      <Download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640724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1
    • 灸法治疗肿瘤的免疫机制研究进展

      吴雨, 王玉娟, 李明, 宋扬, 徐天舒
      2020, 45(1): 83-87. DOI: 10.13702/j.1000-0607.190094
      摘要:灸法在临床中已广泛应用于肿瘤的治疗,针对灸法治疗肿瘤的机制研究也很多。本文通过梳理灸法治疗肿瘤的相关机制研究,从细胞、分子、基因层面,从免疫调节、神经-体液-内分泌方面进行总结,试阐述灸法治疗肿瘤的研究进展。通过文献梳理显示,艾灸可以调动机体免疫系统,刺激免疫细胞上升,调节细胞因子的表达,促使部分利于免疫作用的因子正向表达,部分抑制免疫作用的因子负向表达。同时艾灸可调控免疫相关蛋白及其他免疫相关成分的表达,从而促进免疫系统的自我调节。  
      关键词:灸法;肿瘤;机制;综述   
      283
      |
      1404
      |
      6
      <HTML>
      <Download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640662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1
    • 郭盛楠, 高永辉
      2020, 45(1)
      摘要:2019年12月12日至13日,由中国中医科学院针灸研究所期刊中心主办的"针灸科研论文写作培训精品班"在北京成功举办。本次培训面向青年临床医生和科研人员及研究生,计划招收20名学员,由于报名学员非常踊跃,意愿强烈,最终选入27人参加此次培训,遍布全国13个省市,17家单位。培训分2天进行。第1天授课由针灸研究所副所长荣培晶研究员和期刊中心常务副主任韩焱晶编审主持。在开班致辞中,荣培晶副所长指出本次培训班有3个特点:(1)培训课程设置巧妙,学练结合。  
        
      236
      |
      0
      |
      0
      <HTML>
      <Download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643374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1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