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刊期

    2020年第45卷第10期

      机制探讨

    • 电针对肥胖大鼠味蕾和海马脂味觉受体表达的调节作用

      王亚玲, 张涛, 汤倩倩, 陆梦江, 何燕, 景欣悦, 卢圣锋, 徐斌, 傅淑平
      2020, 45(10): 775-780. DOI: 10.13702/j.1000-0607.190859
      摘要:目的:观察电针对肥胖大鼠味蕾和海马脂味觉受体表达的影响,探讨针刺减肥效应的可能机制。方法:将SD大鼠随机分成正常组、模型组和电针组,每组10只,其中正常组大鼠给予普通饲料喂养,模型组和电针组大鼠通过高脂饲料饲养以建立肥胖大鼠模型。选取电针组大鼠"天枢"进行电针干预,30 min/次,1次/d, 5次/周,共5周。正常组和模型组仅在相同时间内给予同样方式固定30 min,不进行任何干预。记录各组大鼠身长、体质量和摄食量变化情况,计算Lee’s指数;用HE染色检测3组大鼠味蕾轮廓状乳头(CVP)的面积和味蕾细胞数;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CVP中Gα-gustducin和味蕾脂味觉受体CD36的变化;Western blot法检测海马CD36、突触后致密物(PSD)95蛋白和神经丝轻链(NFL)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与正常组比较,造模后大鼠体质量明显升高,提示造模成功(P<0.01)。干预后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体质量、Lee’s指数和摄食量明显增高(P<0.01),CVP面积明显缩小(P<0.01),CVP中味蕾细胞数量明显下降(P<0.01),CVP中Gα-gustducin阳性表达、海马中PSD95及NFL蛋白表达均明显下降(P<0.01,P<0.05),CVP中CD36阳性表达及海马中CD36蛋白表达均明显升高(P<0.01,P<0.05);与模型组比较,电针组大鼠体质量、Lee’s指数和摄食量明显降低(P<0.01),CVP面积增大(P<0.05),CVP中味蕾细胞数明显增多(P<0.01),CVP中Gα-gustducin表达及海马中PSD95和NFL蛋白表达均明显升高(P<0.01,P<0.05),CVP中CD36阳性表达及海马中CD36蛋白表达均明显降低(P<0.05,P<0.01)。结论:电针干预可降低肥胖大鼠体质量及摄食量,调节肥胖大鼠味蕾和海马内CD36的表达,并上调海马中PSD95和NFL表达,提示电针可能通过影响海马内CD36参与的认知记忆机制调控肥胖大鼠摄食行为。  
      关键词:电针;肥胖;味蕾;海马;脂味觉受体;认知记忆   
      519
      |
      304
      |
      0
      <HTML>
      <Download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643979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0
    • 阮静茹, 杨坤, 宋小鸽, 吴生兵, 朱才丰, 蔡圣朝, 周美启
      2020, 45(10): 781-788. DOI: 10.13702/j.1000-0607.191026
      摘要:目的:观察艾灸对血管性痴呆(VD)大鼠炎性因子及神经元再生标志物微管相关蛋白(DCX)表达的影响,探讨艾灸抑制炎性反应,促进神经元修复,改善VD的作用机制。方法:将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假手术组、模型组、艾灸组、西药组,每组15只。用双侧颈总动脉缺血再灌注法建立VD大鼠模型。艾灸组给予悬灸"关元""命门""大椎"治疗,每穴15 min,每日1次,每周休息1 d,连续治疗4周;西药组给予尼莫地平灌胃治疗,每日3次,连续治疗4周。应用Morris水迷宫实验检测大鼠逃避潜伏期,HE染色法检测大鼠海马组织病理形态,免疫荧光双标记法检测大鼠海马DG区DCX与NeuN共表达强度,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DG区DCX阳性表达,Western blot法检测大鼠海马组织DCX、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髓过氧化物酶(MPO)、核转录因子κB p65(NF-κB p65)、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1β(IL-1β)表达。结果:造模后模型组大鼠逃避潜伏期较正常组与假手术组延长(P<0.01),治疗后艾灸组与西药组大鼠逃避潜伏期较模型组明显缩短(P<0.01,P<0.05)。模型组海马组织神经元较正常组、假手术组排列紊乱,可见大量坏死神经元及少量淋巴细胞浸润;艾灸组与西药组细胞形态接近正常。免疫荧光双标记检测显示,与正常组、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大鼠DCX/NeuN共表达细胞数显著增加(P<0.01);与模型组比较,艾灸组与西药组DCX/NeuN共表达细胞数均显著增加(P<0.05,P<0.01),艾灸组DCX/NeuN共表达细胞少于西药组(P<0.05)。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显示,模型组DCX阳性表达高于正常组与假手术组(P<0.01,P<0.05),艾灸组、西药组高于模型组(P<0.01),艾灸组略低于西药组(P<0.05)。模型组海马组织促炎因子TNF-α、 MPO、NF-κB p65、IL-6、IL-1β及DCX蛋白相对表达量明显高于正常组和假手术组(P<0.01);与模型组比较,艾灸组和西药组大鼠各炎性因子表达明显下降(P<0.01),DCX相对表达量显著增加(P<0.01);与西药组比较,艾灸组大鼠海马组织中促炎因子表达下降(P<0.05,P<0.01),DCX相对表达量下降(P<0.01)。结论:艾灸可通过抑制炎性损伤,促进神经细胞修复再生,改善VD大鼠记忆与学习能力。  
      关键词:艾灸;血管性痴呆;学习记忆能力;炎性因子;微管相关蛋白   
      538
      |
      712
      |
      4
      <HTML>
      <Download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643873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0
    • 徐彦龙, 徐秀梅, 杨正飞, 郭茂娟, 姜希娟
      2020, 45(10): 789-792. DOI: 10.13702/j.1000-0607.200076
      摘要:目的:观察电针"水沟"对脑梗死大鼠脑动脉血管平滑肌可溶性鸟苷酸环化酶(sGC)、蛋白激酶G(PKG)及环磷酸鸟苷(cGMP)变化的动态调节规律。方法:Wistar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10只)、假手术组(40只)、模型组(40只)、电针组(40只),后3组在造模后又分为3、6、12、24 h 4个时相组,每组10只。以线栓法复制脑梗死大鼠模型。电针组在造模后即刻针刺"水沟",电针刺激20 min。各组动物均按时相处死,应用蛋白免疫印迹法、酶联免疫吸附法分别检测脑动脉血管平滑肌sGC、PKG及cGMP的变化。结果:大鼠脑梗死后24 h内,与空白组和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3 h时相的sGC表达水平显著下调(P<0.01),且sGC的整体表达量随梗死时间的延长有逐渐升高的趋势,3、6 h时相的PKG表达量显著下调(P<0.05,P<0.01),各时相的cGMP含量均显著下降(P<0.01)。与同时相模型组比较,电针组3 h时相的sGC表达水平明显上调(P<0.05),3、6 h时相的PKG表达水平上调(P<0.05),3、6 h的cGMP含量增加(P<0.05)。结论:针刺干预能显著抑制脑梗死模型大鼠脑动脉血管平滑肌sGC、PKG、cGMP表达下调,这对于抑制缺血后脑动脉血管平滑肌痉挛,保持血管功能和状态的正常,从而增加脑梗死区周围血流灌注具有重要作用,但针刺效应具有一定时效性。  
      关键词:脑梗死;电针;可溶性鸟苷酸环化酶;环磷酸鸟苷;蛋白激酶G;血管平滑肌   
      401
      |
      238
      |
      1
      <HTML>
      <Download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643799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0
    • 郝锋, 刘磊, 桑佳佳, 吴立斌, 吴子建, 蔡荣林, 胡玲, 徐勰, 王洁, 余情, 何璐
      2020, 45(10): 793-798. DOI: 10.13702/j.1000-0607.200042
      摘要:目的:观察艾灸对类风湿性关节炎(RA)大鼠滑膜组织中自噬相关基因(Atg)、丝氨酸/苏氨酸蛋白激酶-失调51样激酶1(ULK1)、Beclin-1和微管相关蛋白轻链3(LC3)表达及滑膜细胞超微结构的影响,探讨艾灸通过细胞自噬途径发挥抗炎和调节细胞增殖作用的机制。方法:40只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艾灸组、香烟灸组和药物组,每组8只。采用风、寒、湿环境因素结合左后足跖皮下注射完全弗氏佐剂建立RA模型。艾灸组使用直径0.9 cm的艾条对"足三里"(左侧)施灸,施灸距离皮肤2 cm,每日1次,每穴每次灸20 min,共灸15 d;香烟灸组处理方法同艾灸组,用直径0.8 cm普通卷烟代替艾条;药物组予以雷公藤多苷片混悬液灌胃(0.8 mg/100 g),每日1次,连续给药15 d。用足跖容积测量仪测量各组大鼠左后肢足跖容积,透射电镜观察滑膜细胞超微结构,荧光定量PCR法检测滑膜组织Atg3、Atg5、Atg12、ULK1 mRNA的表达,Western blot法检测滑膜组织LC3-Ⅱ、Beclin-1蛋白的表达。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左后肢足跖容积增加(P<0.01),滑膜组织Atg3、Atg5、Atg12、ULK1 mRNA及LC3-Ⅱ、Beclin-1蛋白表达均显著降低(P<0.01)。与模型组比较,艾灸组和药物组大鼠足跖关节容积均显著降低(P<0.01),Atg3、Atg5、Atg12、ULK1 mRNA及LC3-Ⅱ、Beclin-1蛋白表达均显著升高(P<0.01);香烟灸组Atg3、Atg12、ULK1 mRNA表达显著增加(P<0.05,P<0.01)。与艾灸组比较,药物组、香烟灸组大鼠左后肢足跖关节容积均增加(P<0.05,P<0.01),香烟灸组Atg3、Atg5、Atg12、ULK1 mRNA及LC3-Ⅱ、Beclin-1蛋白表达均降低(P<0.01,P<0.05),药物组Atg3、ULK1 mRNA表达显著升高(P<0.01)。与香烟灸组比较,药物组左后肢足跖关节容积显著降低(P<0.01),Atg3、Atg5、Atg12、ULK1 mRNA及LC3-Ⅱ、Beclin-1蛋白表达均显著升高(P<0.01)。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滑膜细胞损伤明显,出现病理性改变;与模型组比较,艾灸组、药物组和香烟灸组均有不同程度缓解。结论:RA模型大鼠关节滑膜细胞的自噬水平低于正常大鼠,艾灸和雷公藤多苷灌胃干预能改善关节肿胀和滑膜细胞损伤,增强其自噬水平,且艾灸的消肿作用强于雷公藤多苷。艾灸可能通过提高自噬水平发挥修复RA滑膜细胞损伤的作用。  
      关键词:艾灸;类风湿性关节炎;香烟灸;滑膜细胞;细胞自噬;超微结构;自噬相关分子   
      581
      |
      568
      |
      14
      <HTML>
      <Download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643130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0
    • 温和灸对神经根型颈椎病大鼠脊髓Beclin-1/Bcl-2表达的影响

      蔡慧倩, 粟胜勇, 张熙, 覃美相, 黄小珍, 代琪, 蒋香玉, 林安, 黄梅
      2020, 45(10): 799-805. DOI: 10.13702/j.1000-0607.191004
      摘要:目的:观察温和灸对神经根型颈椎病(CSR)大鼠脊髓(包括神经根组织)自噬和凋亡因子Beclin-1、Bcl-2 mRNA及蛋白表达的影响,探讨温和灸"大椎"对CSR大鼠的镇痛机制。方法:将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温和灸组、温和灸+3-methyladenine(3-MA)组,每组10只。除空白组外,其他3组大鼠均采用插线入颈神经根的方法制备CSR模型。空白组大鼠仅正常饲养,不做任何干预;模型组只注射0.9%氯化钠溶液干预;温和灸组予温和灸"大椎",10 min/次,并腹腔注射0.9%氯化钠溶液;温和灸+3-MA组予温和灸"大椎"并注射3-MA干预。3组均从造模后第3天开始连续干预7 d,1次/d。观察各组大鼠步态评分;用疼痛分析仪测量各组大鼠的痛阈值;用荧光定量PCR法检测各组大鼠脊髓(包括神经根)组织中Beclin-1、 Bcl-2 mRNA的表达;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脊髓(包括神经根)组织中Beclin-1、Bcl-2蛋白的表达水平;用透射电镜观察脊髓神经根组织自噬小体及超微结构。结果:与空白组比较,造模后模型组大鼠步态评分升高(P<0.01),机械痛阈值降低(P<0.01)。干预后,与模型组比较,温和灸组及温和灸+3-MA组大鼠的步态评分明显降低(P<0.01),痛阈值及大鼠脊髓组织Beclin-1、Bcl-2 mRNA与蛋白表达均明显升高(P<0.01,P<0.05),且温和灸组较温和灸+3-MA组上述指标的改善更显著(P<0.05)。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脊髓神经根组织细胞内的细胞器出现破损,有少量的自噬小体;与模型组比较,温和灸组大鼠脊髓神经根组织细胞的细胞器超微结构较为完整,自噬小体数量增多。结论:温和灸"大椎"对CSR大鼠具有良好的镇痛效应,其机制可能与上调Beclin-1、Bcl-2表达,激活细胞的自噬、抑制细胞凋亡有关。  
      关键词:神经根型颈椎病;温和灸;自噬;Beclin-1;Bcl-2   
      516
      |
      627
      |
      5
      <HTML>
      <Download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643492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0
    • 王红梅, 李晨, 李晓艳, 赵雅, 卢峻, 邬继红, 图娅
      2020, 45(10): 806-811. DOI: 10.13702/j.1000-0607.200063
      摘要:目的:观察针刺对抑郁大鼠前额叶皮层NOD样受体蛋白3(NLRP3)炎性小体信号通路上关键分子NLRP3、凋亡相关斑点样蛋白(ASC)、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1(Caspase-1)、白细胞介素-1β(IL-1β)表达的影响,探讨针刺抗抑郁的可能机制。方法:将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针刺组、氟西汀组,每组8只。采用慢性不可预知温和刺激法制备大鼠抑郁模型。造模期间,针刺组大鼠针刺"百会""印堂"10 min, 1次/d,每针刺6 d休息1 d,共针刺36次;氟西汀组给予氟西汀灌胃(10 mg/kg,浓度为1 mg/mL),1次/d,共42次。采用新奇抑制实验观察大鼠摄食行为;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前额叶皮层NLRP3和ASC表达;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前额叶皮层Caspase-1表达;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前额叶皮层IL-1β的含量。结果: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大鼠新奇抑制摄食实验摄食潜伏期显著延长(P<0.01);与模型组比较,针刺组和氟西汀组大鼠新奇抑制摄食实验摄食潜伏期显著缩短(P<0.05)。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前额叶皮层NLRP3、ASC、Caspase-1的表达和IL-1β含量显著增加(P<0.01);与模型组比较,针刺组和氟西汀组前额叶皮层NLRP3、ASC、Caspase-1的表达和IL-1β含量显著降低(P<0.01)。针刺组和氟西汀组上述指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刺可缓解大鼠抑郁样行为,其机制可能与抑制前额叶皮层NLRP3炎性小体信号通路相关分子的表达、减轻脑内炎性反应有关。  
      关键词:针刺;抑郁症;NOD样受体蛋白3;炎性小体   
      501
      |
      663
      |
      10
      <HTML>
      <Download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643406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0
    • 韩佳炜, 杨继维, 陈林玲, 杜元灏
      2020, 45(10): 812-817. DOI: 10.13702/j.1000-0607.191024
      摘要:目的:观察大鼠脑出血急性期血肿周围脑组织中含半胱氨酸的天冬氨酸水解酶Caspase-3、Caspase-9表达随时间的动态变化及针刺干预对其影响,探讨针刺"水沟""内关"对大鼠脑出血急性期神经细胞凋亡的影响及其可能的神经保护机制。方法:健康雄性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穴位组、非穴组,每组24只。采用自体非肝素抗凝动脉血二次注入大鼠尾状核制作急性脑出血模型,符合纳入标准的大鼠再按出血后6、24、48、72 h分为4个时间点亚组。穴位组用提插捻转泻法刺激双侧"内关",雀啄法强刺激"水沟",两穴留针30 min;非穴组用提插捻转泻法刺激双侧腋中线下5 mm的2个非穴点,雀啄法强刺激尾骨尖左侧旁开3 mm的非穴点。6、24 h组于造模后大鼠清醒即刻干预1次,对应时间点取材;48、72 h组每日干预1次,对应时间点取材。采用神经损伤评分(NSS)法对大鼠行为学进行评分;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血肿周围脑组织Caspase-3、Caspase-9蛋白表达情况。结果:与同时点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大鼠出血后各时点NSS、血肿周围脑组织中Caspase-3及Caspase-9蛋白表达均明显升高(P<0.01,P<0.05);与同时点模型组比较,穴位组72 h亚组NSS、各时点血肿周围脑组织中Caspase-3及Caspase-9蛋白表达均明显降低(P<0.05);与同时点穴位组比较,非穴组72 h亚组NSS、各时点血肿周围脑组织Caspase-3及Caspase-9蛋白表达均明显升高(P<0.05)。结论:针刺"水沟""内关"能改善出血后大鼠神经功能缺损体征,还可能通过降低出血后脑组织中Caspase-3、Caspase-9蛋白表达水平,抑制出血后由Caspase家族介导的神经元凋亡的发生,拮抗出血后脑组织损伤,保护神经元功能。  
      关键词:针刺;水沟穴;内关穴;脑出血急性期;细胞凋亡   
      442
      |
      331
      |
      6
      <HTML>
      <Download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642899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0
    • 杨昆吾, 袁普卫, 董博, 樊静杰, 王莹莹, 刘惠, 柴欣, 郑洁
      2020, 45(10): 818-822. DOI: 10.13702/j.1000-0607.200540
      摘要:目的:观察电针对膝骨性关节炎(KOA)大鼠痛行为及脊髓背角和背根神经节(DRG)中前列腺素E2(PGE2)、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和P物质(SP)含量的影响,探讨电针治疗KOA慢性疼痛的机制。方法:将32只雌性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对照组、模型组和电针组,每组8只。对照组大鼠予左膝关节注射50μL 0.9%氯化钠溶液,模型组和电针组大鼠予左膝关节注射50μL谷氨酸钠碘乙酸进行造模。电针组于造模后14 d予大鼠左侧"阳陵泉"和"内膝眼"电针干预15 min,每日1次,5次为1个疗程,共治疗2个疗程。对大鼠进行行为学测定,包括缩爪潜伏期(PWL)和机械性痛阈值(PWT)。最后一次测痛结束后用ELISA法检测大鼠左侧腰(L)3—L5 DRG和脊髓背角中PGE2、CGRP、SP的含量。结果:与空白组比较,造模后模型组大鼠的PWL、PWT明显降低(P<0.01),DRG和脊髓背角中PGE2、CGRP和SP含量显著升高(P<0.01,P<0.05);对照组大鼠PWL、PWT, DRG和脊髓背角中PGE2、CGRP和SP的含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模型组比较,电针干预后,电针组大鼠的PWL、PWT显著升高(P<0.01),DRG和脊髓背角中PGE2、CGRP和SP含量显著降低(P<0.01,P<0.05)。结论:电针"阳陵泉""内膝眼"可减少KOA大鼠疼痛相关因子PGE2、CGRP和SP的生成,从而降低大鼠脊髓痛觉敏化水平,缓解KOA导致的疼痛。  
      关键词:膝骨性关节炎;电针;行为学;前列腺素E2;降钙素基因相关肽;P物质   
      442
      |
      756
      |
      7
      <HTML>
      <Download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643243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0
    • 季彬彬, 陈林碧, 庄秀秀, 韩琨元, 戴勤学, 莫云长, 王均炉
      2020, 45(10): 823-828. DOI: 10.13702/j.1000-0607.190738
      摘要:目的:观察电针"足三里""百会"对脑缺血再灌注大鼠脑缺血耐受以及炎性痛大鼠的镇痛作用,探讨不同穴位抗脑缺血及炎性痛的特异性。方法:(1)在脑缺血再灌注实验中,将大鼠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百会组、足三里组、假电针组,每组16只。采用线栓法复制大脑中动脉栓塞模型。各电针组在造模前120 min电针1次。利用Longa评分观察大鼠行为学改变,利用TTC染色观察脑梗死体积。(2)在炎性痛实验中,将大鼠分为对照组、模型组、足三里组、百会组、假电针组,每组8只。右后足注射完全弗氏佐剂(CFA)复制炎性痛模型。造模后电针1次,90 min再电针1次。用机械痛阈值和热痛阈值检测大鼠行为学改变,用免疫荧光技术观察脊髓背角c-fos蛋白表达。结果:(1)在脑缺血再灌注实验中,模型组大鼠表现出明显的行为学缺损和严重的脑梗死(P<0.01)。与模型组比较,各电针组行为学评分和脑梗死体积明显降低(P<0.05,P<0.01),假电针组无明显变化(P>0.05)。百会组与足三里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在炎性痛模型实验中,注射CFA后150 min,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机械痛阈值和热痛阈值明显降低(P<0.01), c-fos表达明显增多(P<0.01)。与模型组比较,百会组和足三里组机械痛阈值和热痛阈值升高(P<0.01,P<0.05),同时脊髓背角浅层c-fos表达明显减少(P<0.01),假电针组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电针"百会"与"足三里"在抗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和镇痛效应方面不存在穴位特异性,电针"百会"对CFA诱发的炎性痛具有抑制作用。  
      关键词:电针;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炎性痛;穴位特异性   
      453
      |
      412
      |
      4
      <HTML>
      <Download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643167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0
    • 电针合谷穴所产生的运动皮层手面区之间的可塑性

      钟嘉明, 黄键澎, 蒋丽, 刘健华
      2020, 45(10): 829-834. DOI: 10.13702/j.1000-0607.190983
      摘要:目的:观察电针合谷穴后健康志愿者运动皮层手面区之间的可塑性,为"面口合谷收"取穴理论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交叉设计(同体自身前后对照),将健康志愿者10例随机先后分配至针刺组及假针刺组(两组间隔2周的洗脱期)。针刺组受试者左手合谷穴接受电针刺激(频率2 Hz,强度0.5~1 mA,时间30 min);假针刺组采用胶粘垫安慰针,不刺入皮肤,安慰针连接至连接线内线断裂的电针仪。运用经颅磁刺激技术,分别于针刺及假针刺前后记录对侧运动皮层手面区磁刺激诱发的第一骨间背侧肌、眼轮匝肌的运动诱发电位(MEPs),计算MEPs总波幅、有效刺激面积及重心。结果:与电针前比较,针刺组对侧运动皮层手区的MEPs总波幅显著升高(P<0.05),面区的MEPs总波幅明显下降(P<0.05);手区的有效刺激面积明显增大(P<0.01);手区X轴重心明显向外侧移动(P<0.05)。与电针前比较,假针刺组对侧运动皮层手、面区的MEPs总波幅、有效刺激面积及重心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假针刺组比较,针刺组针刺前后对侧运动皮层手区MEPs波幅差值增大(P<0.05),面区MEPs波幅差值减小(P<0.05);针刺组对侧运动皮层手区针刺前后有效刺激面积差值增大(P<0.05)。结论:电针合谷穴能诱导健康志愿者运动皮层手面区之间的可塑性(兴奋运动皮层手区,同时抑制运动皮层面区),为面口部疾病的针灸治疗及循经远道取穴理论提供了科学依据。  
      关键词:电针;健康志愿者;脑可塑性;经颅磁刺激;合谷穴   
      459
      |
      341
      |
      3
      <HTML>
      <Download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642099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0

      消息

    • 2020, 45(10)
      摘要:两刊均为中国针灸学会、中国中医科学院针灸研究所主办的针灸学术权威期刊,均已成为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核心库来源期刊。《中国针灸》杂志为中国精品科技期刊、百种中国杰出学术期刊、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的中文期刊,全面报道国内外针灸学科的最新研究成果。《中国针灸》报道以临床为主,介绍临床有效治疗方法、专家经验、经络腧穴研究与机制探讨等,提供继续教育培训、技能培训、学术会议、医疗药品器械信息。《针刺研究》报道以基础研究为主,  
        
      403
      |
      0
      |
      0
      <HTML>
      <Download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642079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0

      思路与方法

    • 刺血疗法临床效应特征及作用机制

      孟英, 朱梓烨, 朱洁妤, 杨培钰, 王欣君
      2020, 45(10): 835-838. DOI: 10.13702/j.1000-0607.190927
      摘要:根据刺血疗法操作特点、作用部位和效应部位,将刺血疗法的临床效应特征分为局部点效应特征、远部点对点效应特征和特殊点对面效应特征3类。刺血疗法的局部点效应机制研究以局部微循环为主,炎性物质变化、症状的改善均为继发性变化;远隔部位的点对点效应可从经络脏腑相关的神经节段学说进行研究;特殊点对面效应涉及神经-内分泌-免疫多重机制。对于刺血疗法机制的研究,当从具体的刺血方法、疾病、效应特征入手,不应一概而论。  
      关键词:刺血疗法;效应特征;作用机制;研究思路   
      444
      |
      1225
      |
      6
      <HTML>
      <Download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641988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0

      临床研究

    • 督灸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疗效评价及效应机制研究

      杨继国, 刘源香
      2020, 45(10): 839-844. DOI: 10.13702/j.1000-0607.200407
      摘要:目的:观察督灸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CAS)的临床疗效,探讨其可能的效应机制。方法:100例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督灸组(51例)和对照组(49例)。督灸组于大椎到腰俞的督脉上给予隔药灸治疗,1次/周,共8周;对照组口服阿托伐他汀钙片10 mg/次,1次/d,共8周。治疗前后观察患者体质量化积分、体质量指数(BMI)、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及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LDL)、纤维蛋白原(Fbg)、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等实验室指标的变化,评价其临床疗效。结果: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两组CAS患者的体质量化积分、BMI、IMT、TC、TG、LDL、Fbg、hs-CRP均明显降低(P<0.05);治疗后督灸组体质量化积分、BMI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督灸组的中医体质疗效总有效率为88.2%(45/51),减重疗效总有效率为54.9%(28/51),对照组分别为61.2%(30/49)和34.7%(17/49),督灸组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督灸组CAS疗效总有效率为80.4%(41/51),对照组为73.5%(36/49),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督灸可以有效治疗CAS,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改善升高的TC、TG、LDL、Fbg、hs-CRP等危险因素有关,同时督灸发挥了对体质调理的整体作用。  
      关键词:督灸;颈动脉粥样硬化;临床疗效;效应机制   
      481
      |
      426
      |
      5
      <HTML>
      <Download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641930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0
    • 电针内麻点镇痛用于治疗癌症疼痛的临床研究

      韩学昌, 邢群智, 李毓, 董旭, 马孝武, 张露, 王前前
      2020, 45(10): 845-850. DOI: 10.13702/j.1000-0607.200131
      摘要:目的:观察电针刺激内麻点治疗癌疼痛镇痛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并探讨其镇痛机制。方法:将癌症疼痛患者140例随机分为电针组和对照组,每组70例。电针组给予电针针刺内麻点镇痛+镇痛泵镇痛(仅0.9%氯化钠溶液);对照组给予舒芬太尼静脉自控镇痛+安慰电针非针刺镇痛。两组均于每天早上8点开始治疗,记录治疗前1 h(T_0),第1天治疗后1 h(T_1)、8 h(T_2)、24 h(T_3),第2天治疗后1 h(T_4)、8 h(T_5)、24 h(T_6)各时点的镇痛效果。检测患者血浆中炎性因子去甲肾上腺素、五羟色胺及亮脑啡肽、β-内啡肽、强啡肽A1-13的含量,并评价两组的安全性。结果:与治疗前T_0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各时点的VAS评分,血浆中去甲肾上腺素、五羟色胺含量均明显降低(P<0.05),电针组血浆中亮脑啡肽、β-内啡肽、强啡肽A1-13含量均明显升高(P<0.05),对照组血浆中亮脑啡肽、β-内啡肽、强啡肽A1-13含量明显降低(P<0.05)。电针组T_1、T_2、T_4、T_5时点的VAS评分及血浆中去甲肾上腺素、五羟色胺含量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T_1、T_2、T_4、T_5时点的镇痛疗效及各时点血浆中亮脑啡肽、β-内啡肽、强啡肽A1-13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P<0.01)。两组治疗安全性等级比较,电针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01)。结论:电针刺激内麻点镇痛治疗癌症疼痛简便、安全、经济,且效果显著,大大提高了癌痛患者的生活质量。  
      关键词:电针;内麻点;镇痛;癌症;疼痛   
      444
      |
      438
      |
      2
      <HTML>
      <Download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642387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0
    • 灸法治疗轻度认知障碍:多中心随机对照研究

      汪海燕, 胡琼, 于海洋, 王莉, 张虹
      2020, 45(10): 851-855. DOI: 10.13702/j.1000-0607.191012
      摘要:目的:观察"三才益智"灸法早期干预轻度认知障碍(MCI)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纳入的210例MCI患者随机分为灸法组和药物组,每组105例。灸法组采用艾灸百会、神阙和涌泉穴,每次20 min,隔日1次,共治疗8周;药物组口服尼莫地平30 mg/次,1次/d,连续服用8周。两组分别于治疗前、治疗8周后及治疗结束后12周随访时评价各组简易精神状态评价量表(MMSE)评分、临床记忆量表(CMS)无意义图形再认评分和事件相关电位P300潜伏期,分析评价两组治疗的安全性。结果: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及随访时MMSE评分、CMS无意义图形再认评分均明显升高(P<0.01,P<0.05),P300潜伏期明显缩短(P<0.01)。与同时点药物组比较,灸法组治疗后MMSE评分明显升高(P<0.05),治疗后及随访时P300潜伏期明显缩短(P<0.05)。结论:"三才益智"灸法可改善MCI患者认知障碍,是改善MCI患者认知功能的有效干预方式。  
      关键词:轻度认知障碍;三才益智;灸法;简易精神状态评价量表;事件相关电位P300成分   
      432
      |
      527
      |
      1
      <HTML>
      <Download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641803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0

      文献研究

    • 论针灸施治处范畴与分类

      赵京生
      2020, 45(10): 856-861. DOI: 10.13702/j.1000-0607.200736
      摘要:针灸疗法的实施是在体表选定的点位针刺或灼艾,这些点位的性质和类别多样,而现有针灸理论体系中与之相关的只有"腧穴"范畴及其分类,未能全面涵盖,对针灸的传承、应用及研究等造成不利影响。本文基于对前人有关理论认识的挖掘和提炼,分析不同针灸体表点位的性质特点,提出针灸施治处分类的框架设想,以期针灸理论体系不断完善,发挥其应有作用。  
      关键词:针灸施治处;腧穴;针灸理论体系;内经;官针   
      427
      |
      465
      |
      9
      <HTML>
      <Download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642175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