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学术文献
当期目录
过刊浏览
优先出版
虚拟专辑
杂志介绍
杂志简介
引证指标变化
编委会
现任编委会
历任编委会
青年编委会
征稿投稿
稿约
投稿指南
稿件审理程序
同行评审政策
稿件发表程序
版权与存档
参考文献格式
学术不端检测声明
伦理规范
作者中心
下载中心
问题咨询
政策法规
《针刺研究》做图规范
防诈骗声明
联系我们
期刊订阅
联系我们
English Version
个人中心
退出登录
浏览全部资源
扫码关注微信
首页
学术文献
当期目录
过刊浏览
优先出版
虚拟专辑
杂志介绍
杂志简介
引证指标变化
编委会
现任编委会
历任编委会
青年编委会
征稿投稿
稿约
投稿指南
稿件审理程序
同行评审政策
稿件发表程序
版权与存档
参考文献格式
学术不端检测声明
伦理规范
作者中心
下载中心
问题咨询
政策法规
《针刺研究》做图规范
防诈骗声明
联系我们
期刊订阅
联系我们
English Version
最新刊期
2020年第45卷第3期
本期电子书
封面故事
上一期
下一期
消息
《针刺研究》稿约
封面论文
封底论文
增强出版
AI导读
2020, 45(3)
摘要:《针刺研究》为中国中医科学院针灸研究所与中国针灸学会联合主办的针灸专业学术期刊,国内外公开发行。本刊主要报道针灸作用机制研究、临床研究的最新科研成果。1.投稿内容:针灸理论、实验、临床等有关方面的研究以及相关的综述,有关的新闻、短评、会议信息等。2.来稿要求:(1)文稿要求具有创新性、科学性、实用性,论点明确、数据可靠、文字精练、层次清楚。论著、研究报道类一般不超过8 000
248
|
23
|
0
<HTML>
<DownloadPDF>
<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641785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1
机制探讨
电针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大鼠肺泡巨噬细胞M1极化的影响
封面论文
封底论文
增强出版
AI导读
李尹, 张新芳, 刘自兵, 詹婉婷, 张毅, 程晨, 谢菁菁
2020, 45(3): 173-179. DOI: 10.13702/j.1000-0607.190621
摘要:目的:观察电针"足三里"和"肺俞"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大鼠肺泡巨噬细胞M1极化的影响,探讨电针抗炎的可能机制。方法:将40只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正常电针组、模型组和模型电针组,每组10只。采用单纯烟熏法复制COPD大鼠模型。正常电针组和模型电针组大鼠给予电针双侧"足三里"和"肺俞",每次30 min,隔日治疗1次,持续2周。于治疗结束后检测大鼠肺功能;HE染色法观察大鼠肺组织病理变化;ELISA法检测大鼠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的含量;Western blot法和荧光定量PCR法分别检测肺泡巨噬细胞(AM)中M1极化标志物(CD86、iNOS)及信号通路蛋白髓样分化因子88(MyD88)、核因子-κB p65(NF-κB p65)的表达;免疫组织化学法观察肺组织中CD86的分布及免疫表达。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肺组织内炎性细胞浸润明显,肺泡壁增厚;用力肺活量(FVC)、第0.1秒用力呼气量(FEV0.1)、第0.3秒用力呼气量(FEV0.3)、FEV0.1占FVC之比(FEV0.1/FVC),FEV0.3占FVC之比(FEV0.3/FVC)均显著下降(P<0.01);BALF中TNF-α、iNOS含量及AM中CD86、iNOS、MyD88、NF-κB p65蛋白及mRNA表达明显升高(P<0.01),肺组织中CD86阳性表达明显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模型电针组的炎性细胞浸润及肺泡壁厚度均有改善;FVC、FEV0.1、FEV0.3、FEV0.1/FVC及FEV0.3/FVC均显著上升(P<0.05,P<0.01);BALF中TNF-α、iNOS含量及AM中CD86、iNOS、MyD88、NF-κB p65蛋白及mRNA表达明显下降(P<0.01,P<0.05),肺组织中CD86阳性表达明显降低(P<0.01)。结论:电针"足三里"和"肺俞"可以降低COPD大鼠肺内炎性反应,其机制可能与电针通过抑制MyD88/NF-κB p65信号通路从而抑制AM向M1型极化有关。
关键词:电针;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肺泡巨噬细胞;M1型巨噬细胞极化;MyD88/NF-κB p65信号通路
272
|
486
|
13
<HTML>
<DownloadPDF>
<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641720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1
基于Toll样受体4/髓样分化因子88/核因子-κB通路探讨电针对溃疡性结肠炎大鼠的干预机制
封面论文
封底论文
增强出版
AI导读
乔翠霞, 赵刚, 张立泽, 邸爱婷, 刘鹏林, 王莹莹, 曾莉
2020, 45(3): 180-187. DOI: 10.13702/j.1000-0607.190358
摘要:目的:探讨电针对溃疡性结肠炎(UC)大鼠的保护作用以及对Toll样受体4(TLR4)/髓样分化因子88(MyD88)/核因子-κB(NF-κB)信号通路的影响。方法: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柳氮磺吡啶组、低强度电针组、高强度电针组,每组8只。采用2,4,6-三硝基苯磺酸灌肠复制UC模型。两个电针组电针"天枢""关元""足三里"("天枢""足三里"双侧交替取穴),低强度电针组电流强度1 mA,高强度电针组电流强度5 mA,每次15 min,每日1次,柳氮磺砒啶组大鼠每天给予柳氮磺砒啶混悬液灌胃1次,每次3 mL,均治疗15 d。HE染色法观察结肠病理情况,评估组织学损伤指数(TDI);ELISA法检测血清白细胞介素(IL)-4、IL-10、IL-17及前列腺素E_2(PGE_2)水平;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及荧光定量PCR法检测结肠组织TLR4、MyD88、NF-κB蛋白及mRNA的表达水平。结果: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大鼠体质量、血清IL-4和IL-10水平明显降低(P<0.05),TDI、血清IL-17和PGE_2水平、结肠组织TLR4、MyD88、NF-κB蛋白及mRNA表达明显升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柳氮磺砒啶组及电针各组大鼠的体质量、血清IL-4和IL-10水平升高(P<0.05),TDI、血清IL-17和PGE_2水平、结肠组织TLR4、MyD88、NF-κB蛋白及mRNA表达明显降低(P<0.05)。与柳氮磺砒啶组比较,低强度电针组大鼠TDI、结肠组织TLR4、MyD88、NF-κB的蛋白及mRNA表达明显升高(P<0.05);高强度电针组大鼠体质量明显升高(P<0.05),TDI、结肠组织TLR4、MyD88、NF-κB的蛋白及mRNA表达明显降低(P<0.05)。与低强度电针组比较,高强度电针组大鼠的体质量升高,TLR4、MyD88、NF-κB蛋白和mRNA表达均明显降低(P<0.05)。结论:电针可能通过抑制TLR4/MyD88/NF-κB信号通路并减少致炎细胞因子的释放达到保护UC大鼠结肠黏膜组织的目的,且高强度电针效果更优。
关键词:电针;TLR4/MyD88/NF-κB信号通路;炎性细胞因子;溃疡性结肠炎
303
|
542
|
9
<HTML>
<DownloadPDF>
<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641062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1
壮医药线点灸对溃疡性结肠炎大鼠结肠组织Th17细胞及IL-17F的影响
封面论文
封底论文
增强出版
AI导读
张磊昌, 胡丽霞, 肖爱娇, 王雪, 裴心仪, 马晓飞, 葛魏, 肖慧荣
2020, 45(3): 188-193. DOI: 10.13702/j.1000-0607.190051
摘要:目的:观察壮医药线点灸干预溃疡性结肠炎(UC)大鼠的疗效,并探讨其对辅助性T细胞17(Th17)/白细胞介素17F(IL-17F)轴的影响。方法: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阳性药物组、壮医药线点灸组,每组10只。采用4%葡聚糖硫酸钠(DSS)自由饮水法制备UC大鼠模型。阳性药物组予柳氮磺胺嘧啶(SASP)灌胃,1 mL/次,2次/日,连续干预14 d;壮医药线点灸组予壮医药线点灸"天枢"和"气海"穴,1壮/穴,1次/日,双侧腧穴交替灸疗,连续干预14 d。观察记录大鼠疾病活动指数(DAI)评分;HE染色法观察大鼠结肠组织病理学变化;流式细胞术检测大鼠结肠组织中Th17细胞百分比;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大鼠结肠组织中维甲酸相关孤儿核受体γt(RORγt)和IL-17F含量;荧光定量PCR法检测大鼠结肠组织RORγt和IL-17F mRNA相对表达量。结果:模型组大鼠出现粪便不成形、脓性黏液血便;镜下结肠黏膜脱落,杯状细胞消失,大量炎性细胞浸润,成纤维细胞增生;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大鼠DAI评分、结肠组织Th17细胞百分比、结肠组织RORγt和IL-17F含量及mRNA表达量均显著升高(P<0.01,P<0.05)。与模型组比较,壮医药线点灸组和阳性药物组大鼠大便成形,无血便;结肠黏膜炎性细胞显著减少,黏膜下层水肿明显减轻;DAI评分、结肠组织Th17细胞百分比、结肠组织RORγt和IL-17F含量及mRNA表达量均显著降低(P<0.01,P<0.05)。结论:壮医药线点灸治疗UC可能与抑制结肠组织RORγt的表达,减少Th17细胞生成,降低结肠组织中促炎因子IL-17F分泌,从而减轻结肠组织的炎性损伤有关。
关键词:溃疡性结肠炎;壮医药线点灸;疾病活动指数;辅助性T细胞17;白细胞介素17F
308
|
370
|
5
<HTML>
<DownloadPDF>
<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641541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1
电针对阿尔茨海默病大鼠海马P35/P25-细胞周期素依赖性蛋白激酶5-Tau蛋白信号通路的影响
封面论文
封底论文
增强出版
AI导读
王依滢, 高蒙, 邱国平, 徐进, 伍艳君, 许毅, 王健蓉, 盛华均, 朱淑娟
2020, 45(3): 194-201. DOI: 10.13702/j.1000-0607.190415
摘要:目的:通过观察电针对阿尔茨海默病(AD)大鼠P35/P25-细胞周期素依赖性蛋白激酶5(CDK5)-Tau蛋白信号通路的影响,探讨电针防治AD的机制。方法: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假手术组、模型组和治疗组,每组12只。采用双侧海马注射Aβ_(25-35)复制AD大鼠模型。治疗组电针"百会"和双侧"肾俞"穴,每次15 min,每日1次,共10 d。用Morris水迷宫检测各组大鼠学习记忆能力,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海马组织P35/P25、CDK5、Tau5蛋白分布及表达情况,Western blot法检测上述蛋白及Tau蛋白Ser199和Ser202位点的磷酸化表达水平。结果:在可视平台实验中,各组大鼠平均逃避潜伏期与搜索路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隐蔽平台实验中,与对照组比较,假手术组大鼠平均逃避潜伏期和搜索路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模型组平均逃避潜伏期和搜索路径较对照组、假手术组明显延长(P<0.05);与模型组比较,治疗组平均逃避潜伏期和搜索路径明显缩短(P<0.05)。在空间探索实验中,与对照组比较,假手术组穿越原平台次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模型组穿越原平台的次数较对照组和假手术组显著减少(P<0.01,P<0.05);与模型组比较,治疗组穿越原平台次数显著增加(P<0.05)。与对照组及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P35/P25、CDK5蛋白表达均明显升高(P<0.001);治疗组P35/P25、CDK5蛋白表达较模型组明显降低(P<0.001)。各组间Tau5蛋白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Western blot法和免疫组织化学法的结果趋势一致。模型组大鼠海马区Tau蛋白Ser199和Ser202位点的磷酸化表达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和假手术组(P<0.01,P<0.05);治疗组Tau蛋白Ser199和Ser202位点的磷酸化表达水平较模型组明显降低(P<0.05,P<0.01)。结论:电针刺激可能通过影响大鼠海马区P35/P25-CDK5-Tau信号通路相关蛋白的表达变化,从而延缓AD的进展。
关键词:电针;阿尔茨海默病;海马;P35/P25-CDK5-Tau蛋白信号通路
258
|
334
|
4
<HTML>
<DownloadPDF>
<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640879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1
电针干预对脑梗死大鼠脑组织Wnt信号通路的影响
封面论文
封底论文
增强出版
AI导读
张晶晶, 杜元灏, 李晶, 杨丽红, 陈林玲, 查庆平
2020, 45(3): 202-208. DOI: 10.13702/j.1000-0607.190024
摘要:目的:观察电针干预对脑梗死(CI)大鼠脑组织Wnt信号蛋白中7a(Wnt7a)、淋巴增强因子1(LEF1)、糖原合成酶激酶3β(GSK-3β)、Wnt信号通路内源性抑制剂Dickkopf-1(DKK1)mRNA及蛋白表达的影响,探讨电针治疗CI的作用机制。方法:将280只健康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电针组、模型组、假手术组和空白组,前3组每组90只,并按照术后1 h、3 h、6 h、9 h、12 h、24 h、3 d、7 d、12 d分为9个时相组,每组10只,空白组10只。采用改良的Longa法建立永久性大脑中动脉闭塞(MCAO)大鼠模型。电针组予电针刺激"水沟"穴,疏密波,2 Hz/15 Hz,2 mA,留针20 min,1、3、6、9、12、24 h时相组大鼠电针治疗1次,其余时相每日电针1次。采用神经损伤严重程度(NSS)评分于术前、术后及取材前对各组大鼠进行评价。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及Western blot法检测各组大鼠右侧缺血区脑组织Wnt7a、LEF1、GSK-3β及DKK1 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结果:MCAO后,模型组及电针组大鼠NSS评分随缺血时间延长呈逐渐下降趋势;取材前,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大鼠各时相NSS评分明显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电针组大鼠NSS评分在3、7、12 d时明显降低(P<0.05,P<0.01)。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大鼠缺血区脑组织Wnt7a和LEF1 mRNA表达水平在3 h~12 d时均明显升高(P<0.01,P<0.05),GSK-3β和DKK1 mRNA表达水平分别在9~24 h和24 h~3 d时明显降低(P<0.05,P<0.01);模型组Wnt7a和LEF1蛋白表达水平在6 h~12 d均明显升高(P<0.05,P<0.01),GSK-3β和DKK1蛋白表达水平分别在24 h~3 d和3 d时明显降低(P<0.01,P<0.05)。与模型组比较,电针组大鼠缺血区脑组织Wnt7a和LEF1 mRNA表达水平分别在12 h~3 d和24 h~12 d时明显升高(P<0.01,P<0.05),GSK-3β和DKK1 mRNA表达水平分别在9 h、3~12 d和12 h~3 d时明显降低(P<0.01,P<0.05);电针组Wnt7a和LEF1蛋白表达水平分别在24 h~12 d和3~12 d明显升高(P<0.05,P<0.01),GSK-3β和DKK1蛋白表达水平分别在12 h、7~12 d和24 h~12 d明显降低(P<0.05,P<0.01)。结论:电针干预能明显改善MCAO大鼠的神经功能损伤症状,可能与上调Wnt7a、LEF1及下调GSK-3β、DKK1的表达,进一步激活Wnt信号通路有关。
关键词:脑梗死;电针;水沟;神经功能;Wnt信号通路
274
|
394
|
4
<HTML>
<DownloadPDF>
<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640795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1
基于神经细胞凋亡信号通路探讨针刺延长脑梗死的溶栓时间窗效应
封面论文
封底论文
增强出版
AI导读
顾亚会, 张新昌, 徐文韬, 张奥, 张智慧, 姜思媛, 常思琦, 倪光夏
2020, 45(3): 209-214. DOI: 10.13702/j.1000-0607.190635
摘要:目的:观察针刺对脑梗死急性期大鼠大脑皮层梗死体积及相关蛋白的影响,探讨针刺延长脑梗死的溶栓时间窗效应及其可能的机制。方法:将48只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溶栓4.5 h组、溶栓6 h组、溶栓9 h组、针刺+溶栓4.5 h组、针刺+溶栓6 h组、针刺+溶栓9 h组,每组6只。以改良自体血栓栓塞法建立大鼠脑梗死模型。各溶栓组仅在相应时间通过尾静脉注射重组人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10 mg/kg)进行溶栓;造模成功后2 h,各针刺溶栓组给予针刺"水沟"及双侧"内关",留针30 min,并在相应时间进行和各溶栓组相同的干预处理;假手术组和模型组仅给予相同的固定。分别对各组大鼠在造模成功后2 h和24 h进行神经行为学评分。各组均在造模后24 h神经行为学评分完成后处死大鼠并取材,用2,3,5-三苯基氯化四氮唑(TTC)染色法比较各组大鼠脑梗死体积百分比,Western blot法检测各组大鼠大脑皮层多聚ADP核糖聚合酶-1(PARP1)、凋亡诱导因子(AIF)和核酸内切酶G(Endo-G)的表达。结果: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大鼠神经行为学评分、脑梗死体积百分比、PARP1、AIF和Endo-G蛋白表达水平均明显升高(P<0.01,P<0.05)。与模型组比较,溶栓4.5 h组、针刺+溶栓4.5 h组、针刺+溶栓6 h组神经行为学评分、脑梗死体积百分比、AIF和Endo-G表达水平均明显降低(P<0.05),溶栓4.5 h组、针刺+溶栓4.5 h组的PARP1蛋白表达明显降低(P<0.05)。与溶栓4.5 h组比较,针刺+溶栓4.5 h组的神经行为学评分、脑梗死体积百分比及AIF、PARP1、Endo-G蛋白表达均明显降低(P<0.05)。与溶栓6 h组比较,针刺+溶栓6 h组神经行为学评分、脑梗死体积百分比及AIF蛋白表达均明显降低(P<0.05)。与溶栓9 h组比较,针刺+溶栓9 h组Endo-G的表达显著下调(P<0.05)。结论:针刺+溶栓干预可减少脑梗死体积,改善溶栓后大鼠神经功能损伤,延长溶栓时间窗。针刺延长脑梗死溶栓时间窗的效应可能与抑制脑梗死大鼠缺血脑组织中AIF、PARP1、Endo-G的蛋白表达有关。
关键词:溶栓时间窗;脑梗死;针刺;多聚ADP核糖聚合酶-1;凋亡诱导因子;核酸内切酶G
341
|
637
|
10
<HTML>
<DownloadPDF>
<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641279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1
艾灸对疲劳大鼠外周及中枢细胞因子的影响
封面论文
封底论文
增强出版
AI导读
赵雅, 李天歌, 蒲荣, 水玲, 卢峻, 陈英松
2020, 45(3): 215-219. DOI: 10.13702/j.1000-0607.190815
摘要:目的:观察艾灸"足三里"穴对疲劳大鼠外周和中枢白细胞介素(IL)-6、IL-10及IL-10/IL-6的影响,探讨艾灸缓解疲劳的调节机制。方法: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艾灸组,每组7只。以21 d负重力竭游泳法制备疲劳大鼠模型。艾灸组大鼠造模第1天用小艾炷灸双侧"足三里",隔日治疗1次,每次每穴艾灸3壮,治疗11次。观测大鼠一般状态和体质量,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清、腓肠肌与额叶皮层的IL-6、IL-10水平,并计算IL-10/IL-6比值。结果:造模第7、14、21天,模型组体质量较正常组显著降低(P<0.05)。造模第14、21天,艾灸组体质量较模型组显著增加(P<0.05)。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血清、腓肠肌及额叶皮层IL-6水平明显升高(P<0.05,P<0.01)、IL-10水平明显降低(P<0.05,P<0.01);模型组血清、额叶皮层IL-10/IL-6明显降低(P<0.01)。与模型组比较,艾灸组腓肠肌和额叶皮层IL-6明显降低(P<0.05);艾灸组血清、额叶皮层IL-10明显升高(P<0.05);艾灸组血清、额叶皮层IL-10/IL-6明显升高(P<0.01)。结论:艾灸可明显缓解运动性疲劳,其作用可能是通过降低外周和中枢促炎因子IL-6、提高抗炎因子IL-10和IL-10/IL-6比值,减轻外周和中枢炎性反应,改善促炎因子及抗炎因子分泌失衡而实现的。
关键词:艾灸;疲劳;体质量;血清;腓肠肌;额叶皮层;白细胞介素6;白细胞介素10
284
|
313
|
0
<HTML>
<DownloadPDF>
<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641178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1
火针对膝骨关节炎大鼠关节功能及炎性反应的影响
封面论文
封底论文
增强出版
AI导读
李志娟, 王鑫, 孙敬青, 王一战, 温雅丽, 田伟, 魏嘉, 李倩倩, 徐晓白, 李彬
2020, 45(3): 220-226. DOI: 10.13702/j.1000-0607.190963
摘要:目的:观察火针对膝骨关节炎(KOA)大鼠退化软骨和炎性因子的影响,探讨火针干预KOA的分子生物学机制。方法:将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火针干预组,每组13只。采用右侧膝关节腔内注射单碘乙酸盐制备KOA大鼠模型。火针干预组选择右侧"内膝眼""犊鼻"穴火针点刺,每周2次,治疗3周。观察各组大鼠爪压和步态评分;采用番红固绿染色观察右膝软骨组织病理形态并行骨关节炎(OA)评分;透射电镜观察右膝软骨结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清白细胞介素1α(IL-1α)、IL-10、IL-37、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的含量。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爪压和步态评分、OA评分、血清IL-1α和TNF-α含量均升高(P<0.05,P<0.01),血清IL-10、IL-37、TGF-β含量均降低(P<0.01)。火针干预组爪压和步态评分、OA评分、血清IL-1α和TNF-α含量较模型组均降低(P<0.05,P<0.01),血清IL-10、IL-37、TGF-β含量较模型组均升高(P<0.01)。模型组可见脂滴较正常组多且大,线粒体肿胀,甚至空泡,粗面内质网扩张,甚至断裂溶解,数量较正常组减少,排列杂乱;火针干预组可见到丰富的轻度扩张、排列相对较规则的粗面内质网和线粒体,脂滴增多。结论:火针可改善KOA大鼠运动功能和膝骨关节软骨形态,其机制可能与降低血清炎性因子、提高抗炎因子的表达水平有关。
关键词:火针;膝骨关节炎;白细胞介素;肿瘤坏死因子-α;转化生长因子β
253
|
667
|
5
<HTML>
<DownloadPDF>
<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640540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1
荧光照相法对大鼠任脉低流阻通道的活体显示
封面论文
封底论文
增强出版
AI导读
顾鑫, 王燕平, 王广军, 宋晓晶, 贾术永, 李宏彦, 叶丰瑶, 熊枫, 张维波
2020, 45(3): 227-232. DOI: 10.13702/j.1000-0607.190692
摘要:目的:使用荧光照相法对大鼠任脉低流阻通道进行活体显示,为经络组织液通道学说提供影像学依据。方法:SD大鼠随机分为任脉低电阻点(LIP)组、任脉低流阻点(LHRP)组和旁开组,每组8只。将荧光素钠分别注入大鼠任脉LIP、任脉LHRP和任脉旁开点,使用荧光照相法观察荧光素钠的迁移规律。结果:任脉LIP和LHRP注射荧光素钠后均出现循经迁移轨迹,旁开组仅出现局部扩散;荧光素钠循经迁移的距离均显著长于旁开组(P<0.01),迁移线宽度均显著小于旁开组(P<0.01),循经迁移速度显著快于旁开组纵向扩散速度(P<0.01)。结论:使用荧光照相法可显示大鼠任脉循行线,为经络的组织液通道学说提供了依据,并为经络可视化研究提供了新方法。
关键词:经络;低流阻通道;荧光素钠;荧光照相;任脉
259
|
342
|
6
<HTML>
<DownloadPDF>
<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640023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1
临床研究
肖氏“醒脑复苏”针刺法对持续性植物状态患者的促醒疗效及第三脑室宽度的影响
封面论文
封底论文
增强出版
AI导读
高友玲, 许国杰, 朱建国, 彭钢, 席瑾, 薛明新
2020, 45(3): 233-236. DOI: 10.13702/j.1000-0607.190543
摘要:目的:观察肖氏"醒脑复苏"针刺法对持续性植物状态(PVS)患者促醒疗效的影响。方法:将50例PVS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25例。对照组给予常规西医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结合肖氏"醒脑复苏"针刺法,取百会、定神透山根、风池透风池、内关透外关、合谷透劳宫、太冲透涌泉进行治疗,每天1次,10 d为1个疗程,共治疗3个疗程。分别比较治疗前后两组患者改良的昏迷恢复量表(CRS-R)评分、改良Ashworth量表(MAS)评分和格拉斯哥昏迷(GCS)评分,并采用CT测量治疗前后第三脑室宽度以评估临床疗效。结果:两组治疗后CRS-R和GCS评分较治疗前明显升高(P<0.05),且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后MAS评分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且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后第三脑室宽度明显降低(P<0.05),且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为79.2%(19/24),对照组总有效率为47.8%(11/23),观察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肖氏"醒脑复苏"针刺法可以明显改善PVS患者中枢神经功能,促进脑功能和肢体运动功能的恢复,降低第三脑室宽度,提高临床促醒疗效。
关键词:肖氏“醒脑复苏”针刺法;持续性植物状态;促醒疗效;第三脑室
237
|
355
|
0
<HTML>
<DownloadPDF>
<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639929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1
文献研究
基于数据挖掘技术的腹针疗法应用特点研究
封面论文
封底论文
增强出版
AI导读
吕九亨, 王建岭, 潘丽佳, 徐晶, 石晶, 张莘, 张选平, 邢海娇, 王恺笛, 杜玉茱, 贾春生
2020, 45(3): 237-242. DOI: 10.13702/j.1000-0607.190169
摘要:目的:针对现有腹针疗法相关期刊文献进行数据挖掘与分析,以期得到腹针疗法治疗疾病的病谱规律及优势病种,为临床疾病诊疗提供相应参考。方法:基于课题组建立的腹针疗法数据库平台,针对纳入研究的腹针疗法文献信息,运用计算机数据挖掘技术进行分析与提取。结果:纳入研究文献788篇,涉及临床6个科属,具体包含病种96个,以内科病种频次最多,为45个,占46.87%,外科病种频次为18个,占18.75%。涉及病种中又以颈椎病、腰腿痛和中风后遗症出现频次较多,分别为84次、77次和67次。治疗组除腹针疗法外,采用配合疗法的研究共519项,占65.86%,涉及疗法频次552次。其中以针刺疗法应用最多,涉及频次135次,占24.46%;中药内服应用频次81次,占14.67%;艾灸应用频次80次,占14.49%。腹针疗法在各科疾病治疗中疗效显著,其中以外科疾病总有效率最高,为95.10%。结论:腹针疗法治疗疾病的病谱范围广泛,尤以颈椎病应用最多,且疗效较佳。腹针疗法有其独特疗法特点与优势,但在临床应用中适当采用相应配合疗法疗效更佳。
关键词:腹针疗法;数据挖掘;病谱;疗法特点
299
|
923
|
9
<HTML>
<DownloadPDF>
<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640236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1
针药结合治疗少弱精症有效性的Meta分析
封面论文
封底论文
增强出版
AI导读
杨滨, 孟庆宇, 陈昊, 高友玲, 沈洁, 穆艳云, 夏有兵
2020, 45(3): 243-250. DOI: 10.13702/j.1000-0607.190198
摘要:目的:系统评估针药联合治疗少弱精症的有效性。方法: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CNKI)、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万方数据库、维普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PubMed、Embase、The Cochrane Library中针灸联合中药治疗男性少弱精症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文献,检索时间从建库至2019年2月15日。由两名研究者独立进行纳入研究的质量评价和资料提取,采用RevMan5.3软件对纳入的文献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13篇文献(12项研究),1 183例患者。Meta分析显示,针药联合治疗少弱精症妊娠率高于单纯中药治疗[RR=1.46,95%CI(1.13,1.90),P=0.004]。针药联合治疗少弱精症有效率高于单纯中药治疗[RR=1.17,95%CI(1.10,1.24),P<0.000 01]。针药联合治疗少弱精症患者精子活率改善情况优于单纯中药治疗[MD=8.28,95%CI(6.48,10.08),P<0.000 01]。针药联合治疗少弱精症患者精子活力改善情况优于单纯中药治疗[MD=17.01,95%CI(11.06,22.96),P<0.000 01]。针药联合治疗少弱精症患者精液浓度改善情况优于单纯中药治疗[MD=8.71,95%CI(5.92,11.50),P<0.000 01]。针药联合治疗少弱精症患者a级精子数目改善情况优于单纯中药治疗[MD=6.39,95%CI(5.27,7.50),P<0.000 01]。结论:针药联合治疗少弱精症对比单纯中药治疗具有更好的临床疗效。但由于纳入研究方法学质量较低,针灸联合中药治疗少弱精症的疗效证据较低,在临床使用时还应具体结合临床实际加以应用。
关键词:针药联合;少精症;弱精症;Meta分析
247
|
1149
|
6
<HTML>
<DownloadPDF>
<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639729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1
综述
针灸促进白色脂肪棕色化的相关研究与思考
封面论文
封底论文
增强出版
AI导读
景欣悦, 洪浩, 朱冰梅
2020, 45(3): 251-254. DOI: 10.13702/j.1000-0607.180699
摘要:针灸已经成为临床治疗肥胖较为有效的一种手段,但其机制尚不完全清楚。国内外学者已从神经生理调控、摄食中枢调控以及外周消化吸收调控等多个角度对其减肥机制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但对多余能量的主要储存部位——白色脂肪组织的重塑与功能调节研究,尚属崭新的领域。本文从目前减肥关注的新领域,针刺通过调节解耦联蛋白1及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信号通路促进白色脂肪棕色化的角度,探讨针刺减肥的可能外周机制。
关键词:针灸;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解耦联蛋白1;白色脂肪棕色化
258
|
975
|
4
<HTML>
<DownloadPDF>
<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639650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1
针刺治疗食源性肥胖症的机制研究进展
封面论文
封底论文
增强出版
AI导读
朱凤亚, 李梓萌, 汤莉洁, 刘正康, 吴曦
2020, 45(3): 255-259. DOI: 10.13702/j.1000-0607.180489
摘要:检索针刺治疗食源性肥胖症(DIO)的基础研究文献,从表观遗传学、神经内分泌系统、肠道菌群、炎性反应、氧化应激及物质代谢等方面总结针刺治疗食源性肥胖症的作用机制,并提出今后可从Toll样受体对肥胖-肠道菌群-免疫功能的交互作用、改善胰岛素抵抗、表观遗传及抗氧化应激等方面探讨针刺治疗DIO的可能机制。
关键词:针刺;食源性肥胖症;机制;综述
272
|
923
|
2
<HTML>
<DownloadPDF>
<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639573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1
共 0 条
1
前往:
页
跳转
上一期
下一期
0
批量引用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