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刊期

    2020年第45卷第8期

      机制探讨

    • 袁爱红, 曹江鹏, 杨骏, 宋小鸽, 查必祥, 高志群, 叶敏
      2020, 45(8): 603-610. DOI: 10.13702/j.1000-0607.190870
      摘要:目的:观察电针对糖尿病认知障碍大鼠海马及前额叶皮层细胞因子的影响,探讨p38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p38 MAPK)和信号转导及转录激活子3(STAT3)在电针改善学习记忆中的作用。方法: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10只,造模组90只,造模组大鼠以高脂高糖饲料喂养1个月后,采用小剂量链脲佐菌素腹腔注射法建立糖尿病模型。通过Morris水迷宫实验筛选出糖尿病模型大鼠中出现认知障碍的大鼠20只,随机分为模型组和电针组各10只。电针组大鼠予针刺"后三里""内庭"及"胰俞",其中"后三里"和"内庭"予以电针干预,每周6次,每次20 min,连续治疗4周。针刺干预结束后,检测各组大鼠随机血糖值;应用Morris水迷宫实验测定大鼠学习与记忆能力;采用Western blot及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各组大鼠海马及前额叶皮层中白细胞介素(IL)-6、IL-1β、肿瘤坏死因子(TNF)-α、p38 MAPK、磷酸化(p)-p38 MAPK、STAT3和p-STAT3蛋白及mRNA相对表达量;采用免疫荧光法检测各组大鼠海马及前额叶皮层中p38 MAPK和STAT3表达。结果:实验结束时,模型组大鼠随机血糖值较正常组明显升高(P<0.001);与模型组比较,电针组大鼠随机血糖值明显降低(P<0.05)。模型组大鼠较正常组大鼠水迷宫逃避潜伏期明显延长(P<0.01);与模型组比较,电针组大鼠水迷宫逃避潜伏期明显缩短(P<0.05)。模型组大鼠海马及前额叶皮层IL-6、IL-1β、TNF-α、p38 MAPK、p-p38 MAPK、STAT3和p-STAT3蛋白及mRNA表达较正常组明显升高(P<0.001);与模型组比较,电针组大鼠海马及前额叶皮层IL-6、IL-1β、TNF-α、p38 MAPK、p-p38 MAPK、STAT3和p-STAT3蛋白及mRNA表达明显降低(P<0.001)。模型组大鼠海马及前额叶皮层中p38 MAPK和STAT3的平均荧光强度值明显高于正常组(P<0.001);与模型组比较,电针组大鼠海马及前额叶皮层中p38 MAPK、STAT3的平均荧光强度值明显降低(P<0.001,P<0.05)。结论:电针可以抑制糖尿病认知障碍大鼠海马和前额叶皮层中促炎性细胞因子的过量产生,p38 MAPK和STAT3信号通路可能参与其中。  
      关键词:糖尿病认知障碍大鼠;电针;炎性因子;p38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信号转导及转录激活子3   
      393
      |
      904
      |
      5
      <HTML>
      <Download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641702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1
    • 张松江, 苏少华, 高剑峰
      2020, 45(8): 611-616. DOI: 10.13702/j.1000-0607.200080
      摘要:目的:观察电针阿尔茨海默病(AD)模型幼年小鼠"百会""风府"和双侧"肾俞"对其认知和学习记忆功能的影响及凋亡机制。方法:40只6周龄APP/PS1转基因雄性幼鼠作为AD模型,随机分为电针穴位组和AD模型组,每组20只;另选20只同月龄C57BL/6J雄性幼鼠作为正常对照组。电针穴位组小鼠电针"百会""风府"和双侧"肾俞",20 min/次,1次/d,每周休息1 d,连续治疗16周。采用水迷宫实验评价小鼠学习记忆能力;刚果红染色法和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大脑皮层和海马的老年斑;TUNEL法检测小鼠海马神经元凋亡情况;蛋白免疫印迹法检测海马凋亡相关因子半胱氨酸蛋白酶3(Caspase 3)、 B淋巴细胞瘤-2基因(Bcl-2)和Bcl-2相关X蛋白(Bax)的表达。结果:和正常对照组比较,AD模型组小鼠定位航行实验潜伏期明显延长(P<0.05);穿越原平台次数、平台象限停留时间明显减少(P<0.05);海马齿状回和大脑皮层的Aβ老年斑阳性表达量、海马齿状回凋亡细胞、Caspase 3和Bax表达明显升高(P<0.05)。与AD模型组比较,电针穴位组小鼠的定位航行实验潜伏期明显缩短(P<0.05);穿越原平台次数、平台象限停留时间明显增加(P<0.05);海马齿状回和大脑皮层的Aβ老年斑阳性表达量、海马齿状回凋亡细胞、Caspase 3和Bax表达明显下降(P<0.05)。结论:电针"百会""风府"和双侧"肾俞"可有效改善AD模型幼年小鼠的学习记忆能力,其机制可能与抑制海马神经元凋亡有关。  
      关键词:电针;阿尔茨海默病;学习记忆功能;凋亡;β淀粉样蛋白;海马;大脑皮层   
      342
      |
      611
      |
      8
      <HTML>
      <Download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641644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1
    • 不同穴位电针对阿尔茨海默症大鼠的疗效及其机制研究

      王依滢, 吴旋, 唐成林, 许毅, 王健蓉, 徐进, 黄娟, 邱国平, 盛华均, 朱淑娟
      2020, 45(8): 617-622. DOI: 10.13702/j.1000-0607.190887
      摘要:目的:观察并比较"益肾调督"电针法和"补肺益肾调督"电针法对阿尔茨海默症(AD)大鼠学习和记忆能力的改善情况,以及对大鼠海马及前额叶皮层部分炎性因子的影响,对其相关机制进行初步探讨。方法:将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假手术组、模型组、两穴位治疗组和三穴位治疗组,每组各8只。于双侧海马注射10μLβ-淀粉样蛋白(Aβ_(25-35))制作AD模型,假手术组注射等量的0.9%氯化钠溶液。两穴位治疗组造模成功后电针"百会"和"肾俞",三穴位治疗组造模成功后电针"百会""肾俞"和"肺俞",1次/d,共10 d。通过Morris水迷宫实验观察各组大鼠的学习和记忆能力变化,用Western blot法检测各组大鼠前额叶皮层和海马组织中白细胞介素1β(IL-1β)、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表达变化。结果:造模后大鼠饮食、行动等一般情况较差,干预后两治疗组一般情况均较模型组有所好转。水迷宫实验结果显示,与对照组和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大鼠平均逃避潜伏期明显延长(P<0.05),穿越原平台的次数明显减少(P<0.05);与模型组比较,两治疗组平均逃避潜伏期均明显缩短(P<0.05),穿越原平台次数均明显增加(P<0.05)。Western blot结果显示,与对照组和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大鼠前额叶皮层和海马组织中IL-1β、TNF-α蛋白的相对表达量明显升高(P<0.000 1,P<0.001,P<0.01);与模型组比较,两治疗组IL-1β、TNF-α相对表达量均明显降低(P<0.01,P<0.05)。结论:无论是"益肾调督"电针法还是"补肺益肾调督"电针法均可改善AD模型大鼠的一般情况和学习记忆能力,且电针干预可抑制AD模型大鼠前额叶皮层和海马组织中IL-1β、TNF-α表达的增加,这可能是电针治疗AD的潜在机制之一。  
      关键词:电针;阿尔茨海默症;前额叶皮层;海马;学习记忆能力;白细胞介素1β;肿瘤坏死因子α   
      349
      |
      503
      |
      5
      <HTML>
      <Download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641507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1
    • 柳伟婷, 江孟鸿, 王志福, 郑美凤, 陈小梅, 张亮平, 梁胜祥, 俞向梅
      2020, 45(8): 623-627. DOI: 10.13702/j.1000-0607.190794
      摘要:目的:观察腕踝针"下4"-"下5"-"下6"穴对坐骨神经分支选择性损伤(SNI)大鼠脊髓背角谷氨酸(Glu)及其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亚基1(NMDAR1)磷酸化蛋白表达的影响,探讨腕踝针改善坐骨神经痛的作用机制。方法: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腕踝针组,每组12只。采用结扎并剪断坐骨神经中的腓总神经和胫神经、保留腓肠神经的方法制备SNI大鼠模型。腕踝针组于SNI后5~14 d予右侧"下4"-"下5"-"下6"穴腕踝针治疗,每天1次,每次4 h,连续10 d。采用von-Frey测痛仪记录大鼠机械痛阈值变化,丙酮记录冷异常性疼痛行为学变化;采用核磁共振氢谱、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脊髓背角Glu的含量;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右侧脊髓背角谷氨酸受体NMDAR1磷酸化蛋白的水平。结果:与假手术组相比,模型组大鼠机械痛阈值显著下降(P<0.01),冷刺激缩足持续时间明显增加(P<0.01),脊髓背角Glu含量及NMDAR1磷酸化蛋白表达显著增加(P<0.05,P<0.01);与模型组相比,腕踝针组大鼠机械痛阈值显著提高(P<0.01),冷刺激缩足持续时间明显缩短(P<0.01),脊髓背角Glu含量及NMDAR1磷酸化蛋白表达显著降低(P<0.05,P<0.01)。结论:腕踝针可减轻神经痛大鼠痛敏反应,其镇痛作用机制可能与抑制脊髓背角Glu及NMDAR1磷酸化蛋白表达有关。  
      关键词:神经痛;腕踝针;脊髓背角;谷氨酸;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亚基1   
      325
      |
      497
      |
      3
      <HTML>
      <Download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641408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1
    • 唐丽梅, 张栋, 李顺月, 王淑友
      2020, 45(8): 628-632. DOI: 10.13702/j.1000-0607.190638
      摘要:目的:观察电针对急性酒精性肝损伤小鼠肝脏表面血流灌注和氧化应激相关指标的影响,探讨电针治疗急性酒精性肝损伤的作用机制。方法:昆明小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正常组、模型组、电针组,每组8只。以50%乙醇按6 g/kg灌胃1次,制备急性肝损伤模型。电针组给予"足三里""太冲"电针1次,持续30 min。用moorFLPI激光散斑成像仪动态观察各组小鼠肝表面血流灌注30 min的变化,用HE染色法观察肝组织形态学变化,用ELISA法检测小鼠肝组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含量。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小鼠肝索排列紊乱,肝窦变窄,肝细胞呈现肿胀、萎缩等形态学表现,肝脏表面血流灌注量、肝组织SOD含量显著降低(P<0.01,P<0.05),MDA含量显著升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电针组小鼠肝索排列较为整齐,大致呈放射状排列,肝细胞肿胀、萎缩状况较轻,肝脏表面血流灌注量变化率明显增加(P<0.05),肝脏组织MDA含量显著降低(P<0.01)。结论:电针可以改善急性酒精性肝损伤小鼠肝脏表面血液循环,对该损伤所致氧化应激有一定调节作用。  
      关键词:急性酒精性肝损伤;电针;肝脏表面血流灌注量;超氧化物歧化酶;丙二醛   
      294
      |
      325
      |
      0
      <HTML>
      <Download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640787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1
    • 储浩然, 王宇, 仝理, 吴生兵, 吴立斌, 李难, 程红亮
      2020, 45(8): 633-639. DOI: 10.13702/j.1000-0607.190950
      摘要:目的:观察艾灸对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IBS-D)大鼠血清炎性细胞因子、结肠组织中Toll样受体4(TLR4)、髓样分化因子88(MyD88)、核转录因子-κB(NF-κB)的影响,探讨艾灸干预IBS-D的机制。方法:将健康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和艾灸组,每组8只。采用慢性束缚联合番泻叶灌胃建立IBS-D大鼠模型。艾灸组大鼠予以艾灸"天枢""上巨虚",30 min/次,1次/d,共干预7 d。观察各组大鼠稀便率和直结肠扩张所引起腹部回缩反射(AWR)的最小容量阈值;ELISA法检测各组大鼠血清白细胞介素(IL)-1β、IL-6及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含量;HE染色观察各组大鼠结肠组织病理改变;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各组大鼠结肠组织中TLR4和NF-κB(p65)的表达;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结肠组织中TLR4、MyD88和NF-κB(p65) mRNA的相对表达量;Western blot法检测结肠组织中TLR4、MyD88和NF-κB(p65)蛋白的相对表达量。结果: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大鼠结肠存在低度炎性反应,AWR的最小容量阈值显著下降(P<0.01),稀便率显著升高(P<0.01);血清中IL-1β、IL-6及TNF-α含量显著升高(P<0.01);结肠组织中TLR4、MyD88和NF-κB(p65) 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均显著升高(P<0.01);结肠组织中TLR4和NF-κB(p65)的平均吸光度值显著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艾灸组大鼠结肠黏膜中炎性反应减轻,AWR的最小容量阈值显著升高(P<0.01),稀便率显著下降(P<0.01);血清中IL-1β、IL-6及TNF-α含量显著降低(P<0.01);结肠组织中TLR4、MyD88、NF-κB(p65) 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均显著降低(P<0.01);结肠组织中TLR4和NF-κB(p65)平均吸光度值显著降低(P<0.01)。结论:艾灸"天枢""上巨虚"可改善IBS-D大鼠腹泻症状和内脏高敏感性,其机制可能与艾灸抑制TLR4/MyD88/NF-κB信号通路,降低下游炎性反应因子的表达水平有关。  
      关键词: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艾灸;炎性细胞因子;TLR4/MyD88/NF-κB信号通路   
      343
      |
      1280
      |
      9
      <HTML>
      <Download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640706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1
    • 电针对多囊卵巢综合征大鼠自噬相关因子的影响

      黄金, 唐成林, 廖冬梅
      2020, 45(8): 640-644. DOI: 10.13702/j.1000-0607.190744
      摘要:目的:观察电针对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大鼠PI3K/AKT通路介导的自噬及性激素的影响,探讨电针治疗PCOS排卵障碍性不孕的可能机制。方法:SD大鼠随机分成对照组、模型组、电针组,每组10只。使用来曲唑灌胃21 d制备PCOS大鼠模型。电针组电针大鼠双侧"三阴交""太冲",每次20 min,每天1次,连续14 d。HE染色观察卵巢形态结构,ELISA法检测血清雄激素(T)、促黄体生成素(LH)、抗缪勒氏管激素(AMH)水平,Western blot法检测卵巢组织磷脂酰肌醇3-激酶(PI3K)、蛋白激酶B(AKT)、微管相关蛋白1轻链3(LC3)蛋白表达水平。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T、LH、AMH水平显著升高(P<0.05),PI3K和AKT表达明显降低(P<0.05),LC3Ⅱ/Ⅰ明显升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电针组T、LH、AMH水平显著降低(P<0.05),PI3K和AKT表达水平明显升高(P<0.05),LC3Ⅱ/Ⅰ明显降低(P<0.05)。结论:电针可能通过上调PCOS大鼠卵巢组织中PI3K和AKT的蛋白表达进而降低卵巢组织自噬水平,从而改善其性激素水平及卵泡的生长发育状态,这可能是电针治疗PCOS排卵障碍性不孕的机制之一。  
      关键词:电针;多囊卵巢综合征;排卵障碍;自噬   
      336
      |
      560
      |
      7
      <HTML>
      <Download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640653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1
    • 郑雅文, 吴明玥, 沈雪勇, 汪丽娜
      2020, 45(8): 645-651. DOI: 10.13702/j.1000-0607.190703
      摘要:目的:比较清醒无束缚方式和传统处理方式对大鼠针刺镇痛效应的影响差异,分析用自主行为指标评价针刺镇痛效应的可能性。方法:在比较不同处理方式的实验中,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清醒无束缚针刺组、束缚针刺组、麻醉针刺组,每组6~9只。采用左侧踝关节注射完全弗氏佐剂(CFA)建立急性炎性痛模型。48 h后,各针刺组于同侧"足三里"处接受20 min针刺干预。分别于造模前、针刺治疗前和针刺治疗后30 min进行足底热和机械痛阈值测定。在自主行为测试实验中,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清醒无束缚针刺组,每组11~12只。针刺方法同前。针刺结束后行旷场实验。结果:与空白组比较,CFA造模能显著降低各组大鼠机械痛阈值(P<0.001)和热痛阈值(P<0.001)。针刺干预后,与模型组比较,各针刺组大鼠的机械痛阈值和热痛阈值均明显升高(P<0.001,P<0.01);清醒无束缚针刺组机械痛阈值和热痛阈值明显高于束缚针刺组(P<0.05,P<0.01)和麻醉针刺组(P<0.01)。在旷场实验中,清醒无束缚针刺组大鼠爬壁次数较模型组显著增加(P<0.05),活动总路程和抑郁样行为虽有一定程度的改善,但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和传统的束缚与麻醉比较,大鼠的清醒无束缚状态能更好地反映出针刺镇痛效应;和自主行为指标比较,痛阈能更好地反映出针刺镇痛效应。  
      关键词:清醒无束缚模型;针刺镇痛;痛阈;自主行为   
      276
      |
      438
      |
      2
      <HTML>
      <Download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643352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1

      临床研究

    • “小醒脑开窍”针刺法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疗效观察

      董华, 张建明, 胡伟, 倪光夏
      2020, 45(8): 652-656. DOI: 10.13702/j.1000-0607.190771
      摘要:目的:观察"小醒脑开窍"针刺法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PCIV)的近、远期临床疗效,初步探讨其治疗机制。方法:90例PCIV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45例。在神经内科治疗基础下,对照组给予盐酸氟桂利嗪口服(5 mg,每日1次,共治疗21 d);治疗组给予"小醒脑开窍"针刺法,针刺印堂、内关_((双))、三阴交_((双))、百会、风池_((双))、完骨_((双))、天柱_((双)),留针30 min,每日1次,共治疗21 d。观察两组患者中医眩晕症状积分的变化;经颅多谱勒测定左椎动脉(LVA)、右椎动脉(RVA)、基底动脉(BA)的平均血流速度(Vm)及血管搏动指数(PI)的变化;3个月后随访,观察复发率,以评价其远期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1.11%(41/45),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5.56%(34/45),治疗组高于对照组(P<0.05)。和本组治疗前比较,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后的中医眩晕症状积分均降低(P<0.05),治疗组低于对照组(P<0.05)。和本组治疗前比较,两组治疗后LVA、RVA及BA的Vm及PI均较治疗前改善(P<0.05),治疗组治疗后LVA、RVA及BA的Vm及PI改善均优于对照组(P<0.05)。3个月后随访,治疗组复发率为19.51%(8/41),对照组复发率为50.00%(17/34),治疗组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小醒脑开窍"针刺法能够明显改善PCIV的临床症状,其机制可能与针刺改善椎动脉及基底动脉的平均血流速度,提高脑组织血液供应有关,其治疗本病的近、远期疗效较好,复发率低。  
      关键词:小醒脑开窍针刺法;眩晕;后循环缺血   
      298
      |
      899
      |
      3
      <HTML>
      <Download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643288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1
    • 套针循经针刺治疗中风后肩手综合征Ⅰ期的临床疗效分析

      曹丽娟, 谭琰, 周炜, 李源, 胡海, 刘倩, 何玉伟, 谭双, 陈紫微
      2020, 45(8): 657-661. DOI: 10.13702/j.1000-0607.200164
      摘要:目的:比较套针循经针刺法与常规毫针针刺法治疗中风后肩手综合征的临床疗效差异。方法:将80例中风后肩手综合征Ⅰ期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其中治疗组41例、对照组39例。对照组采用普通毫针针刺肩髃、肩髎、肩贞、肩中俞、肩外俞,每周治疗5次,3周为1个疗程;治疗组采用套针循经针刺,每周治疗3次,3周为1个疗程;两组患者均接受基础疾病药物治疗及进行常规康复训练治疗。分别于治疗前、治疗结束后、随访时观察两组患者的上肢疼痛程度、上肢水肿程度、上肢运动功能、日常生活能力,在治疗结束后、随访时分别对两组患者进行疗效评价。结果: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上肢VAS评分明显降低(P<0.001),上肢运动功能评分、Barthel指数明显升高(P<0.001,P<0.05),治疗组患者治疗后患肢水肿程度评分明显降低(P<0.001)。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患者上肢VAS评分、患肢水肿程度评分明显降低(P<0.001);上肢运动功能评分、Barthel指数明显升高(P<0.001)。治疗组治疗后总有效率为66.7%(26/39)、随访时总有效率为74.4%(29/39),对照组分别为20.5%(8/39)、28.2%(11/39),治疗组治疗后、随访时总有效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01)。结论:应用套针循经针刺治疗中风后肩手综合征能够明显缓解患者的疼痛、水肿,改善患者的上肢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临床疗效确切。  
      关键词:中风;肩手综合征;临床疗效;循经针刺   
      299
      |
      635
      |
      0
      <HTML>
      <Download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643187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1
    • 罗伟, 王跑球, 刘春雷, 黄超, 杨勇, 王益梅
      2020, 45(8): 662-666. DOI: 10.13702/j.1000-0607.190461
      摘要:目的:探讨头针和康复训练治疗痉挛型偏瘫儿童平衡功能障碍的疗效,为其治疗方案的优化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将60例痉挛型偏瘫患儿,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常规组和头针组,每组30例。常规组给予康复训练,包括运动训练、平衡训练、痉挛肌治疗仪治疗、肌电生物反馈仪治疗、矫形器的佩戴;头针组在常规组治疗方法的基础上加头针运动区、足运感区、平衡区、顶颞前斜线治疗。分别在治疗前、治疗3个月后、治疗6个月后采用粗大运动功能测试量表-88(GMFM-88)中D、E能区评分、Berg平衡量表(BBS)进行平衡相关运动功能及平衡功能的评定,比较两组患儿不同时段3个指标的差异。结果: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患儿治疗3、6个月后的BBS评分明显升高(P<0.05);两组患儿治疗6个月后D能区、E能区评分均较本组治疗前及治疗3个月后明显升高(P<0.05)。与常规组比较,头针组治疗3个月、6个月后的D能区、E能区及BBS评分均明显升高(P<0.05)。结论:在常规康复训练的基础上加头针治疗,对改善痉挛型偏瘫患儿平衡功能疗效更好。  
      关键词:脑性瘫痪;痉挛型偏瘫;平衡功能;头针;康复训练   
      276
      |
      292
      |
      1
      <HTML>
      <Download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642659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1
    • “金钩钓鱼”针法联合推拿治疗肩周炎的临床观察

      张军, 杨利平
      2020, 45(8): 667-670. DOI: 10.13702/j.1000-0607.190432
      摘要:目的:观察"金钩钓鱼"针法联合推拿治疗肩周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72例肩周炎患者随机分为金钩钓鱼组和常规针刺组,每组36例。金钩钓鱼组取肩前、肩髃、肩髎、肩贞及阿是穴予"金钩钓鱼"针法治疗30 min;常规针刺组取相同腧穴予平补平泻针法治疗30 min。每次针刺治疗后,两组均予以推拿手法治疗20~30 min,1次/d,6 d为一疗程,共治疗2个疗程。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视觉模拟量尺(VAS)评分、肩关节功能评价量表(ROM)评分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评分,并评价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VAS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ROM评分、ADL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升高(P<0.05)。与常规针刺组比较,治疗后金钩钓鱼组VAS评分明显降低(P<0.05),ROM评分、ADL评分明显升高(P<0.05)。金钩钓鱼组总有效率为91.7%(33/36),常规针刺组总有效率为86.1%(31/36),金钩钓鱼组临床疗效优于常规针刺组(P<0.05)。结论:"金钩钓鱼"针法联合推拿治疗肩周炎疗效显著,可明显减轻患者的肩关节疼痛,改善患者肩关节的活动功能。  
      关键词:肩周炎;针刺;“金钩钓鱼”针法;常规针刺法   
      274
      |
      722
      |
      0
      <HTML>
      <Download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642067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1
    • 尤圣杰, 孙映雪, 郭菲宇, 陈芳, 何强, 李亚男, 何松蔚, 王昕泰, 刘畅
      2020, 45(8): 671-675. DOI: 10.13702/j.1000-0607.190649
      摘要:目的:观察针刺联合西药治疗儿童腹型过敏性紫癜脾胃湿热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腹型过敏性紫癜脾胃湿热证患儿随机分为对照组30例和治疗组30例。对照组给予氢化泼尼松2 mg·kg(-1)·d(-1)·d(-1);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针刺天枢、内关、足三里、中脘、气海、三阴交,留针15 min,每日1次。两组均治疗7 d。治疗前后对腹痛、便血、呕血、纳呆、腹胀、皮肤紫癜、大便潜血及腹部B超进行评分,观察两组患儿腹痛消失时间,判定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6.7%(29/30),对照组为80.0%(24/30),治疗组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后腹痛、便血、呕血、纳呆、腹胀、皮肤紫癜、大便潜血及肠壁肿胀评分及总积分均较本组治疗前降低(P<0.05),且治疗后治疗组腹痛、纳呆、腹胀、肠壁肿胀评分及总积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腹痛消失时间早于对照组(P<0.05)。结论:针刺联合西药治疗腹型过敏性紫癜脾胃湿热证临床疗效优于单纯西药治疗,可明显改善临床症状、体征,缩短腹痛消失时间。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clinical effect of acupuncture combined with western medicine in the treatment of children with abdominal Henoch-Schonlein purpura with spleen-stomach damp-heat syndrome. Methods A total of 60 children with abdominal Henoch-Schonlein purpura with spleen-stomach damp-heat syndrome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treatment group and control group, with 30 patients in each group. The patients in the control group were given Hydroprednisone 2 mg·kg(-1);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针刺天枢、内关、足三里、中脘、气海、三阴交,留针15 min,每日1次。两组均治疗7 d。治疗前后对腹痛、便血、呕血、纳呆、腹胀、皮肤紫癜、大便潜血及腹部B超进行评分,观察两组患儿腹痛消失时间,判定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6.7%(29/30),对照组为80.0%(24/30),治疗组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后腹痛、便血、呕血、纳呆、腹胀、皮肤紫癜、大便潜血及肠壁肿胀评分及总积分均较本组治疗前降低(P<0.05),且治疗后治疗组腹痛、纳呆、腹胀、肠壁肿胀评分及总积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腹痛消失时间早于对照组(P<0.05)。结论:针刺联合西药治疗腹型过敏性紫癜脾胃湿热证临床疗效优于单纯西药治疗,可明显改善临床症状、体征,缩短腹痛消失时间。  
      关键词:过敏性紫癜;针刺;腹痛   
      371
      |
      364
      |
      1
      <HTML>
      <Download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642504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1

      综述

    • 侯瑜超, 刘璐慜, 陈晓桐, 安晓菲, 赵琛, 李璟
      2020, 45(8): 676-681. DOI: 10.13702/j.1000-0607.190408
      摘要:慢性萎缩性胃炎(CAG)是临床中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众多研究表明针灸对CAG有确切疗效。胃黏膜组织的细胞凋亡被证实在CAG发生胃黏膜萎缩以及进一步癌变的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而环状RNA(circRNA)作为一类非编码RNA被证实在细胞凋亡中对下游凋亡通路起调节作用。相关研究证明细胞凋亡可以被针灸激活和调节,在治疗CAG时,针灸可以抑制胃黏膜的细胞凋亡。因此,circRNA在针灸对CAG胃黏膜细胞凋亡的抑制过程中发挥了潜在作用。本文通过系统梳理和论述circRNA对细胞凋亡的调节、CAG的细胞凋亡机制、针灸与细胞凋亡间的关系,提出circRNA极有可能参与了针灸治疗CAG的新研究思路。未来的研究可通过探寻相关circRNA及其涉及的下游靶蛋白,对针灸治疗CAG的机制进行深入探讨。  
      关键词:慢性萎缩性胃炎;针灸;胃黏膜组织;凋亡;环状RNA   
      345
      |
      667
      |
      2
      <HTML>
      <Download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642405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1
    • 针刺治疗非特异性下腰痛的研究进展

      李威, 唐慧玲, 秦思茹, 李姗姗, 黄锦, 徐枝芳
      2020, 45(8): 682-686. DOI: 10.13702/j.1000-0607.190877
      摘要:非特异性下腰痛(NLBP)是一种没有明确病因的异质性疾病。在临床研究方面,针刺治疗NLBP虽已进入多个国家的腰痛临床实践指南,但等级力度较低,且临床疗效评价结果仍存在争议,国际研究中度证据表明针灸治疗NLBP短期镇痛效应明确,可一定程度改善疼痛相关抑郁症状,但疗效规律探索较欠缺,缺乏指导针刺治疗NLBP的具体可操作的实践方案;国内临床研究在量效选穴、特色针法、针刺器具等方面颇具特点,但存在研究缺乏系统性、质量不高、证据力度不强等问题。机制研究结果显示,针刺可能通过抗炎镇痛、改善中枢敏化及局部多裂肌和骨源性损害等实现镇痛效应;但由于NLBP病种的异质性,目前对针刺治疗NLBP机制的阐述可能无法达到共识,仍值得继续探索。  
      关键词:针刺;非特异性下腰痛;临床疗效;作用机制   
      335
      |
      1825
      |
      4
      <HTML>
      <Download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641837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1

      编者·作者·读者

    • 如何提高《针刺研究》稿件中组织学图片的质量

      王佳, 徐东升, 韩焱晶, 白万柱
      2020, 45(8): 687-689. DOI: 10.13702/j.1000-0607.190975
      摘要:组织学图片是医学研究类论文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好的组织学图片可以使论文中的内容形象化,进而增进读者对其研究内容的理解。随着显微镜技术和图像处理技术的飞速发展,各类杂志对组织学图片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同时对图片的编辑和标注也更加严格。本文将在分析《针刺研究》论文中所使用组织学图片现状的基础上,就如何在《针刺研究》稿件中更加合理使用组织学图片方面提出建议和改进方法,一定程度上为该杂志所发表论文中组织学图片制作水平的提升提供参考意见。  
      关键词:针灸;组织学;图片;图像处理;显微镜   
      285
      |
      135
      |
      1
      <HTML>
      <Download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641758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1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