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学术文献
当期目录
过刊浏览
优先出版
虚拟专辑
杂志介绍
杂志简介
引证指标变化
编委会
现任编委会
历任编委会
青年编委会
征稿投稿
稿约
投稿指南
稿件审理程序
同行评审政策
稿件发表程序
版权与存档
参考文献格式
学术不端检测声明
伦理规范
作者中心
下载中心
问题咨询
政策法规
《针刺研究》做图规范
防诈骗声明
联系我们
期刊订阅
联系我们
English Version
个人中心
退出登录
浏览全部资源
扫码关注微信
首页
学术文献
当期目录
过刊浏览
优先出版
虚拟专辑
杂志介绍
杂志简介
引证指标变化
编委会
现任编委会
历任编委会
青年编委会
征稿投稿
稿约
投稿指南
稿件审理程序
同行评审政策
稿件发表程序
版权与存档
参考文献格式
学术不端检测声明
伦理规范
作者中心
下载中心
问题咨询
政策法规
《针刺研究》做图规范
防诈骗声明
联系我们
期刊订阅
联系我们
English Version
最新刊期
2021年第46卷第11期
本期电子书
封面故事
上一期
下一期
机制探讨
电针“足三里”对糖尿病大鼠胰腺及海马中tau蛋白磷酸化水平的影响
封面论文
封底论文
增强出版
AI导读
袁芳, 洪小平, 段妍君, 陈姣蓉, 韩永明
2021, 46(11): 901-906. DOI: 10.13702/j.1000-0607.200921
摘要:目的:观察电针"足三里"对2型糖尿病(T2DM)大鼠胰腺及海马中磷酸化tau蛋白水平的影响,探讨电针防治糖尿病痴呆的作用机制。方法:SD雄性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和电针组,每组16只。高脂高糖饮食6周联合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35 mg/kg)制备T2DM大鼠模型。造模成功1周后电针组大鼠予电针"足三里",每次30 min,每日1次,每周6次,连续干预4周。记录大鼠生存率,并测定大鼠空腹血糖(FBG),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大鼠血清胰岛素水平;HE染色法观察各组大鼠胰岛形态结构;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胰腺和海马中丝氨酸396位点磷酸化的tau蛋白(pS396)、苏氨酸231位点磷酸化的tau蛋白(pT231)的表达;Western blot法检测胰腺和海马中pS396、pT231、总tau蛋白(Tau5)、磷酸化糖原合酶-3β(pGSK-3β)、总糖原合酶-3β(GSK-3β)的表达量。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大鼠在造模成功后4周生存率呈现明显的下降趋势;模型组大鼠的FBG及胰岛素水平均显著升高(P<0.01),胰岛明显缩小,结构紊乱,界限不清;胰腺和海马pS396、pT231表达水平显著增高(P<0.01),pGSK表达水平显著降低(P<0.01)。与模型组比较,电针组大鼠在造模成功后的生存率升高;FBG及胰岛素水平均明显降低(P<0.05),胰岛面积增大,细胞排列较规则,边界相对清晰;胰腺和海马pS396、pT231表达水平明显降低(P<0.05,P<0.01),pGSK-3β水平显著升高(P<0.01)。结论:电针"足三里"可能通过调控胰腺及海马内GSK-3β信号分子活性,降低大鼠海马内磷酸化tau蛋白的表达水平,从而有效保护糖尿病大鼠大脑的功能。
关键词:电针;糖尿病;胰腺;海马;tau蛋白磷酸化
26
|
446
|
3
<HTML>
<DownloadPDF>
<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647476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0
电针调控骨骼肌AdipoR1/AMPK/PPARα通路改善糖尿病肥胖大鼠糖脂代谢紊乱的机制探讨
封面论文
封底论文
增强出版
AI导读
段浩茹, 李瑞, 宋姗姗, 胡素芹, 庄舒婷, 李秋艳
2021, 46(11): 907-913. DOI: 10.13702/j.1000-0607.20210201
摘要:目的:观察电针疗法对Zucker糖尿病肥胖(ZDF)大鼠血清脂联素(APN)及骨骼肌脂联素受体(AdipoR1)/腺苷酸活化蛋白激酶(AMPK)/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α(PPARα)信号通路及骨骼肌形态的影响,探讨电针调节2型糖尿病(T2DM)糖脂代谢紊乱、改善骨骼肌胰岛素抵抗(IR)的机制。方法:将12只2月龄SPF级雄性ZDF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电针组,每组6只;6只2月龄SPF级雄性Zucker瘦型大鼠为空白组。采用高脂饲料喂养4周诱导T2DM大鼠模型。电针组予双侧"脾俞""胰俞""足三里""三阴交"电针治疗,每日1次,每周6次,连续4周。检测治疗前后各组大鼠空腹血糖(FBG),治疗后放射免疫法检测各组大鼠血清胰岛素(INS)、C肽(C-P)、APN水平,酶比色法检测各组大鼠血清游离脂肪酸(FFA)、低密度脂蛋白(LDL)、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含量,计算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Western blot法检测各组大鼠股四头肌AMPK、PPARα、AdipoR1蛋白表达量,HE染色法观察各组大鼠股四头肌形态学变化。结果:治疗前,模型组、电针组FBG含量明显高于空白组(P<0.01)。治疗后,模型组FBG含量高于空白组(P<0.01);电针组FBG含量低于模型组(P<0.05)。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血清INS、C-P、 HOMA-IR、FFA、TC、LDL、TG含量均明显升高(P<0.01,P<0.05),血清APN含量及骨骼肌AMPK、PPARα、AdipoR1蛋白表达量显著降低(P<0.01,P<0.05);与模型组比较,电针组血清INS、C-P、HOMA-IR、FFA、LDL、TC含量明显降低(P<0.01),血清APN含量及骨骼肌AMPK、PPARα、AdipoR1蛋白表达量显著升高(P<0.01)。HE染色示,空白组股四头肌肌细胞未见明显异常;模型组股四头肌肌细胞排列紊乱,肌纤维断裂、不清晰,肌纤维间隙变大,局部可见少量的脂肪细胞浸润;电针组肌纤维虽也有断裂现象和局部少量脂肪细胞浸润,但肌纤维排列较模型组有一定改善。结论:电针可以降低ZDF大鼠血糖、血脂,改善IR,其机制可能与电针通过APN上调骨骼肌AdipoR1/AMPK/PPARα信号通路,改善骨骼肌纤维排列有关。
关键词:电针;2型糖尿病;糖脂代谢紊乱;脂联素信号通路;胰岛素抵抗
24
|
1093
|
5
<HTML>
<DownloadPDF>
<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646890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0
电针“水沟”穴对脑梗死大鼠Shh信号通路蛋白表达的影响
封面论文
封底论文
增强出版
AI导读
贾蓝羽, 杜元灏
2021, 46(11): 914-920. DOI: 10.13702/j.1000-0607.201141
摘要:目的:观察电针"水沟"穴对大脑中动脉栓塞(MCAO)大鼠神经功能及缺血脑组织中sonic hedgehog(Shh)信号通路表达的影响,探讨电针促进脑梗死后神经功能恢复的作用机制。方法: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电针组各90只,空白组10只。采用腔内线栓法阻滞右侧大脑中动脉制备MCAO大鼠模型。电针组以15 Hz、2 mA的连续波电针"水沟"穴20 min,每日1次。造模后1 h、3 h、6 h、9 h、 12 h、24 h、3 d、7 d、12 d,采用神经功能缺损(NSS)评分及TTC染色法观察各组大鼠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及脑梗死体积百分比,Western blot法测定大脑缺血组织中Shh、Ptch、Smo、Gli1、Gli2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各时相NSS评分均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电针组3~12 d时NSS评分降低(P<0.05)。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3 h~12 d脑梗死体积百分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电针组24 h~12 d脑梗死体积百分降低(P<0.05)。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Shh蛋白在12 h~12 d时升高(P<0.01),Ptch蛋白在6 h~12 d时升高(P<0.05,P<0.01),Smo蛋白在9 h~12 d时升高(P<0.01),Gli1蛋白在9、12 h及3~12 d时升高(P<0.05,P<0.01),Gli2在6~12 h及3 d时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电针组Shh蛋白在3~12 d时升高(P<0.05,P<0.01),Ptch蛋白在24 h~7 d时升高(P<0.05),Smo蛋白在12 h~7 d时升高(P<0.05,P<0.01),Gli1蛋白在24 h~7 d时升高(P<0.05,P<0.01),Gli2蛋白在12 h、3 d、7 d时升高(P<0.05,P<0.01)。空白组与假手术组各指标比较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电针"水沟"可能通过上调MCAO大鼠Shh信号通路蛋白的表达,从而促进脑梗死后神经功能的恢复。
关键词:电针;水沟;脑梗死;Sonic Hedgehog信号通路
23
|
420
|
4
<HTML>
<DownloadPDF>
<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647363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0
电针不同组穴对缺血性脑卒中大鼠神经-血管单元的影响
封面论文
封底论文
增强出版
AI导读
李梦醒, 付周婷, 刘箐, 宋宗胜, 张慧, 唐巍
2021, 46(11): 921-928. DOI: 10.13702/j.1000-0607.201051
摘要:目的:观察电针对缺血性脑卒中大鼠神经-血管单元的保护作用,探讨脑缺血后电针疗法的作用机制及不同穴位组合的疗效差异。方法:SD大鼠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电针Ⅰ组和电针Ⅱ组,每组27只。参考Zea Longa线栓法建立右侧大脑中动脉缺血模型。电针Ⅰ组取左侧"曲池""合谷""足三里"及"水沟",电针Ⅱ组取"百会""风府"及左侧"内关""心俞",两电针组均于术后4 h进行电针治疗,每次20 min, 1次/d,共治疗14 d。采用改良神经功能损害评分(mNSS)评价大鼠神经功能改变情况,透射电镜观察缺血区神经元结构,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缺血区CD34阳性细胞表达,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缺血侧大脑运动皮层磷脂酰肌醇-3激酶(PI3K)、蛋白激酶B(Akt)mRNA表达。结果:与同时点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大鼠mNSS评分升高(P<0.01),神经元结构发生破坏,CD34阳性表达及PI3K、Akt mRNA表达均升高(P<0.01,P<0.05)。与同时点模型组比较,两电针组mNSS评分显著降低(P<0.01),缺血区病理改变均有所好转,CD34阳性细胞表达及PI3K、Akt mRNA表达均明显升高(P<0.01,P<0.05)。与同时点电针Ⅰ组比较,电针Ⅱ组大鼠14 d时mNSS评分降低(P<0.05),7、14 d时CD34阳性表达升高(P<0.01,P<0.05),3、7、14 d时PI3K mRNA表达升高(P<0.05,P<0.01),3、7 d时Akt mRNA表达显著升高(P<0.01)。组内各时间点比较,模型组、电针Ⅰ组、电针Ⅱ组均在14 d时mNSS评分最低(P<0.01);在14 d治疗时程内,模型组、两电针组CD34阳性表达均持续升高(P<0.05,P<0.01),7 d时PI3K、Akt mRNA表达最高(P<0.05,P<0.01)。结论:在电针效应、时间效应及两者的交互作用影响下,脑缺血后电针疗法可改善缺血性脑卒中大鼠的神经功能,其作用机制可能是发挥了对神经-血管单元的保护作用,上调了PI3K/Akt信号通路相关因子表达水平;不同穴位组合对脑缺血神经-血管单元保护作用可能存在差异性,以心与脑的关系指导下的配穴效果更优。
关键词:缺血性脑卒中;电针;神经功能;神经-血管单元;PI3K/Akt信号通路;穴位组合
26
|
724
|
11
<HTML>
<DownloadPDF>
<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646743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0
电针对鱼藤酮诱导的帕金森病大鼠神经炎性反应及Toll样受体4/核因子-κB信号通路的影响
封面论文
封底论文
增强出版
AI导读
祁羚, 汪瑶, 李亚楠, 郭磊, 马骏
2021, 46(11): 929-934. DOI: 10.13702/j.1000-0607.200874
摘要:目的:观察电针"风府""太冲"穴对鱼藤酮诱导的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 PD)大鼠中脑黑质酪氨酸羟化酶(TH)、α-突触核蛋白(α-syn),小胶质细胞(MG)以及Toll样受体4(TLR4)/核因子(NF)-κB信号通路相关蛋白的影响,探讨电针治疗PD的可能作用机制。方法: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电针组,每组12只。采取颈背部皮下注射鱼藤酮(1 mg/kg)制备PD大鼠模型。电针组电针"风府"和"太冲",30 min/次,每日1次,连续治疗14 d。采用行为学评分和敞箱实验检测各组大鼠行为学改变,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大鼠中脑黑质TH、α-syn的表达水平,免疫荧光标记法检测中脑黑质激活的MG数量,蛋白免疫印迹法检测大鼠中脑黑质TLR4、NF-κB P65,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中脑黑质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等炎性因子水平。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行为学评分升高(P<0.01),自主运动总路程、平均速度、运动持续时间减少(P<0.01);中脑黑质TH表达减少(P<0.01),α-syn表达、激活的MG数量、TLR4及NF-κB P65蛋白表达、TNF-α及IL-6含量增加(P<0.01)。与模型组比较,电针组行为学评分降低,自主运动总路程、平均速度、运动持续时间增加(P<0.01);中脑黑质TH表达增多(P<0.01),α-syn表达、激活的MG数量、TLR4及NF-κB P65蛋白表达、TNF-α及IL-6含量减少(P<0.01,P<0.05)。结论:电针能有效改善PD大鼠运动迟缓等行为学表现,减少α-syn的异常聚集,提高中脑黑质TH表达水平,其相关机制可能与抑制神经炎性反应及TLR4/NF-κB信号通路相关蛋白有关。
关键词:帕金森病;电针;Toll样受体4;核因子κB;小胶质细胞;炎性因子
23
|
844
|
13
<HTML>
<DownloadPDF>
<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646653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0
艾灸联合贝那普利对慢性心力衰竭大鼠心肌组织白细胞介素-18及磷酸化蛋白激酶B表达水平的影响
封面论文
封底论文
增强出版
AI导读
王炜, 李庆羚, 马强, 夏冉, 高兵, 王意, 王茎
2021, 46(11): 935-941. DOI: 10.13702/j.1000-0607.201219
摘要:目的:观察艾灸联合贝那普利对慢性心力衰竭(CHF)大鼠心功能及心肌组织白细胞介素-18(IL-18)、磷酸化蛋白激酶B(p-Akt)表达水平的影响,探讨艾灸联合贝那普利防治CHF的可能机制。方法: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10只和造模组40只。造模组大鼠采用腹腔隔日注射盐酸多柔比星制备CHF模型。造模成功的存活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艾灸组、贝那普利组、艾灸+贝那普利组(艾贝组),每组各9只。艾灸组予艾条温和灸双侧"肺俞""心俞",20 min/次;贝那普利组予贝那普利(2 mg/kg)灌胃;艾贝组先予贝那普利灌胃,再行艾灸;均每日1次,连续3周。观察大鼠的一般情况;超声心动图检查大鼠射血分数(EF)、左室内径缩短率(FS)、左室舒张末径(LVIDd)、左室收缩末径(LVIDs)、心率(HR)、室间隔厚度(IVS);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清N末端脑钠素前体(NT-proBNP)含量;蛋白免疫印迹法检测心肌组织IL-18、p-Akt表达水平。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EF、FS、IVS和心肌组织p-Akt表达水平显著降低(P<0.01),LVIDd、LVIDs、HR、血清NT-proBNP含量、心肌组织IL-18表达水平显著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艾灸组、贝那普利组、艾贝组EF、FS、IVS和心肌组织p-Akt表达水平升高(P<0.05,P<0.01),LVIDd、LVIDs、HR、血清NT-proBNP含量、心肌组织IL-18表达水平降低(P<0.05,P<0.01)。与艾贝组比较,艾灸组、贝那普利组EF、FS、IVS、心肌组织p-Akt表达水平显著降低(P<0.01),LVIDs、HR、血清NT-proBNP含量、心肌组织IL-18表达水平升高(P<0.05,P<0.01)。结论:艾灸联合贝那普利改善CHF大鼠心功能,其机制可能是通过降低心肌组织中IL-18表达和升高p-Akt,且表达优于单用艾灸和贝那普利。
关键词:艾灸;慢性心力衰竭;心功能;白细胞介素-18;蛋白激酶B
22
|
398
|
4
<HTML>
<DownloadPDF>
<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646135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0
电针“次髎”对内毒素血症大鼠的抗炎效应及其副交感神经机制研究
封面论文
封底论文
增强出版
AI导读
吴雨蕊, 潘彦宏, 詹铮, 杨森, 姜劲峰
2021, 46(11): 942-947. DOI: 10.13702/j.1000-0607.201080
摘要:目的:观察电针"次髎"对内毒素血症模型大鼠生存率和血清炎性因子的影响,探讨其抑制全身性重度炎性反应的副交感神经机制。方法:实验分为两部分。实验一:将40只SD雄性大鼠随机均分为模型组和次髎组。两组均以致死剂量(10 mg/kg)的脂多糖(LPS)进行腹腔注射建立内毒素血症模型,次髎组分别在造模前、后30 min于"次髎"进行电针干预30 min。观察两组大鼠7 d内的存活情况。实验二:将42只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次髎组、颈迷走神经切除组、膈下迷走神经切除组和盆神经切除组,每组7只。正常组按6 mg/kg腹腔注射0.9%氯化钠溶液,其他5组按6 mg/kg腹腔注射LPS制备内毒素血症全身重度炎性反应大鼠模型。次髎组分别在造模前、后30 min于"次髎"进行电针干预30 min;颈迷走神经切除组、膈下迷走神经切除组和盆神经切除组均在相应神经切除手术完成后30 min进行同样的造模处理和电针干预。造模后3 h用ELISA法检测血清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IL)-1β、IL-6水平。结果:实验一显示,模型组大鼠存活率为25%(5/20),次髎组大鼠存活率为60%(12/20),次髎组存活率高于模型组(P<0.05)。实验二显示: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TNF-α、IL-1β、 IL-6水平明显升高(P<0.000 1)。与模型组比较,次髎组、颈迷走神经切除组、膈下迷走神经切除组和盆神经切除组的TNF-α、IL-1β、IL-6水平均明显降低(P<0.000 1,P<0.01)。与次髎组比较,颈迷走神经切除组的TNF-α、IL-6水平明显升高(P<0.000 1,P<0.05),盆神经切除组的血清TNF-α、IL-1β和IL-6水平明显升高(P<0.000 1,P<0.05)。结论:电针"次髎"能提高致死性内毒素血症模型大鼠的存活率,并降低全身重度炎性反应模型大鼠血清炎性因子的水平,具有全身性抗炎效应,包括迷走神经和盆神经的副交感神经途径共同参与了电针"次髎"的抗炎效应。
关键词:电针;内毒素血症;抗炎通路;副交感神经
25
|
398
|
4
<HTML>
<DownloadPDF>
<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646476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0
临床研究
头穴透刺对孤独症谱系障碍儿童情绪和睡眠的影响
封面论文
封底论文
增强出版
AI导读
贾永男, 顾建辉, 魏清琳, 景玉珍, 甘晓艳, 杜小正
2021, 46(11): 948-952. DOI: 10.13702/j.1000-0607.20210276
摘要:目的:研究头穴透刺对孤独症谱系障碍(ASD)儿童情绪、睡眠及功能发展的影响,为临床提供有效治疗方法。方法:将60例3~6岁ASD儿童随机分为对照组(音乐教育康复)30例、观察组(头穴透刺+音乐教育康复)30例,两组均以3个月为1个疗程,共治疗2个疗程。观察两组治疗前后儿童孤独症评定量表(CARS)、情绪调节(ER)分量表、儿童睡眠习惯问卷(CSHQ)、儿童孤独症及相关发育障碍心理教育评定量表(C-PEP-3)的变化情况。结果: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患儿治疗6个月后的CARS评分、CSHQ总分及就寝习惯、入睡潜伏期、睡眠持续时间、睡眠焦虑、异态睡眠、白天嗜睡等分问卷评分均降低(P<0.05),治疗3、6个月后的ER、C-PEP-3评分均升高(P<0.05);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治疗6个月后的CARS评分、CSHQ总分及就寝习惯、入睡潜伏期、睡眠持续时间、睡眠焦虑、异态睡眠、白天嗜睡等分问卷评分均降低(P<0.05),治疗3、6个月后的ER评分升高(P<0.05),治疗6个月后的C-PEP-3评分明显升高(P<0.05)。结论:头穴透刺可改善ASD儿童的情绪、睡眠障碍,提高其功能发展。
关键词:头穴透刺;孤独症谱系障碍;情绪;睡眠
23
|
619
|
0
<HTML>
<DownloadPDF>
<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646021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0
五脏背俞穴温针灸结合西药治疗阳虚型郁证的疗效及减毒效应研究
封面论文
封底论文
增强出版
AI导读
林艺如, 王进义, 纪娅如, 林子涵
2021, 46(11): 953-957. DOI: 10.13702/j.1000-0607.201127
摘要:目的:比较五脏背俞穴温针灸结合西药治疗与单纯西药治疗阳虚型郁证的疗效差异及减毒效应。方法:将80例阳虚型郁证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9例。对照组予每天口服草酸艾司西酞普兰;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行五脏背俞穴温针灸,每天治疗30 min,每周治疗5次。两组均治疗6周。分别于治疗前后评定两组患者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抗抑郁药副反应量表(SERS)评分,进行脑电图检测记录异常脑电图患者的例数,并根据HAMD评分减分率来评定两组的疗效。结果:与本组治疗前比较,两组治疗后HAMD、SERS评分显著降低(P<0.01);治疗后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HAMD、SERS评分降低(P<0.05,P<0.01),脑电图检测结果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为97.43%(38/39),高于对照组的92.30%(36/39,P<0.05)。结论:五脏背俞穴温针灸结合西药治疗能有效改善阳虚型郁证患者的抑郁程度,总体疗效优于单纯西药治疗,并可减少单纯西药治疗所带来的药物不良反应。
关键词:郁证;阳虚型;温针灸;五脏背俞穴;草酸艾司西酞普兰;减毒效应
21
|
735
|
4
<HTML>
<DownloadPDF>
<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645953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0
雷火灸结合电针对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尿流动力学的影响
封面论文
封底论文
增强出版
AI导读
张海涛, 农秋萍, 韦林, 梁晓宁, 梁燕飘, 贾艳华, 韦宁益
2021, 46(11): 958-962. DOI: 10.13702/j.1000-0607.20210690
摘要:目的:观察电针和雷火灸联合治疗对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NB)患者尿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60例脊髓损伤后NB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30例。两组患者均执行膀胱管理计划。对照组电针双侧上髎、中髎、下髎及次髎,观察组在电针组基础上采用雷火灸对腰阳关、命门、气海、关元、中极进行温和灸,两组均每次治疗20 min,每日1次,10次为一疗程,共3个疗程。记录两组患者治疗前3 d及治疗后3 d自主排尿次数、单次最大尿量及导尿次数;治疗前后分别记录排尿期最大尿流率、充盈期膀胱压力、排尿期最大膀胱容量、残余尿量,计算膀胱顺应性;对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进行评价。结果:与本组治疗前比较,治疗后两组患者排尿次数、导尿次数均明显减少,单次最大尿量增加(P<0.05),观察组均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充盈期膀胱压力、残余尿量较治疗前减少,观察组较对照组降低更为明显(P<0.05)。两组排尿期最大尿流率、排尿期最大膀胱容量、膀胱顺应性较治疗前升高,观察组较对照组更高(P<0.05)。观察组、对照组有效率分别为90.00%(27/30)、63.33%(19/30),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电针治疗基础上辅以雷火灸,能有效改善脊髓损伤后NB患者膀胱尿流动力学指标,临床效果显著。
关键词:脊髓损伤;神经源性膀胱;电针;雷火灸;尿流动力学
21
|
557
|
6
<HTML>
<DownloadPDF>
<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645884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0
经皮穴位电刺激对胃肠外科全麻手术患者麻醉复苏的影响
封面论文
封底论文
增强出版
AI导读
田伟千, 胡澄, 杨光
2021, 46(11): 963-966. DOI: 10.13702/j.1000-0607.201152
摘要:目的:观察经皮穴位电刺激(TEAS)对全麻胃肠外科手术患者术后麻醉复苏的影响。方法:选择择期拟行胃肠手术的患者60例,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TEAS组,每组30例。两组患者均采用静吸复合全身麻醉,对照组仅给予基础治疗;TEAS组除了给予基础治疗,术后即于双侧足三里、内关给予TEAS,持续30 min。比较两组患者在麻醉前、穴位刺激前、拔管前、拔管后即刻、拔管后10 min和拔管后30 min时的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心率(HR)的变化,记录比较两组患者术毕自主呼吸恢复时间、拔管时间、出麻醉后监测治疗室(PACU)时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及舒适度行为量表(BCS)评分情况。结果:与对照组比较,TEAS组术后麻醉复苏期自主呼吸恢复时间及拔管时间缩短(P<0.05),出PACU时VAS评分降低(P<0.05),麻醉复苏期BCS评分升高(P<0.05)。两组各时点SBP、DBP、HR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皮穴位电刺激可以加快胃肠外科全麻手术患者麻醉复苏,增强术后镇痛效果,提高患者舒适度且不良反应少,有利于促进患者术后康复。
关键词:胃肠手术;经皮穴位电刺激;全身麻醉;术后康复
21
|
337
|
2
<HTML>
<DownloadPDF>
<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645819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0
消息
欢迎订阅2022年《中国针灸》杂志(月刊、《针刺研究》杂志(月刊
封面论文
封底论文
增强出版
AI导读
2021, 46(11)
摘要:两刊均为中国针灸学会、中国中医科学院针灸研究所主办的针灸学术权威期刊,均已成为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核心库来源期刊。《中国针灸》杂志为中国精品科技期刊、百种中国杰出学术期刊、中国国际影响力优秀学术期刊,入选2019年度T1级优秀中医药科技期刊目录,全面报道国内外针灸学科的最新研究成果。《中国针灸》报道以临床为主,介绍临床有效治疗方法、专家经验、经络腧穴研究与机制探讨等,提供继续教育培训、技能培训、学术会议、医疗药品器械信息。《针刺研究》报道以基础研究为主,反映针灸机制探讨最新进展及研究现状。两刊实为针灸科研、临床医务工作者及针灸爱好者订阅之首选。
15
|
0
|
0
<HTML>
<DownloadPDF>
<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646180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0
文献研究
腧穴理论发展特征分析
封面论文
封底论文
增强出版
AI导读
金传阳, 张建斌, 许骞, 陆成轩, 叶儒琳
2021, 46(11): 967-972. DOI: 10.13702/j.1000-0607.200979
摘要:腧穴理论从雏形到建立,包括后世的逐步完善,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本文从不同历史时期针灸文献出发,例举并分析了腧穴理论发展过程中重要概念的内涵。认为腧穴理论发展特征主要包括腧穴名称规范化、腧穴定位描述具体化、腧穴主治内容丰富与明确、腧穴分类凸显经脉理论、腧穴内涵的临床视角解读等5个方面。
关键词:腧穴;腧穴理论;理论发展;理论特征;针灸学
26
|
774
|
5
<HTML>
<DownloadPDF>
<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645730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0
综述
针刺治疗帕金森病相关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
封面论文
封底论文
增强出版
AI导读
孙晓蓓, 孙忠人, 尹洪娜, 刘少鹏
2021, 46(11): 973-979. DOI: 10.13702/j.1000-0607.201177
摘要:本文通过分析近10年针刺治疗帕金森疾病的实验研究,发现针刺可通过调节基底节神经递质紊乱、氧化应激、蛋白质异常折叠、免疫炎性反应、细胞凋亡、神经干细胞及钙稳态等多个靶点发挥治疗作用。针刺治疗帕金森病的机制研究广泛,且不断有新的研究方向(如肠道菌群)出现,但仍缺乏系统、深入及优质的研究。目前针刺治疗帕金森病的机制阐述尚未达成共识,未来应围绕线粒体功能障碍、肠道菌群等热点方向进一步研究其潜在机制。
关键词:针刺;帕金森病;作用机制;综述
54
|
1919
|
4
<HTML>
<DownloadPDF>
<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645660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0
针刺治疗慢性疲劳综合征的实验指标选取及机制研究现状
封面论文
封底论文
增强出版
AI导读
李艳慧, 马巧琳, 胡斌, 王钟磊
2021, 46(11): 980-984. DOI: 10.13702/j.1000-0607.200998
摘要:针刺治疗慢性疲劳综合征(CFS)疗效肯定,具有自身独特优势。本文通过检索近10年针刺治疗CFS的基础研究文献,发现其主要作用机制及指标涉及以下几个方面:1)调节免疫系统,包括外周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和免疫细胞因子、促炎细胞因子和抗炎细胞因子,降低多重支原体感染阳性率的上升;2)调节神经内分泌系统,包括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和应激激素、单胺类神经递质和阿片肽;3)通过降低丙二醛、上调超氧化物歧化酶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活性来提高抗氧化应激能力;4)调控基因和蛋白质组学技术揭示的多种细胞分子信号通路。总之,针刺能够从多个系统和途径改善CFS,本研究可能为相关机制研究提供新的思路。
关键词:慢性疲劳综合症;针刺疗法;实验研究;综述
25
|
1353
|
3
<HTML>
<DownloadPDF>
<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645594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0
会讯
针灸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大科学与国际化的融合——香山科学会议第704次学术研讨会纪要
封面论文
封底论文
增强出版
AI导读
徐东升, 李亮, 景向红
2021, 46(11): 985-987.
摘要:针灸学是我国在国际上能够主导发展方向、引领学术潮流并取得突破的原创性学科,其所蕴含的生命科学规律逐渐被认识。然而,随着针灸医学的迅速发展和广泛国际传播,在现代医学和国际化冲击下,针灸学面临的"内忧"和"外患"逐渐显现,对针灸学的理论和实践均提出了严峻挑战。如何保持针灸学科特色,彰显针灸疗效,使其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更好地造福于人类健康,是针灸学科生存和发展的重大问题。
19
|
631
|
0
<HTML>
<DownloadPDF>
<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645550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0
共 0 条
1
前往:
页
跳转
上一期
下一期
0
批量引用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