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学术文献
当期目录
过刊浏览
优先出版
虚拟专辑
杂志介绍
杂志简介
引证指标变化
编委会
现任编委会
历任编委会
青年编委会
征稿投稿
稿约
投稿指南
稿件审理程序
同行评审政策
稿件发表程序
版权与存档
参考文献格式
学术不端检测声明
伦理规范
作者中心
下载中心
问题咨询
政策法规
《针刺研究》做图规范
防诈骗声明
联系我们
期刊订阅
联系我们
English Version
个人中心
退出登录
浏览全部资源
扫码关注微信
首页
学术文献
当期目录
过刊浏览
优先出版
虚拟专辑
杂志介绍
杂志简介
引证指标变化
编委会
现任编委会
历任编委会
青年编委会
征稿投稿
稿约
投稿指南
稿件审理程序
同行评审政策
稿件发表程序
版权与存档
参考文献格式
学术不端检测声明
伦理规范
作者中心
下载中心
问题咨询
政策法规
《针刺研究》做图规范
防诈骗声明
联系我们
期刊订阅
联系我们
English Version
最新刊期
2022年第47卷第9期
本期电子书
封面故事
上一期
下一期
机制探讨
基于miR-126-3p调控mTOR/HIF-1α信号通路探讨电针促脑缺血大鼠血管新生的机制
封面论文
封底论文
增强出版
AI导读
李梦醒, 王玉, 李真, 刘箐, 史可鉴, 兰崴, 李斯亮, 唐巍
2022, 47(9): 749-758. DOI: 10.13702/j.1000-0607.20211281
摘要:目的:观察电针对脑缺血模型大鼠miR-126-3p及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mTOR)/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信号通路的影响,探讨电针疗法对脑缺血后血管新生的调控机制。方法: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电针组和抑制剂组,每组按治疗时程分为3、7、14 d共3个亚组,各亚组12只。采用Zea Longa法建立右侧大脑中动脉缺血(MCAO)大鼠模型。电针组予“大椎”“百会”电针治疗,疏密波,频率2 Hz/20 Hz,强度0.5 mA,20 min/次,术后4 h开始电针治疗,1次/d,分别治疗3、7、14 d。抑制剂组在电针治疗的基础上予腹腔注射mTOR特异性抑制剂雷帕霉素(0.1 mg/mL),每次0.3 mg/kg, 1次/d,分别注射3、7、14 d。改良神经功能缺损评分(mNSS)评估大鼠神经功能缺损情况,透射电镜观察大鼠缺血半暗区皮层神经元及微血管内皮超微结构,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大鼠缺血半暗区皮层内皮微血管密度(MVD),Western blot法和荧光定量PCR法分别检测大鼠缺血半暗区皮层mTOR、HIF-1α蛋白及其mRNA和miR-126-3p的表达。结果:与同时点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大鼠mNSS升高(P<0.01),缺血半暗区皮层神经元及微血管内皮细胞水肿,细胞结构损坏明显,MVD值与缺血半暗区皮层mTOR、HIF-1α蛋白及mRNA表达均升高(P<0.01), miR-126-3p表达降低(P<0.01)。与同时点模型组比较,两干预组mNSS显著降低(P<0.01,P<0.05),缺血半暗区皮层神经元与微血管内皮细胞超微结构有不同程度改善且电针组更佳,两治疗组3、14 d时MVD值升高(P<0.01),电针组7 d时MVD值升高(P<0.05),两干预组缺血半暗区皮层mTOR、HIF-1α蛋白及mRNA及miR-126-3p表达均升高(P<0.01,P<0.05)。与同时点电针组比较,抑制剂组MVD值降低(P<0.05,P<0.01),缺血半暗区皮层mTOR、HIF-1α蛋白及mRNA及miR-126-3p表达均降低(P<0.01)。与本组4 h和3、7 d时比较,模型组、电针组、抑制剂组mNSS评分均在14 d时最低(P<0.01);与本组3 d时比较,模型组、电针组、抑制剂组7、14 d时MVD值和缺血半暗区皮层mTOR蛋白表达均升高(P<0.01,P<0.05);与本组3、7 d时比较,模型组和电针组14 d时缺血半暗区皮层mTOR mRNA、miR-126-3p表达均升高(P<0.01,P<0.05);与本组3 d时比较,抑制剂组7、14 d时缺血半暗区皮层mTOR、HIF-1αmRNA表达升高(P<0.01)。结论:电针“大椎”“百会”穴可显著提高MCAO大鼠缺血半暗区皮层mTOR、HIF-1α表达,其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激活miR-126-3p表达进而靶向调控mTOR/HIF-1α信号通路,最终促进血管新生,从而发挥其脑保护效应。
关键词:脑缺血;电针;血管新生;微小RNA;mTOR/HIF-1α信号通路
34
|
751
|
6
<HTML>
<网络PDF>
<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649880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1
基于SIRT1/PGC-1α信号通路探讨“标本配穴”电针对糖尿病肾病大鼠肾脏的保护作用
封面论文
封底论文
增强出版
AI导读
陈佳, 陈贝, 梁凤霞, 吴松, 陈松, 韩永丽, 胡静, 陈子琴, 王昆秀, 张艳琳, 罗志辉, 顾骁磊, 周婷
2022, 47(9): 759-768. DOI: 10.13702/j.1000-0607.20210883
摘要:目的:观察“标本配穴”电针通过调控沉默信息调节因子1(SIRT1)/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辅激活因子1α(PGC-1α)信号通路对糖尿病肾病(DN)大鼠肾脏线粒体氧化应激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Wistar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10只、模型组12只和电针组11只。采用高糖高脂饮食喂养6周联合链脲佐菌素注射法建立DN大鼠模型。电针组予“足三里”“关元”“丰隆”“中脘”电针治疗,15 min/次,隔日1次,连续8周。检测并记录各组大鼠体质量、空腹血糖(FBG)、24小时尿蛋白定量(24-h UP);免疫比浊法检测血清糖化血红蛋白(HbA1c)水平;苦味酸法和脲酶法检测血清肌酐(Scr)、尿素氮(BUN)含量;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血清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含量;黄嘌呤氧化法、二硫代二硝苯甲酸法、钼酸铵法检测肾脏组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还原型谷胱甘肽(GSH)、过氧化氢酶(CAT)活性;硫代巴比妥钠法检测肾脏组织丙二醛(MDA)含量;苏木精-伊红(HE)染色、过碘酸希夫(PAS)染色、马松(Masson)染色观察肾脏组织病理学改变;透射电镜观察肾组织超微结构;荧光定量PCR法、Western blot法检测大鼠肾脏组织中SIRT1、PGC-1αmRNA和蛋白表达;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肾脏组织中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的表达;免疫荧光染色法检测肾脏组织中胶原蛋白Ⅰ(ColⅠ)、胶原蛋白Ⅳ(ColⅣ)、纤维连接蛋白(FN)的表达。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FBG、24-h UP显著升高(P<0.01),体质量显著降低(P<0.01);血清中HbA1c、BUN、Scr、TG、TC、LDL-C含量显著升高(P<0.01),HDL-C含量显著降低(P<0.01);肾脏组织中SOD、GSH、CAT活性显著降低(P<0.01,P<0.05),MDA含量显著升高(P<0.01);肾脏组织中SIRT1、PGC-1α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显著降低(P<0.01),α-SMA、ColⅠ、ColⅣ、FN蛋白表达显著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电针组FBG、24-h UP显著降低(P<0.05,P<0.01),体质量显著升高(P<0.05);血清中HbA1c、BUN、Scr、TG、TC、LDL-C含量显著降低(P<0.05,P<0.01),HDL-C含量显著升高(P<0.05);肾脏组织中SOD、GSH、CAT活性显著升高(P<0.05),MDA含量显著降低(P<0.01);肾脏组织中SIRT1、PGC-1αmRNA和蛋白表达显著升高(P<0.05,P<0.01),α-SMA、ColⅠ、ColⅣ、FN蛋白表达显著降低(P<0.01)。模型组HE染色显示肾组织系膜扩张、肾小球肥大、系膜基质聚集,PAS染色显示肾小球细胞外基质沉积,Masson染色显示肾小球纤维化增强、间质间隙扩大,电镜显示肾组织出现足突融合、基底膜增厚、细胞器损伤;电针组上述损伤均有不同程度减轻。结论:“标本配穴”电针可能通过激活SIRT1/PGC-1α信号通路减轻肾脏氧化应激和线粒体功能障碍,改善DN大鼠肾组织纤维化。
关键词:“标本配穴”;电针;糖尿病肾病;SIRT1/PGC-1α信号通路;氧化应激
46
|
605
|
1
<HTML>
<网络PDF>
<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649767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1
热补针法对类风湿关节炎寒证模型家兔血清炎性因子及膝关节滑膜组织自噬的影响
封面论文
封底论文
增强出版
AI导读
苏成红, 杜小正, 方晓丽, 刘强, 刘莉梅, 宋亚文, 姜影, 井维尧, 李福欣
2022, 47(9): 769-777. DOI: 10.13702/j.1000-0607.20210844
摘要:目的:观察热补针法对类风湿性关节炎(RA)寒证模型家兔血清炎性因子及膝关节滑膜组织自噬的影响,探讨热补针法治疗RA的抗炎机制。方法:清洁级新西兰家兔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热补针法组、抑制剂组和激动剂组,每组10只。采用弗氏佐剂、卵蛋白混合溶液注射联合低温冷冻+风寒湿法建立RA寒证模型。热补针法组予“足三里”施热补针法干预,留针30 min, 1次/d,干预14 d;抑制剂组和激动剂组分别腹腔注射自噬抑制剂3-甲基腺嘌呤(1.9 mg/kg)和自噬激动剂雷帕霉素(2.5 mg/kg),隔日1次,共7次。测量各组家兔膝关节周径、皮肤温度;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家兔膝关节滑膜厚度、关节腔积液及内部血流信号;ELISA法检测血清肿瘤坏死因子(TNF)-α、白细胞介素(IL)-1β、IL-6及C反应蛋白(CRP)含量;透射电镜观察滑膜细胞超微形态结构及自噬小体;Western blot法检测滑膜组织自噬相关蛋白Atg5、Unc-51样自噬激活激酶1(ULK1)、微管相关蛋白轻链3B(LC3B)及Beclin-1的表达水平;荧光定量PCR法检测滑膜组织NOD样受体蛋白3(NLRP3)、核因子-κB(NF-κB)mRNA的表达水平。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家兔膝关节周径显著增大(P<0.01),皮肤温度明显降低(P<0.01),血清TNF-α、IL-1β、IL-6及CRP含量升高(P<0.01),滑膜组织Atg5、ULK1、Beclin-1蛋白表达水平及LC3BⅡ/LC3BⅠ显著降低(P<0.01),NLRP3、 NF-κB mRNA表达水平显著升高(P<0.01)。与模型组、抑制剂组比较,热补针法组及激动剂组膝关节周径缩小(P<0.01),皮肤温度升高(P<0.01),血清TNF-α、IL-1β、IL-6及CRP含量降低(P<0.01),滑膜组织Atg5、ULK1、Beclin-1表达水平及LC3BⅡ/LC3BⅠ升高(P<0.01),NLRP3、NF-κB mRNA表达水平显著降低(P<0.01)。正常组家兔关节滑膜光滑平整,无关节腔积液及异常血流信号,滑膜细胞核染色致密均匀,核膜光滑完整;模型组滑膜增厚、血流信号丰富,关节囊积液明显,滑膜细胞核染色质固缩,核膜模糊残缺,偶见自噬小体;热补针法组及激动剂组滑膜变薄、血流信号减弱,滑膜细胞核染色固缩不明显,细胞核膜较清晰,可见吞噬泡及自噬小体;抑制剂组上述改善均不明显。结论:热补针法能显著缓解RA寒证模型家兔膝关节滑膜炎性反应,其机制可能与增强滑膜细胞自噬活性,抑制炎性因子TNF-α、IL-1β、IL-6及CRP的合成与释放有关。
关键词:类风湿性关节炎;热补针法;滑膜炎性反应;自噬
26
|
435
|
2
<HTML>
<网络PDF>
<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648991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1
针刺预处理结合磷脂酰肌醇激酶阻断剂对哮喘大鼠气道炎性反应的影响
封面论文
封底论文
增强出版
AI导读
华金双, 李菡洁, 陈放, 龚佳佳, 张优雅, 闫海玉
2022, 47(9): 778-784. DOI: 10.13702/j.1000-0607.20210650
摘要:目的:观察针刺预处理结合磷脂酰肌醇激酶(PI3K)阻断剂LY294002对哮喘大鼠肺组织中PI3K、蛋白激酶B(Akt)蛋白和mRNA表达及血清中白细胞介素(IL)-12、IL-13含量的影响,探讨针刺预处理结合PI3K阻断剂LY294002对哮喘大鼠的预保护作用。方法:Wistar大鼠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空白组、模型组、针刺预处理+空白组、针刺预处理组、针刺预处理+LY294002组、LY294002组,每组10只。采用致敏、激发的方法制备哮喘模型。针刺预处理+LY294002组、LY294002组每次激发前给予LY294002溶液雾化阻断30 min;针刺预处理组、针刺预处理+LY294002组于造模前选择“肺俞”“大椎”“风门”针刺20 min,每日1次,治疗7 d。采用HE染色法观察各组大鼠肺组织病理形态学变化;ELISA法检测各组大鼠血清IL-12、IL-13含量;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肺组织PI3K、Akt蛋白表达情况;荧光定量PCR法检测肺组织中Akt mRNA的表达。结果:模型组大鼠支气管及肺间质内可见大量炎性因子浸润,支气管管腔缩窄明显,渗出物增多。与模型组相比,针刺预处理组、针刺预处理+LY294002组、LY294002组大鼠炎性浸润程度减轻,支气管腔缩窄程度较轻,黏液分泌减少,肺泡结构轻微不完整。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血清IL-12含量明显降低(P<0.01),IL-13含量明显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针刺预处理组、针刺预处理+LY294002组、LY294002组大鼠血清IL-12含量均明显升高(P<0.01,P<0.05),IL-13含量均明显降低(P<0.01)。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肺组织PI3K、Akt蛋白表达及Akt mRNA表达明显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针刺预处理组、针刺预处理+LY294002组、LY294002组大鼠肺组织PI3K、Akt蛋白及Akt mRNA表达均明显降低(P<0.05,P<0.01)。与针刺预处理组比较,除Akt mRNA外,针刺预处理+LY294002组上述指标均明显改善(P<0.01)。空白组与针刺预处理+空白组各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刺预处理可以抑制哮喘大鼠气道炎性反应,其中针刺预处理结合LY294002作用最佳,其机制可能是通过调控PI3K、Akt蛋白表达及炎性因子分泌而发挥对哮喘的预防作用。
关键词:针刺预处理;哮喘;磷脂酰肌醇激酶;蛋白激酶B;白细胞介素-12;白细胞介素-13;LY294002
29
|
293
|
2
<HTML>
<网络PDF>
<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649612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1
电针“天枢”对链脲佐菌素诱导的2型糖尿病大鼠不同肠段氮能神经元的调节效应
封面论文
封底论文
增强出版
AI导读
张双双, 徐天成, 余芝, 冒金锋, 徐斌
2022, 47(9): 785-792. DOI: 10.13702/j.1000-0607.20210628
摘要:目的:观察电针“天枢”对2型糖尿病大鼠空肠及远端结肠氮能神经元的影响,探讨电针对2型糖尿病大鼠不同肠段的局部调节机制。方法: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电针组,每组8只。采用高脂高糖饮食联合链脲佐菌素诱导2型糖尿病大鼠模型。电针组予“天枢”电针治疗,20 min/次,每日1次,每周6 d,共治疗4周。通过观察大鼠首粒红便排出时间、远端结肠排珠时间,评估肠运动情况;采用苏木精-伊红染色法观察大鼠空肠及远端结肠组织形态变化;免疫荧光法及Western blot法检测大鼠空肠及远端结肠中肠总神经元标志物蛋白基因产物(PGP)9.5、氮能神经元标志物神经型一氧化氮合酶(nNOS)的阳性表达及蛋白表达量。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随机血糖、空腹血糖水平明显升高(P<0.01),首粒红便排出时间、远端结肠排珠时间均缩短(P<0.01),空肠及远端结肠组织中PGP9.5、nNOS的表达水平均降低(P<0.01)。与模型组比较,电针组大鼠随机血糖、空腹血糖水平明显降低(P<0.01),首粒红便排出时间、远端结肠排珠时间均延长(P<0.01,P<0.05),空肠及远端结肠组织中PGP9.5、nNOS表达水平均升高(P<0.05,P<0.01)。光镜下正常组大鼠空肠组织肠黏膜结构完整,杯状细胞清晰可见,腺体排列整齐;模型组大鼠空肠及远端结肠肠黏膜结构紊乱,杯状细胞数量减少,腺体数量减少、排列杂乱;电针组空肠和远端结肠肠黏膜破坏程度减轻,杯状细胞数量增加,肠黏膜腺体排列较整齐、结构完整。结论:电针可通过调节肠神经系统中氮能神经元的数量,有效改善2型糖尿病大鼠肠道黏膜损伤,恢复肠运动功能。
关键词:2型糖尿病;电针;氮能神经元;神经元型一氧化氮合酶;肠运动障碍
23
|
346
|
1
<HTML>
<网络PDF>
<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648860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1
电针预处理通过沉默信息调节因子3/锰超氧化物歧化酶通路对2型糖尿病大鼠肾脏损伤及氧化应激的影响
封面论文
封底论文
增强出版
AI导读
王昆秀, 梁凤霞, 吴松, 陈松, 罗志辉, 韩永丽, 陈佳, 陈贝, 陈子琴, 张艳琳, 周婷, 顾骁磊
2022, 47(9): 793-800. DOI: 10.13702/j.1000-0607.20211138
摘要:目的:观察电针预处理对2型糖尿病大鼠肾脏的保护效应和对沉默信息调节因子3(Sirt3)、锰超氧化物歧化酶(MnSOD)表达的影响,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电针组、电针+抑制剂组、抑制剂组,每组10只。除对照组外,各组大鼠均予高糖高脂饮食联合链脲佐菌素复制2型糖尿病模型。造模前,电针组、电针+抑制剂组给予电针“足三里”“关元”“丰隆”“中脘”,15 min/次,隔日1次,共8周;电针+抑制剂组、抑制剂组给予腹腔注射Sirt3抑制剂3-TYP(50 mg/kg),隔日1次,共3次。测量大鼠双肾质量及体质量,计算肾脏指数;ELISA法检测尿微量白蛋白(ALB)、24 h尿液中8-羟基脱氧鸟苷(8-OHdG)和肾脏组织活性氧(ROS)、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性;紫外分光光度法检测肾脏组织线粒体呼吸链酶复合物(RCCⅠ—RCCⅣ)活性;HE染色法、Masson染色法和透射电镜观察肾脏病理变化;Western blot法和荧光定量PCR法检测肾脏Sirt3、MnSOD蛋白和mRNA表达水平。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尿ALB含量及肾脏指数、肾脏组织ROS活性、24 h尿液中8-OHdG含量和肾脏胶原容积分数(CVF)升高(P<0.01),肾脏组织SOD、CAT、GSH-Px活性和RCCⅠ—RCCⅣ活性、Sirt3和MnSOD蛋白和mRNA表达水平降低(P<0.01)。与模型组比较,电针组尿ALB含量及肾脏指数、肾脏组织ROS活性、24 h尿8-OHdG含量和肾脏CVF降低(P<0.01,P<0.05),肾脏组织SOD、CAT、GSH-Px活性和RCCⅠ—RCCⅣ活性、Sirt3和MnSOD蛋白和mRNA表达水平升高(P<0.01,P<0.05);电针+抑制剂组RCCⅡ活性、肾脏组织MnSOD mRNA表达水平均升高(P<0.05);抑制剂组尿ALB、24 h尿液中8-OHdG含量及CVF升高(P<0.05),肾脏组织SOD活性、Sirt3和MnSOD蛋白及mRNA表达水平降低(P<0.05)。与电针组比较,电针+抑制剂组和抑制剂组尿ALB、肾脏指数、肾脏组织ROS、24 h尿液中8-OHdG及CVF升高(P<0.05,P<0.01),肾脏组织SOD、CAT、GSH-Px活性和RCCⅠ、RCCⅡ活性及Sirt3、MnSOD蛋白和mRNA表达水平降低(P<0.05,P<0.01),抑制剂组RCCⅢ、RCCⅣ活性降低(P<0.05)。与电针+抑制剂组比较,抑制剂组尿ALB、24 h尿液中8-OHdG含量及肾脏CVF升高(P<0.01),肾脏组织SOD活性、RCCⅡ活性和Sirt3、MnSOD蛋白及mRNA表达水平降低(P<0.01,P<0.05)。模型组和抑制剂组肾小球肥大,肾脏纤维化严重,足突大量消失,电针组和电针+抑制剂组肾脏损伤不同程度减轻。结论:电针预处理能减轻糖尿病所导致的肾脏损伤,其机制可能与促进Sirt3、MnSOD的表达,改善肾脏氧化应激有关。
关键词:2型糖尿病;肾脏损伤;电针预处理;氧化应激;沉默信息调节因子3
50
|
430
|
3
<HTML>
<网络PDF>
<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648751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1
电针联合壮医药线点灸对糖尿病胃轻瘫大鼠胃窦组织凋亡相关蛋白表达的影响
封面论文
封底论文
增强出版
AI导读
麦威, 范郁山, 苗芙蕊
2022, 47(9): 801-808. DOI: 10.13702/j.1000-0607.20220268
摘要:目的:观察电针联合壮医药线点灸对糖尿病胃轻瘫(DGP)大鼠胃窦组织凋亡相关蛋白及基因表达的影响,探讨电针联合壮医药线点灸治疗DGP的作用机制。方法: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西药组、电针组、点灸组、联合组,每组12只。采用链脲佐菌素腹腔注射法制备DGP大鼠模型。西药组予0.15 mg/mL枸橼酸莫沙必利混悬液灌胃给药;选取“中脘”“内关”“三阴交”穴,电针组电针20 min(10 Hz/50 Hz, 2 mA),点灸组每穴点灸3壮,联合组为电针联合点灸治疗。均每日1次,连续3周。检测各组大鼠随机血糖、胃排空率及小肠推进率;TUNEL法检测胃窦组织细胞凋亡指数;Western blot、荧光定量PCR法检测胃窦组织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3(Caspase-3)、B细胞淋巴瘤/白血病-2(Bcl-2)、Bcl-2相关X蛋白(Bax)蛋白及mRNA表达。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随机血糖升高(P<0.01),胃排空率、小肠推进率降低(P<0.01),胃窦组织可见大量凋亡细胞,细胞凋亡指数明显升高(P<0.01),Caspase-3、Bax蛋白及mRNA表达升高(P<0.01),Bcl-2蛋白及mRNA表达降低(P<0.01)。与模型组比较,电针组、点灸组、联合组随机血糖降低(P<0.01);4个治疗组胃排空率、小肠推进率均升高(P<0.01),胃窦组织细胞凋亡指数均降低(P<0.01);西药组、联合组Caspase-3、Bax蛋白及mRNA表达降低(P<0.01),Bcl-2蛋白及mRNA表达升高(P<0.01);点灸组Caspase-3蛋白及mRNA、Bax mRNA表达降低(P<0.01,P<0.05),Bcl-2 mRNA表达升高(P<0.01);电针组Caspase-3蛋白、Bax蛋白及mRNA表达降低(P<0.05,P<0.01),Bcl-2 mRNA表达升高(P<0.01)。与联合组比较,电针组随机血糖升高(P<0.01),胃排空率、小肠推进率降低(P<0.05,P<0.01),Caspase-3蛋白、Bax mRNA表达升高(P<0.01),Bcl-2蛋白及mRNA表达降低(P<0.05,P<0.01);点灸组随机血糖升高(P<0.05),胃排空率、小肠推进率降低(P<0.01),细胞凋亡指数升高(P<0.01),Caspase-3蛋白、Bax蛋白及mRNA表达升高(P<0.01,P<0.05),Bcl-2蛋白表达降低(P<0.05);西药组随机血糖升高(P<0.01),胃排空率、小肠推进率均降低(P<0.01)。电针组胃排空率、小肠推进率较西药组升高(P<0.05,P<0.01)。点灸组Bcl-2 mRNA表达较电针组升高(P<0.01)。结论:电针联合壮医药线点灸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DGP大鼠的血糖,提高胃肠动力,其作用机制可能与调节胃窦组织Caspase-3、Bax、Bcl-2蛋白及mRNA的表达,减少细胞凋亡有关。
关键词:电针;壮医药线点灸;糖尿病胃轻瘫;细胞凋亡;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3;B细胞淋巴瘤/白血病-2;Bcl-2相关X蛋白
32
|
394
|
1
<HTML>
<网络PDF>
<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648683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1
临床研究
雷火灸对骨质疏松症伴骨骼肌质量减少患者运动功能的影响:随机对照试验
封面论文
封底论文
增强出版
AI导读
刘静, 王彤, 徐道明, 刘兰英, 季发权, 许华宁, 陈铭, 曹雅娜, 黄驰欢
2022, 47(9): 809-813. DOI: 10.13702/j.1000-0607.20210812
摘要:目的:观察雷火灸对骨质疏松症伴骨骼肌质量减少患者疼痛视觉模拟量尺(VAS)评分、多裂肌杨氏模量值和6 m步行速度的影响。方法:将60例女性骨质疏松症伴骨骼肌质量减少患者随机分为药物组30例和药物+雷火灸组30例。药物组给予钙尔奇D(600 mg/片)口服,2片/d,连续4周;药物+雷火灸组在口服钙尔奇D的基础上给予雷火灸治疗,先灸命门、腰阳关及双侧肝俞,再灸双侧肾俞、大肠俞,每组腧穴灸30 min,隔日1次,每周3次,连续4周。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VAS评分、第4腰椎多裂肌杨氏模量值和6 m步行速度。结果:与本组治疗前比较,治疗后两组患者VAS评分均明显降低(P<0.05,P<0.01),6 m步行速度均明显提高(P<0.05,P<0.01)。治疗后与药物组比较,药物+雷火灸组VAS评分明显降低(P<0.05),6 m步行速度明显提高(P<0.01)。与治疗前本组同侧比较,治疗后药物+雷火灸组两侧多裂肌的杨氏模量值明显降低(P<0.01);与治疗后药物组同侧比较,药物+雷火灸组两侧多裂肌的杨氏模量值明显降低(P<0.01)。结论:雷火灸可以缓解骨质疏松症伴骨骼肌质量减少患者疼痛强度,降低多裂肌的紧张度,提高步行速度。
关键词:骨质疏松症;骨骼肌质量减少;杨氏模量;筋骨并重
29
|
455
|
5
<HTML>
<网络PDF>
<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649211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1
基于Th1/Th2失衡和血清P物质探讨刺络拔罐联合中药湿敷治疗带状疱疹的作用机制
封面论文
封底论文
增强出版
AI导读
王丽, 方玉甫, 徐俊涛, 王刚, 耿庆娜, 李庆娟, 王莹
2022, 47(9): 814-820. DOI: 10.13702/j.1000-0607.20210893
摘要:目的:观察刺络拔罐联合中药湿敷对带状疱疹急性期患者Th1/Th2平衡和血清P物质(SP)含量的影响,探讨刺络拔罐联合中药湿敷治疗带状疱疹急性期的临床疗效机制。方法:将240例带状疱疹急性期患者随机均分为治疗组(脱落2例)、对照组1(脱落3例)、对照组2(脱落2例)和对照组3(脱落1例)。治疗组予刺络拔罐+中药湿敷+基础治疗;对照组1予刺络拔罐+基础治疗;对照组2予中药湿敷+基础治疗;对照组3仅给予基础治疗。均治疗9 d。观察各组疼痛程度评分、主观睡眠质量评分、疼痛和疱疹康复情况;ELISA法检测血清白细胞介素4(IL-4)、γ干扰素(IFN-γ)及SP含量;评价临床疗效并观察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4组疼痛程度评分、血清IL-4和SP含量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主观睡眠质量评分、血清IFN-γ含量和IFN-γ/IL-4均较治疗前升高(P<0.05);治疗组、对照组1和对照组2疼痛程度评分、血清IL-4和SP含量低于对照组3(P<0.05),主观睡眠质量评分、血清IFN-γ含量和IFN-γ/IL-4高于对照组3(P<0.05),且治疗组较对照组1和对照组2对血液各指标改善更显著(P<0.05)。治疗后,治疗组、对照组1和对照组2疼痛缓解和消失时间以及止疱、结痂和脱痂时间均低于对照组3(P<0.05),且治疗组较对照组1和对照组2各指标降低更显著(P<0.05)。治疗组(96.55%,56/58)、对照组1(92.98%,53/57)和对照组2(91.38%,53/58)总有效率均高于对照组3(74.58%,44/59,P<0.05)。4组均无不良反应发生。结论:刺络拔罐联合中药湿敷治疗带状疱疹急性期可有效促进Th1/Th2平衡恢复并降低血清SP含量,从而促进患者康复,提升治疗效果,且有利于降低后遗神经痛发生风险。
关键词:带状疱疹;刺络疗法;拔罐;中药湿敷;白细胞介素4;γ干扰素;P物质
83
|
680
|
2
<HTML>
<网络PDF>
<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648121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1
文献研究
针灸治疗肠易激综合征焦虑抑郁状态的Meta分析
封面论文
封底论文
增强出版
AI导读
李怀玉, 陈云, 胡子毅, 陈微, 唐海怡, 余芷莹, 叶菁
2022, 47(9): 821-829. DOI: 10.13702/j.1000-0607.20210808
摘要:目的:采用Meta分析评估针灸治疗肠易激综合征(IBS)焦虑抑郁状态的有效性。方法: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维普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PubMed、Embase和Cochrane图书馆7个数据库,查找从建库到2021年6月30日发表的与针灸治疗IBS焦虑抑郁状态相关的随机对照试验文献。运用RevMan5.3及Stata16.0软件对相关结局指标进行Meta分析。结果:本研究共纳入11项随机对照试验,包括774名IBS患者(试验组431例,对照组343例)。其中8项随机对照试验采用手针干预,另外3项采用电针干预。Meta分析结果表明,与西药相比,手针能改善IBS患者SAS评分(MD=5.24,95%CI=[3.49, 7.00],P<0.000 01)、SDS评分(MD=8.50,95%CI=[4.68,12.32],P<0.000 1),而在改善HAMA评分(MD=1.10,95%CI=[-0.36, 2.56],P=0.14)、 HAMD评分(MD=0.53,95%CI=[-0.89,1.94],P=0.47)方面手针和电针与西药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总有效率(RR=1.21,95%CI=[1.12,1.31],P<0.000 01)、IBS-SSS评分(MD=42.16,95%CI=[27.40, 56.91],P<0.000 01)的Meta分析显示针灸对IBS胃肠道症状的改善比西药更为有效。结论:手针和电针对IBS患者焦虑抑郁状态均具有改善作用,其他针灸方式对IBS焦虑抑郁状态的影响研究需更多的随机对照试验不断补充与完善。
关键词:针灸;肠易激综合征;焦虑;抑郁;Meta分析
51
|
2494
|
1
<HTML>
<网络PDF>
<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648002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1
近10年穴位埋线关键要素特征的临床文献计量研究
封面论文
封底论文
增强出版
AI导读
程玲, 梁欣, 侯珣瑞, 聂红昉, 李丽红, 卢雨微, 樊同涛, 张倩, 王钰嘉
2022, 47(9): 830-836. DOI: 10.13702/j.1000-0607.20210892
摘要:目的:梳理近10年国内外穴位埋线临床研究中埋线方法、埋线工具、线体、埋线间隔周期等特征,了解该领域的研究现状和发展水平,并总结规律,为穴位埋线相关研究提供技术参考。方法: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万方、维普、PubMed数据库中2010年至2020年穴位埋线临床研究文献。根据纳入、排除标准筛选文献,建立数据库,对纳入的各项要素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共纳入1 196篇文献,其中英文文献15篇、中文文献1 181篇,近10年国内外穴位埋线临床发文量呈波动上升趋势。埋线方法以一次性埋线针埋线法(399次,38.89%)和一次性注射针头埋线法(347次,33.82%)多用。埋线工具使用最多的是一次性埋线针(463次,43.03%)和一次性注射针头(406次,37.73%),且自2017年起一次性埋线针年度占比增加明显;主要埋线工具型号以7号(283次,39.86%)、9号(196次,27.61%)、8号(109次,15.35%)多见。线体仍以普通羊肠线为主要选择(671次,58.15%),自2018年起线体种类逐渐丰富,普通羊肠线年度占比呈逐年下降趋势;常用线体型号依次为3-0(227次,30.15%)、2-0(176次,23.37%)、4-0(131次,17.40%)、0号(103次,13.68%);常用线体长度依次为1 cm(332次,35.55%)、1.5 cm(103次,11.03%)、1~2 cm(92次,9.85%)、2 cm(92次,9.85%)。埋线间隔周期以7 d(313次,28.95%)、14 d(262次,24.24%)、10 d(174次,16.10%)、15 d(162次,14.99%)多见。结论:近10年穴位埋线临床研究文献量增长较快,但埋线方法、埋线工具、线体、埋线间隔周期各研究间并不一致,相对规范和统一的标准亟待制定。
关键词:穴位埋线;文献计量;埋线方法;埋线工具;线体
39
|
815
|
3
<HTML>
<网络PDF>
<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648307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1
综述
针灸对骨关节炎软骨损伤的作用及机制研究进展
封面论文
封底论文
增强出版
AI导读
李媛, 徐媛, 陈波, 徐枝芳, 王慎军, 房钰鑫, 刘阳阳, 陈泽林, 郭永明, 郭义
2022, 47(9): 837-842. DOI: 10.13702/j.1000-0607.20210750
摘要:软骨损伤是骨关节炎(OA)进行性发展的关键病理机制。减缓软骨损伤,加速软骨修复是治疗OA的有效策略。针灸广泛用于OA的治疗,具有软骨保护作用。本文从软骨细胞稳态、细胞外基质代谢以及OA微环境3个方面,就针灸抑制软骨损伤的机制进行综述,并提出线粒体内源性途径及外泌体工程作为针灸治疗OA的研究方向,可为后续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骨关节炎;针灸;软骨损伤;线粒体功能障碍;骨关节炎微环境
44
|
983
|
5
<HTML>
<网络PDF>
<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648212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1
针刺通过修复皮质脊髓束改善脑卒中后运动功能障碍的研究进展
封面论文
封底论文
增强出版
AI导读
朱子龙, 沈天益, 李星星, 冒金锋, 谢韬, 张建斌
2022, 47(9): 843-846. DOI: 10.13702/j.1000-0607.20210670
摘要:脑卒中后引发神经功能缺损,遗留运动功能障碍,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针刺治疗脑卒中尤其在改善患者运动功能障碍中疗效显著。脑卒中后皮质脊髓束的损伤及修复情况与患者运动功能密切相关。针刺可以延缓皮质脊髓束的继发性损伤,也可以促进患侧皮质脊髓束的修复,加强健侧皮质脊髓束芽生再次跨越中线支配患侧,重构传导通路加强双侧大脑的联系。针刺促进皮质脊髓束修复的潜在机制与改善神经纤维束周围的神经营养因子,干预神经修复的抑制因子,以及调控RhoA、Notch信号通路等方面密切相关。
关键词:针刺;脑卒中;皮质脊髓束;卒中后运动功能障碍
37
|
736
|
1
<HTML>
<网络PDF>
<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647718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1
器具研制
一种新型长蛇灸灸盒的设计与应用
封面论文
封底论文
增强出版
AI导读
邓陈英, 胡秀武, 唐丽梅, 黄辉, 黄平, 刘航
2022, 47(9): 847-850. DOI: 10.13702/j.1000-0607.20210907
摘要:设计一种操作安全、治疗过程中可随时移动并使长蛇灸紧贴施灸部位的新型长蛇灸灸盒。此灸盒的若干个连接板片首尾依次铰接,构成两个平行间隔设置的柔性侧连板。采用铰链式设计,使长蛇灸灸盒符合人体生理曲度,可根据患者身高调节其长度。本长蛇灸灸盒结构新颖独特、简单合理、操作方便,可以明显提高长蛇灸操作的安全性,并减轻长蛇灸操作过程中医护人员的工作强度,将为长蛇灸的普及和发展增加新的活力。
关键词:长蛇灸;针灸器械;器具研制;专利
21
|
237
|
0
<HTML>
<网络PDF>
<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647038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1
共 0 条
1
前往:
页
跳转
上一期
下一期
0
批量引用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