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学术文献
当期目录
过刊浏览
优先出版
虚拟专辑
杂志介绍
杂志简介
引证指标变化
编委会
现任编委会
历任编委会
青年编委会
征稿投稿
稿约
投稿指南
稿件审理程序
同行评审政策
稿件发表程序
版权与存档
参考文献格式
学术不端检测声明
伦理规范
作者中心
下载中心
问题咨询
政策法规
《针刺研究》做图规范
防诈骗声明
联系我们
期刊订阅
联系我们
English Version
个人中心
退出登录
浏览全部资源
扫码关注微信
首页
学术文献
当期目录
过刊浏览
优先出版
虚拟专辑
杂志介绍
杂志简介
引证指标变化
编委会
现任编委会
历任编委会
青年编委会
征稿投稿
稿约
投稿指南
稿件审理程序
同行评审政策
稿件发表程序
版权与存档
参考文献格式
学术不端检测声明
伦理规范
作者中心
下载中心
问题咨询
政策法规
《针刺研究》做图规范
防诈骗声明
联系我们
期刊订阅
联系我们
English Version
最新刊期
2023年第48卷第11期
本期电子书
封面故事
上一期
下一期
机制探讨
电针通过调控小胶质细胞改善阿尔茨海默病大鼠认知功能障碍的机制研究
封面论文
封底论文
增强出版
AI导读
“
针对阿尔茨海默病(AD)的治疗机制,研究团队进行了深入的探讨。通过构建AD大鼠模型并观察电针对其海马CA1区小胶质细胞(MG)及Janus激酶-2(JAK2)、信号转导和转录激活因子-3(STAT3)的影响,他们发现电针能显著改善AD大鼠的学习记忆能力。实验中,研究团队发现模型组大鼠存在学习记忆障碍,海马神经元受损,MG被激活,以及JAK2/STAT3信号通路异常激活等现象。而经过电针治疗后,大鼠的学习记忆能力得到明显改善,海马神经元损伤减轻,MG的激活受到抑制,同时JAK2/STAT3信号通路的异常激活也得到了有效调控。这一研究不仅为AD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也为进一步探索电针治疗AD的机制奠定了基础。未来,研究团队将继续深入研究电针治疗AD的具体机制,以期为患者带来更有效的治疗方法。
”
李真, 李梦醒, 覃云鹏, 唐巍
2023, 48(11): 1069-1078. DOI: 10.13702/j.1000-0607.20230333
摘要:目的观察电针对阿尔茨海默病(AD)大鼠海马CA1区小胶质细胞(MG)及Janus激酶-2(JAK2)、信号转导和转录激活因子-3(STAT3)的影响,探讨电针治疗AD的可能作用机制。方法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和电针组,每组12只。腹腔注射D-半乳糖联合双侧海马内注射聚集态β淀粉样蛋白(Aβ)
25-35
制备AD大鼠模型。电针组电针“百会”“神庭”,30 min/次,1次/d,治疗6 d,休息1 d,7 d为1个疗程,共治疗4个疗程。Morris水迷宫实验检测大鼠学习记忆和空间探索能力,HE染色法观察海马CA1区组织病理形态变化,透射电镜观察大鼠海马CA1区神经元超微结构,免疫荧光染色观察大鼠海马MG标记物离子钙接头蛋白1(Iba-1)阳性表达,ELISA法检测大鼠血清γ-干扰素(IFN-γ)、生长转化因子-β1(TGF-β1)含量,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大鼠海马CA1区JAK2、STAT3、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精氨酸酶-1(Arg-1)mRNA表达水平,Western blot法检测大鼠海马CA1区JAK2、STAT3及其磷酸化蛋白水平。结果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大鼠逃避潜伏期延长(P<0.01),穿越原平台次数减少(P<0.01);海马神经元数量减少,细胞核形态改变,核膜界限模糊,细胞间隙增大,海马周围神经元出现坏死、空泡变性,细胞核固缩,线粒体数量减少,染色质边集;海马CA1区Iba-1阳性表达升高(P<0.01),血清IFN-γ含量升高(P<0.01)、TGF-β1含量降低(P<0.01),海马CA1区JAK2、STAT3、iNOS mRNA表达升高(P<0.01),Arg-1 mRNA表达降低(P<0.01),JAK2、STAT3及其磷酸化蛋白表达水平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电针组大鼠逃避潜伏期缩短(P<0.01),穿越原平台次数增加(P<0.01);海马神经元数量明显增多,结构基本完整,少许细胞核轻度不规则,线粒体少量空泡变形,染色质部分边集;海马CA1区Iba-1阳性表达降低(P<0.05),血清IFN-γ含量降低(P<0.01)、TGF-β1含量升高(P<0.01),海马CA1区JAK2、STAT3、iNOS mRNA表达降低(P<0.01),Arg-1 mRNA表达升高(P<0.01),JAK2、STAT3及其磷酸化蛋白表达水平降低(P<0.01)。结论电针“百会”“神庭”能改善AD大鼠学习记忆能力,抑制MG的激活,减少神经炎性因子的释放,延缓神经炎性反应的发生发展,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抑制脑内JAK2/STAT3信号通路有关。
关键词:阿尔茨海默病;电针;学习记忆能力;小胶质细胞;Janus激酶-2;信号转导和转录激活因子-3;炎性反应
145
|
13
|
0
<HTML>
<网络PDF>
<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2057884 false
更新时间:2024-05-08
电针对血管性痴呆大鼠海马微血管结构和相关蛋白表达的影响
封面论文
封底论文
增强出版
AI导读
“
一项关于电针治疗血管性痴呆作用机制的研究取得了新进展。研究团队通过对比假手术组、模型组、电针组和奥拉西坦组大鼠的学习记忆功能、脑血流变化、海马CA1区微血管结构及相关蛋白表达等指标,发现电针“百会”“神庭”能够显著改善VD大鼠的学习记忆功能,并推测其机制可能与修复微血管结构、改善脑血流相关。这一研究成果为电针治疗血管性痴呆提供了新的理论支撑,也为未来探索更多有效的治疗方法开辟了新的方向。
”
杜坤锐, 刘畅, 陈潇煜, 朱国旗, 王训翠, 储浩然, 王婧吉
2023, 48(11): 1079-1087. DOI: 10.13702/j.1000-0607.20230385
摘要:目的观察电针“百会”“神庭”对血管性痴呆(VD)大鼠海马微血管结构及相关蛋白表达的影响,探讨电针治疗血管性痴呆的作用机制。方法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电针组、奥拉西坦组,每组6只。采用多发性脑梗死法复制VD模型。电针组电针“百会”“神庭”,每次30 min;奥拉西坦组予以奥拉西坦(50 mg/kg)腹腔注射,两组均1次/d,持续14 d。采用Morris水迷宫实验、新物体识别实验评价各组大鼠学习和记忆功能;电子天平测量大脑质量;激光多普勒血流监测仪检测各组大鼠脑血流变化;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各组大鼠海马CA1区微血管结构;Western blot法检测各组大鼠海马微血管结构相关蛋白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受体β(PDGFR-β)、血小板内皮细胞黏附分子-1(CD31)、神经钙黏附蛋白(N-Cadherin)、闭锁小带蛋白-1(ZO-1)蛋白表达情况。结果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大鼠第1次穿越平台时间延长(P<0.05),跨越平台次数减少(P<0.05),新物体认知指数(RI)降低(P<0.05),脑血流量降低(P<0.05),大脑质量增加(P<0.05),海马CA1区微血管周细胞、内皮细胞结构边界模糊,血管周围有明显水肿,紧密连接明显减少,海马组织PDGFR-β、CD31、N-Cadherin、ZO-1蛋白表达水平显著降低(P<0.05)。与模型组比较,电针组和奥拉西坦组大鼠第1次穿越平台时间缩短(P<0.05),跨越平台次数增加(P<0.05),脑血流量显著增加(P<0.05),大脑质量减少(P<0.05),海马CA1区微血管中周细胞、内皮细胞形态结构完整,紧密连接明显增多,海马组织PDGFR-β、ZO-1蛋白表达水平上调(P<0.05);电针组RI升高(P<0.05),海马组织CD31蛋白表达水平上调(P<0.05);奥拉西坦组海马组织N-Cadherin蛋白表达水平上调(P<0.05)。结论电针“百会”“神庭”能改善VD大鼠学习记忆功能,其机制可能与修复微血管结构、改善脑血流相关。
关键词:血管性痴呆;电针;微血管结构;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受体β;血小板内皮细胞黏附分子;神经钙黏附蛋白;闭锁小带蛋白-1
88
|
5
|
4
<HTML>
<网络PDF>
<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4025424 false
更新时间:2024-05-08
电针通过Yes相关蛋白-视神经萎缩蛋白1信号轴激活线粒体融合功能减轻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机制研究
封面论文
封底论文
增强出版
AI导读
“
最新研究揭示了电针在减轻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CIRI)中的机制。研究人员通过电针刺激“百会”和“神庭”穴位,发现这一方法能够激活Yes相关蛋白(Yap)-视神经萎缩蛋白1(OPA1)信号轴,进而促进线粒体融合功能。这一发现不仅为电针在神经保护领域的应用提供了科学依据,也为治疗CIRI等神经系统疾病提供了新的思路。实验中,研究人员通过大脑中动脉闭塞法制备了局灶性CIRI模型,并运用多种技术手段评估了神经功能缺损情况和脑梗死体积百分比。结果表明,电针组大鼠的脑梗死体积百分比和神经功能评分均显著降低,同时梗死侧大脑皮层的Yap、OPA1等关键蛋白和mRNA表达水平也得到了显著提升。这些发现进一步证实了电针通过激活Yap-OPA1信号轴来减轻CIRI损伤的有效性。此项研究不仅为我们深入理解电针的神经保护作用提供了有力支持,也为开发新的神经系统疾病治疗方法提供了重要启示。未来,我们有望看到更多基于电针治疗技术的创新应用在神经系统疾病领域取得突破。
”
梁晖, 阮甦, 王芳, 严年文, 王艳旭, 陈斌, 罗京, 刘佳静, 钟晓勇
2023, 48(11): 1088-1094. DOI: 10.13702/j.1000-0607.20230345
摘要:目的探讨电针通过Yes相关蛋白(Yap)-视神经萎缩蛋白1(OPA1)信号轴激活线粒体融合功能减轻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CIRI)的机制。方法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电针组和电针+Ver组,每组12只。采用大脑中动脉闭塞法制备局灶性CIRI模型。电针组和电针+Ver组电针“百会”“神庭”,每次20 min,1次/d,干预7 d;电针+Ver组造模成功后1 h腹腔注射1次Verteporfin (10 mg/kg)。采用Zea Longa法评估神经功能缺损情况,TTC染色法评估各组大鼠脑梗死体积百分比;Western blot法及荧光定量PCR法检测梗死侧大脑皮层Yap、OPA1、线粒体融合素(Mfn)1、Mfn2蛋白和mRNA表达水平;Western blot法检测梗死侧大脑皮层凋亡蛋白(Bax)、B淋巴细胞瘤-2(Bcl-2)蛋白表达水平;免疫荧光染色检测梗死侧大脑皮层Yap、OPA1蛋白荧光表达水平。结果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脑梗死体积百分比及神经功能评分升高(P<0.01),梗死侧大脑皮层Yap、OPA1、Mfn2、Mfn1 mRNA及蛋白表达显著降低(P<0.01,P<0.05);Bax蛋白表达升高(P<0.01),Bcl-2蛋白表达降低(P<0.01),Yap、OPA1荧光表达水平下调(P<0.05)。与模型组和电针+Ver组比较,电针组脑梗死体积百分比及神经功能评分降低(P<0.01,P<0.05),梗死侧大脑皮层Yap、OPA1、Mfn2、Mfn1 mRNA及蛋白表达升高(P<0.01,P<0.05),Bax表达降低(P<0.01),Bcl-2蛋白表达升高(P<0.01),Yap及OPA1荧光表达水平上调(P<0.05)。结论电针“百会”“神庭”可能通过Yap-OPA1信号轴激活线粒体融合功能并减轻CIRI大鼠神经功能损伤。
关键词: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电针;Yes相关蛋白;视神经萎缩蛋白1;线粒体融合
76
|
4
|
0
<HTML>
<网络PDF>
<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2069496 false
更新时间:2024-05-08
火针对化疗所致神经病理性疼痛大鼠外周敏化的镇痛作用机制
封面论文
封底论文
增强出版
AI导读
“
火针治疗奥沙利铂诱导的神经病理性疼痛大鼠的机制研究取得新进展。研究通过构建NP大鼠模型,发现火针治疗能显著提高大鼠的机械痛阈,降低血清炎性因子水平,减轻组织病理损伤。这一作用可能与抑制肥大细胞活化,下调穴区局部TPS、TRPV1和PAR2蛋白的表达有关。该研究不仅为火针治疗神经病理性疼痛提供了实验依据,也为进一步探讨火针镇痛机制奠定了基础。
”
曾婧纯, 陈悦轩, 李晶晶, 王鑫栋, 肖茜, 张瑞琳, 纪铠松, 陆丽明
2023, 48(11): 1095-1102. DOI: 10.13702/j.1000-0607.20221165
摘要:目的从外周敏化角度探讨火针治疗奥沙利铂诱导的神经病理性疼痛(NP)大鼠外周敏化的镇痛机制。方法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n=6)、模型组(n=6)、火针组(n=6)和药物组(n=6)。采用腹腔注射奥沙利铂(4 mg/kg)建立NP大鼠模型。造模后的第1、3、5天(即实验的第24、26、28天),火针组行火针L4—L6“夹脊”治疗,药物组行普瑞巴林(100 mg/kg)腹腔注射治疗。Von Frey丝检测大鼠缩足阈值(PWT)代表机械痛阈值,ELISA法检测大鼠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趋化因子12(CXCL12)含量,HE染色法观察大鼠穴区皮肤病理形态,甲苯胺蓝染色法观察各组大鼠穴区皮肤肥大细胞数量,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大鼠穴区皮肤类胰蛋白酶(TPS)、瞬时受体电位香草酸通道1(TRPV1)、蛋白酶活化受体2(PAR2)阳性表达,Western blot法检测大鼠背根神经节(DRG)中TRPV1和PAR2蛋白的表达。结果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大鼠造模后的PWT降低(P<0.05),血清IL-6、TNF-α、CXCL12含量升高(P<0.05),穴区皮肤肥大细胞数量增加(P<0.05),穴区皮肤TPS、TRPV1和PAR2蛋白阳性表达升高(P<0.05)。与模型组相比,火针组和药物组大鼠干预后的PWT升高(P<0.05),血清IL-6、TNF-α、CXCL12含量,穴区皮肤TPS、TRPV1、PAR2蛋白阳性表达降低(P<0.05);药物组DRG中TRPV1和PAR2蛋白表达量降低(P<0.05)。HE染色结果显示,模型组大鼠穴区表皮层增厚,细胞排列层次紊乱,细胞间水肿明显,真皮层内可见大量炎性细胞浸润;药物组、火针组穴区表皮层较薄,细胞排列层次较清晰,组织水肿和炎性细胞浸润情况均较模型组减轻。结论火针可以改善奥沙利铂诱导的NP大鼠的机械痛阈、降低外周炎性因子的水平,该作用可能与抑制肥大细胞活化,抑制穴区局部TPS、TRPV1和PAR2蛋白的表达有关。
关键词:神经病理性疼痛;火针;瞬时受体电位香草酸通道1/蛋白酶活化受体2;奥沙利铂;肥大细胞;神经炎性反应
88
|
6
|
1
<HTML>
<网络PDF>
<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2069583 false
更新时间:2024-05-08
针刺改善Ⅱ型胶原蛋白诱导性关节炎大鼠炎性反应的机制研究
封面论文
封底论文
增强出版
AI导读
“
针对类风湿性关节炎(RA)的治疗机制,研究人员通过针刺“阳陵泉”“足三里”“悬钟”的方法,对CIA大鼠进行了深入的探索。该研究旨在观察针刺对这些大鼠关节炎指数、关节滑膜病理形态、血清免疫炎性因子以及相关蛋白表达的影响。实验结果显示,针刺治疗能有效降低CIA大鼠的关节炎指数,减轻关节肿胀程度,并调节血清中TNF-α、IL-6及IL-17等炎性因子的表达。进一步的研究还发现,针刺能影响关节滑膜组织中mt-p53、NF-κB p65、PPARγ等蛋白及mRNA的表达水平,为理解针刺治疗RA的机制提供了新的视角。该研究成果为类风湿性关节炎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也为针灸治疗在现代医学中的应用提供了有力支持。这一发现不仅有助于深化我们对针灸作用机制的理解,也为针灸在RA治疗中的临床应用提供了科学依据。
”
李秀芳, 马学红, 周蓉, 刘晨, 刘淑清
2023, 48(11): 1103-1110. DOI: 10.13702/j.1000-0607.20221180
摘要:目的观察针刺“阳陵泉”“足三里”“悬钟”对Ⅱ型胶原蛋白诱导性关节炎(CIA)大鼠关节炎指数(AI)、关节滑膜病理形态、血清相关免疫炎性因子及关节滑膜组织突变型p53(mt-p53)、核转录因子-κB(NF-κB)p65、滑膜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PPARγ)蛋白表达的影响,探讨针刺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RA)的可能机制。方法随机选取6只雄性SD大鼠作为正常组,其余大鼠采用牛源性Ⅱ型胶原蛋白和完全弗氏佐剂建立CIA模型。将造模成功的18只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来氟米特组、针刺组,每组6只。来氟米特组予来氟米特1.9 mg/kg灌胃,每日1次;针刺组针刺“阳陵泉”“足三里”“悬钟”,留针30 min,每日1次。以上均干预12周。每周进行关节炎指数(AI)评分;ELISA法检测血清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IL)-6、IL-17含量;HE染色法观察大鼠踝关节的病理学变化;Western blot法检测膝关节滑膜组织中mt-p53、NF-κB p65、PPARγ蛋白表达水平;荧光定量PCR法检测膝关节滑膜组织中mt-p53、NF-κB p65、PPARγ mRNA表达水平。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AI评分升高(P<0.01,P<0.05),血清中TNF-α、IL-6、IL-17含量升高(P<0.01),膝关节滑膜组织中mt-p53、NF-κB p65、PPARγ蛋白及mRNA表达水平均升高(P<0.01,P<0.05)。与模型组比较,针刺组和来氟米特组大鼠AI评分降低(P<0.01,P<0.05),血清TNF-α、IL-6及IL-17含量降低(P<0.01),关节滑膜组织中NF-κB p65蛋白及mRNA表达水平均降低(P<0.01),PPARγ蛋白表达水平升高(P<0.05);来氟米特组mt-p53蛋白和mRNA表达水平降低(P<0.01),PPARγ mRNA表达水平升高(P<0.01)。与来氟米特组比较,针刺组大鼠滑膜组织中mt-p53、NF-κB p65蛋白及mRNA表达水平升高(P<0.01),PPARγ mRNA表达水平下降(P<0.01)。HE染色结果显示,模型组大鼠踝关节软骨增生,关节腔缩小,周围软组织见轻度纤维增生和炎性细胞浸润;针刺组和来氟米特组大鼠踝关节增生和炎性细胞浸润状态明显改善。结论针刺“阳陵泉”“足三里”“悬钟”能够改善CIA大鼠关节炎性反应和肿胀程度,其机制可能与抑制大鼠血清中炎性因子的过度表达及调节滑膜组织中mt-p53、NF-κB p65、PPARγ mRNA转录水平和蛋白表达水平有关。
关键词:类风湿性关节炎;针刺;炎性因子;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核转录因子-κB;突变型P53
76
|
15
|
1
<HTML>
<网络PDF>
<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2069355 false
更新时间:2024-05-08
基于NLRP3/Caspase-1/IL-1β信号通路探讨艾灸改善佐剂性关节炎大鼠滑膜炎的机制
封面论文
封底论文
增强出版
AI导读
“
一项关于艾灸对佐剂性关节炎大鼠作用机制的研究取得了重要进展。研究团队通过构建AA大鼠模型,观察了艾灸对大鼠关节肿胀度、关节炎指数的影响,并深入探讨了艾灸对类风湿关节炎的作用机制。实验结果显示,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大鼠关节肿胀度和关节炎指数显著升高,滑膜组织中的NLRP3、ASC、Caspase-1、TNF-α和IL-1β等炎性蛋白表达水平也显著升高。而在艾灸治疗后,大鼠关节肿胀度和关节炎指数明显降低,滑膜组织中的炎性蛋白表达水平也相应下降。此外,艾灸组大鼠关节滑膜细胞的超微结构损伤程度也明显减轻。这一发现表明,艾灸能够明显改善AA大鼠的关节炎症反应,其机制可能与艾灸抑制NLRP3/Caspase-1/IL-1β炎性小体信号通路有关。这一研究成果为深入理解艾灸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作用机制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为针灸疗法的应用和发展提供了新的科学依据。
”
王淼, 朱艳, 赵会, 赵鸿芳
2023, 48(11): 1111-1116. DOI: 10.13702/j.1000-0607.20220801
摘要:目的观察艾灸对佐剂性关节炎(AA)大鼠NOD样受体家族蛋白3(NLRP3)/半胱氨酸蛋白酶-1(Caspase-1)/白细胞介素1β(IL-1β)信号通路的影响,探讨艾灸对类风湿关节炎的部分作用机制。方法Wistar雄性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和艾灸组,每组10只。采用风、寒、湿环境因素加注射弗氏完全佐剂复制AA大鼠模型。艾灸组艾灸双侧“肾俞”“足三里”,20 min/次,1次/d,连续治疗21 d。观察并比较各组大鼠关节肿胀度(JSD)、关节炎指数(AI);透射电镜观察各组大鼠膝关节滑膜细胞超微结构;Western blot法检测各组大鼠膝关节滑膜组织中NLRP3、凋亡相关斑点样蛋白(ASC)、Caspase-1、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IL-1β的蛋白表达水平。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JSD、AI升高(P<0.01),滑膜组织中NLRP3、ASC、Caspase-1、TNF-α和IL-1β的蛋白表达量均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艾灸组大鼠JSD、AI降低(P<0.01),滑膜组织中NLRP3、ASC、Caspase-1、TNF-α和IL-1β的蛋白表达量降低(P<0.01)。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关节滑膜细胞形态不规则,线粒体膜边界不清,明显肿胀,嵴稀疏;与模型组比较,艾灸组滑膜病理损伤程度减轻。结论艾灸能够明显改善AA大鼠滑膜炎性反应,其机制可能与艾灸抑制NLRP3/Caspase-1/IL-1β炎性小体信号通路有关。
关键词:佐剂性关节炎;艾灸;NOD样受体家族蛋白3/半胱氨酸蛋白酶-1/白细胞介素1β信号通路
51
|
4
|
2
<HTML>
<网络PDF>
<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975977 false
更新时间:2024-05-08
基于核磁共振T2 mapping定量评价温针灸对早期兔膝关节骨关节炎软骨损伤的修复作用
封面论文
封底论文
增强出版
AI导读
“
在膝关节骨关节炎(KOA)的早期治疗领域,研究团队利用核磁共振(MR)T2 mapping成像技术,深入探讨了温针灸对家兔软骨退变修复的作用。实验结果表明,温针灸能显著降低早期KOA兔关节软骨中的T2值,这与降低软骨细胞外基质中基质金属蛋白酶(MMP)-1、MMP-13蛋白表达水平密切相关。这一发现不仅证实了T2值在评估温针灸修复KOA兔早期软骨退变中的价值,也为该领域提供了新的研究方向和解决方案。这一研究不仅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理解KOA的发病机制,也为早期KOA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
王明磊, 李春, 刘君伟, 马晓秀, 张艳玲, 刘娣
2023, 48(11): 1117-1124. DOI: 10.13702/j.1000-0607.20221433
摘要:目的探讨核磁共振(MR) T2 mapping成像定量评价温针灸对早期膝关节骨关节炎(KOA)家兔软骨退变修复作用的应用价值及T2值与软骨细胞中基质金属蛋白酶(MMP)-1、MMP-13表达的相关性。方法新西兰家兔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温针灸组,每组10只。采用右后肢伸直位石膏管型固定法制备早期KOA模型。温针灸组选取右后肢“鹤顶”“内膝眼”“外膝眼”“足三里”给予温针灸治疗15 min,1次/d,连续治疗2周。干预结束后对各组家兔行膝关节MR T2 mapping成像;HE染色及Mankin评分评价各组家兔膝关节软骨病理形态学改变;TUNEL法观察各组家兔膝关节软骨细胞凋亡情况;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各组家兔膝关节软骨中MMP-1、MMP-13的表达;分析各组家兔膝关节软骨T2值与MMP-1、MMP-13表达的相关性。结果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软骨细胞排列紊乱,软骨层变薄,Mankin评分、软骨细胞凋亡指数、T2值及软骨组织中MMP-1、MMP-13蛋白表达均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温针灸组软骨细胞排列整齐,结构清晰,Mankin评分、软骨细胞凋亡指数、T2值及软骨组织中MMP-1、MMP-13蛋白表达均降低(P<0.01)。T2值与MMP-1、MMP-13的表达水平均呈正相关(P<0.01)。结论温针灸可降低早期KOA兔关节软骨中T2值,与降低软骨细胞外基质中MMP-1、MMP-13蛋白表达呈正相关,T2值对评估温针灸修复KOA兔早期软骨退变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关键词:膝关节骨关节炎;温针灸;软骨损伤;核磁共振 T2 mapping
55
|
9
|
1
<HTML>
<网络PDF>
<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4025575 false
更新时间:2024-05-08
电针调控小肠沉默信息调节因子1/Toll样受体4炎性通路改善肥胖大鼠胰岛素抵抗的机制研究
封面论文
封底论文
增强出版
AI导读
“
一项关于电针对肥胖胰岛素抵抗大鼠小肠沉默信息调节因子1(SIRT1)/Toll样受体4(TLR4)炎性信号通路影响的研究取得新进展。该研究通过观察电针对肥胖胰岛素抵抗大鼠的影响,探讨了电针改善肥胖胰岛素抵抗的机制。研究中,Wistar大鼠被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电针组和电针联合抑制剂组,每组10只。通过高脂饮食饲养8周建立肥胖胰岛素抵抗大鼠模型。电针组大鼠接受了中脘、关元、足三里、丰隆等穴位的电针治疗,共8周。同时,电针联合抑制剂组大鼠在电针治疗的基础上,还接受了SIRT1抑制剂Sirtinol的的尾静脉注射。研究结果显示,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大鼠体质量显著升高,葡萄糖输注速率显著降低,血清炎性因子含量升高,小肠黏膜损伤严重,SIRT1蛋白表达降低,TLR4蛋白表达升高。经过电针干预后,电针组和电针联合抑制剂组大鼠体质量降低,葡萄糖输注速率升高,血清炎性因子含量降低,小肠黏膜损伤减轻,TLR4蛋白表达降低,SIRT1蛋白表达升高。而在电针联合抑制剂组中,这些指标的改善程度不如单纯电针组。这项研究表明,电针可以改善肥胖胰岛素抵抗大鼠的体质量和胰岛素敏感性,其机制可能与调控小肠组织中SIRT1/TLR4炎性信号通路有关。这为肥胖胰岛素抵抗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
宋燕娟, 黄琪, 陈丽, 王雅媛, 周钰点, 梁凤霞
2023, 48(11): 1125-1133. DOI: 10.13702/j.1000-0607.20221057
摘要:目的观察电针对肥胖胰岛素抵抗(IR)大鼠小肠沉默信息调节因子1(SIRT1)/Toll样受体4(TLR4)炎性信号通路的影响,探讨电针改善肥胖IR的机制。方法Wistar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电针组、电针联合抑制剂组,每组10只。采用高脂饮食饲养8周建立肥胖IR大鼠模型。电针组大鼠予“中脘”“关元”“足三里”“丰隆”电针治疗,10 min/次,3次/周,共8周;电针联合抑制剂组大鼠在电针治疗的基础上,予尾静脉注射SIRT1抑制剂Sirtinol(1 mg/kg),隔日1次,3次/周,共8周。观察并记录各组大鼠体质量、葡萄糖输注速率(GIR);ELISA法检测血清C反应蛋白(CRP)、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白细胞介素-6(IL-6)、脂多糖(LPS)的含量;HE染色观察小肠组织的黏膜形态并用Chiu’s评分法评价小肠黏膜损伤情况;Western blot法检测小肠组织SIRT1、TLR4的蛋白相对表达量;免疫荧光双标法检测SIRT1和TLR4在小肠组织中的共表达情况。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体质量显著升高(P<0.01),GIR显著降低(P<0.01),血清CRP、TNF-α、IL-6、LPS含量和小肠Chiu’s评分均显著升高(P<0.01,P<0.05),小肠组织中SIRT1蛋白相对表达量、阳性表达面积百分比和SIRT1/TLR4均显著降低(P<0.01),而TLR4蛋白相对表达量和阳性表达面积百分比均显著升高(P<0.01),小肠黏膜炎性细胞浸润和病理损伤严重。干预后,与模型组比较,电针组和电针联合抑制剂组大鼠体质量,血清CRP、TNF-α、LPS含量和小肠Chiu’s评分均显著降低(P<0.01,P<0.05),GIR显著升高(P<0.01),TLR4蛋白相对表达量和阳性表达面积百分比显著降低(P<0.01,P<0.05),小肠黏膜病理损伤和炎性细胞浸润显著减轻;电针组血清IL-6含量显著降低(P<0.01),小肠组织中SIRT1蛋白相对表达量、阳性表达面积百分比和SIRT1/TLR4显著升高(P<0.01,P<0.05)。与电针组比较,电针联合抑制剂组大鼠体质量、小肠Chiu’s评分显著升高(P<0.01),GIR显著降低(P<0.05),血清CRP、IL-6、LPS含量均显著升高(P<0.05),小肠组织中SIRT1蛋白相对表达量显著降低(P<0.01)、TLR4蛋白相对表达量和阳性表达面积百分比升高(P<0.01),SIRT1/TLR4显著降低(P<0.05)。结论电针可以改善肥胖IR大鼠体质量,提高外周胰岛素敏感性,其机制可能与调控小肠组织中SIRT1/TLR4信号通路,减少炎性因子释放有关。
关键词:肥胖;胰岛素抵抗;电针;沉默信息调节因子1;Toll样受体4
64
|
5
|
2
<HTML>
<网络PDF>
<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2069206 false
更新时间:2024-05-08
“标本配穴”艾灸与针刺对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大鼠肠道敏感性和自主神经功能影响的比较
封面论文
封底论文
增强出版
AI导读
“
在中医针灸治疗领域,近日有论文探讨了艾灸与针刺在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IBS-D)模型大鼠上的差异。研究采用“标本配穴”的方法,对比了艾灸和针刺对大鼠的治疗效果。结果显示,与模型组相比,艾灸组和针刺组的大鼠稀便率降低,旷场实验活动增加,疼痛阈值和容量阈值升高,心电图的心率变异性指标改善,血清炎症因子水平降低。进一步比较发现,艾灸组在多个指标上的改善效果优于针刺组。这表明,“标本配穴”的艾灸方法在治疗IBS-D上可能具有更好的效果,为中医针灸治疗IBS-D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
周绪柳, 王华, 吴松, 李佳, 吴帆, 卢威, 赵嘉伟, 李奕宏
2023, 48(11): 1134-1141. DOI: 10.13702/j.1000-0607.20230147
摘要:目的基于“标本配穴”探讨艾灸与针刺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IBS-D)模型大鼠的效应差异。方法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艾灸组与针刺组,每组各10只。通过急-慢性应激刺激联合番泻叶灌胃28 d的方法制备IBS-D大鼠模型。艾灸组大鼠予以艾灸双侧“足三里”“关元”“内关”,针刺组予以针刺“足三里”“关元”“内关”,两组均15 min/次,每日1次,治疗21 d。观察各组大鼠稀便率,自制气囊导管测定大鼠肠道疼痛阈值、容量阈值,旷场实验观察大鼠活动总路程和方格间穿行次数,电生理记录仪采集大鼠心电图,并分析心率变异性(HRV)的时域指标R-R间期平均值的标准差(SDANN)和相邻R-R间期>50 ms的个数占总窦性心搏个数百分比(PNN50),HE染色法观察结肠组织病理形态学变化,ELISA法检测血清白细胞介素-6(IL-6)、IL-8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含量。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稀便率升高(P<0.05),旷场实验活动总路程及方格间穿行次数减少(P<0.05),疼痛阈值及容量阈值降低(P<0.05),SDANN、PNN50降低(P<0.01,P<0.05),血清IL-6、IL-8及TNF-α的含量显著升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艾灸组与针刺组的稀便率降低(P<0.05),旷场实验活动总路程及方格间穿行次数增加(P<0.05),疼痛阈值及容量阈值升高(P<0.05),SDANN、PNN50升高(P<0.05),血清IL-6、IL-8及TNF-α含量降低(P<0.05)。与针刺组比较,艾灸组治疗后稀便率降低(P<0.05),旷场实验活动总路程及方格间穿行次数增加(P<0.05),疼痛阈值及容量阈值升高(P<0.05),SDANN、PNN50升高(P<0.05),血清IL-6、IL-8及TNF-α含量降低(P<0.05)。各组大鼠结肠组织未见明显病理形态改变。结论“标本配穴”艾灸更能有效调节IBS-D模型大鼠HRV及血清IL-6、IL-8、TNF-α含量。基于“标本配穴”的选穴方法,艾灸对IBS-D的治疗效果优于针刺。
关键词: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标本配穴;艾灸;针刺;心率变异性;炎性因子
51
|
4
|
2
<HTML>
<网络PDF>
<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2064905 false
更新时间:2024-05-08
针刺对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大鼠脑肠肽及相关炎性因子表达的影响
封面论文
封底论文
增强出版
AI导读
“
一项关于针刺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IBS-D)的研究取得了重要进展。研究团队通过精心设计的实验,发现针刺对IBS-D大鼠的脑肠肽及相关炎性因子表达产生了显著影响。这一发现不仅揭示了针刺治疗IBS-D的作用机制,还为未来的临床应用提供了理论基础。在研究中,研究者们首先通过冰醋酸灌肠和束缚应激的方式成功建立了IBS-D大鼠模型。随后,他们分别给予药物和针刺治疗,并详细观察了各组大鼠的生理指标和生化表达情况。结果显示,针刺组大鼠在一般状态、情绪状态、炎性反应和相关脑肠肽表达等方面均表现出显著改善。与模型组相比,针刺组大鼠的体质量、旷场实验行走距离及直立次数均显著增加,血清IL-10含量也显著升高。同时,针刺组大鼠的粪便粒数及结肠组织MC数量明显减少,血清TNF-α含量和下丘脑、结肠组织中CGRP mRNA表达水平也显著降低。这些结果表明,针刺能够有效改善IBS-D大鼠的症状和炎性反应,并调控相关脑肠肽的表达。这项研究不仅证实了针刺在IBS-D治疗中的积极作用,还为我们揭示了其潜在的作用机制。未来,随着研究的深入,针刺治疗IBS-D的方法有望在临床中得到更广泛的应用,为广大患者带来福音。
”
朱洲, 杨孝芳, 喻华梅, 陈盼碧, 金灵敏, 李娅, 韩丹, 尚雪梅
2023, 48(11): 1142-1150. DOI: 10.13702/j.1000-0607.20221401
摘要:目的观察针刺对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IBS-D)大鼠脑肠肽及相关炎性因子表达的影响,探讨针刺治疗IBS-D的作用机制。方法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药物组和针刺组,每组6只。除正常组外,其余各组采用“冰醋酸灌肠+束缚应激”方式建立IBS-D大鼠模型,共14 d。造模成功后药物组予匹维溴铵(15 mg/kg)灌胃,1次/d;针刺组予针刺“百会”及双侧“天枢”“上巨虚”“足三里”“太冲”,20 min/d,两组均连续治疗14 d。观察各组大鼠一般状态,测定大鼠体质量,旷场实验测定大鼠横向运动行走距离、纵向运动直立次数和粪便粒数,HE染色法观察大鼠下丘脑及结肠组织病理形态,甲苯胺蓝染色法观察大鼠结肠组织肥大细胞(MC)并计数,ELISA法检测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IL)-10含量,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下丘脑、结肠组织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mRNA表达;Western blot法检测下丘脑、结肠组织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因子(CRF)表达。结果HE染色示,模型组大鼠结肠固有层有炎性细胞浸润,其余各组有所减轻。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大鼠体质量,旷场实验行走距离及直立次数,血清IL-10含量均显著降低(P<0.05,P<0.01),粪便粒数及结肠组织MC数量显著增加(P<0.01),血清TNF-α含量,下丘脑、结肠组织CGRP mRNA、CRF表达显著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药物组、针刺组大鼠体质量,旷场实验行走距离及直立次数,血清IL-10含量显著升高(P<0.01,P<0.05)、粪便粒数及结肠组织MC数量显著减少(P<0.05,P<0.01),血清TNF-α含量,下丘脑、结肠组织中CGRP mRNA表达水平显著降低(P<0.01);同时针刺组下丘脑、结肠组织CRF表达水平显著降低(P<0.01,P<0.05)。以上指标药物组和针刺组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针刺可改善IBS-D大鼠一般状态及情绪状态、炎性反应及相关脑肠肽表达,减轻IBS-D症状,其机制可能与调控脑肠肽进而影响炎性因子水平有关。
关键词: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针刺;脑肠肽;炎性反应;肥大细胞
81
|
9
|
3
<HTML>
<网络PDF>
<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2069266 false
更新时间:2024-05-08
临床研究
火针联合毫针治疗紧张性头痛的疗效及对颅周肌肉压痛的影响
封面论文
封底论文
增强出版
AI导读
“
一项关于紧张性头痛(TTH)治疗的研究取得重要进展。该研究采用火针点刺颅周压痛点联合毫针安神刺法,有效改善了TTH患者的临床症状,并显著减轻了颅周肌肉压痛。研究中,试验组患者在接受火针和毫针治疗后,头痛发作天数减少,头痛程度减轻,颅周肌肉压痛点数量减少,压痛阈值升高。这些改善效果均优于对照组,显示出火针点刺颅周压痛点联合毫针安神刺法的优势。研究还发现,头痛发作的减少和减轻程度与颅周肌肉压痛点的减少数量和压痛阈值的升高程度呈正相关,这进一步证实了颅周压痛与TTH发病之间的紧密关系。这项研究不仅为TTH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有效方法,也为我们深入理解TTH的发病机制和颅周压痛的影响提供了重要依据。火针点刺颅周压痛点联合毫针安神刺法为紧张性头痛的治疗开辟了新方向,有望为更多患者带来福音。
”
高帆, 邵冰, 李彬, 刘璐, 游伟, 陈鹏, 王少松, 魏嘉, 张帆, 廖宇翔, 罗煊之, 刘慧林
2023, 48(11): 1151-1158. DOI: 10.13702/j.1000-0607.20230189
摘要:目的观察火针点刺颅周压痛点联合毫针治疗紧张性头痛(TTH)的疗效及对颅周肌肉压痛的影响,探讨TTH头痛症状变化与颅周肌肉压痛之间的相关性,并分析颅周肌肉压痛对TTH的影响。方法TTH患者经区组随机分组,试验组完成41例,对照组完成38例。试验组予火针点刺颅周压痛点联合毫针安神刺法治疗;对照组仅采用毫针安神刺法治疗;两组患者每周治疗2次,连续治疗8周。记录治疗前后的头痛发作天数、颅周肌肉压痛点数量与分布,采用视觉模拟量尺评分法记录头痛程度,测量颅周肌肉压痛阈值,分析头痛发作天数及程度变化与颅周肌肉压痛点数量和压痛阈值变化的相关性,计算治疗有效率。结果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患者头痛发作天数减少、程度减轻(P<0.05);试验组颅周肌肉压痛点数量减少(P<0.05),压痛阈值升高(P<0.05)。治疗后,与对照组比较,试验组头痛发作天数和程度、颅周肌肉压痛点数量均减少或减轻(P<0.05),压痛阈值升高(P<0.05)。头痛发作减少天数及减轻程度与颅周肌肉压痛点减少数量及压痛阈值升高程度均呈正相关(P<0.05)。试验组治疗有效率为87.80%(36/41),高于对照组治疗有效率57.89%(22/38,P<0.05)。受试者最常见压痛点的解剖位置是上斜方肌,其次是胸锁乳突肌、上项线、颞肌、咬肌等。结论火针点刺颅周压痛点联合毫针安神刺法治疗TTH可明显改善临床症状、显著减轻颅周肌肉压痛,且颅周压痛可能是TTH发病的重要因素。
关键词:火针;紧张性头痛;颅周肌肉压痛
53
|
5
|
1
<HTML>
<网络PDF>
<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2069530 false
更新时间:2024-05-08
综 述
针刺防治脓毒症的器官保护作用及机制研究进展
封面论文
封底论文
增强出版
AI导读
“
一项关于针刺防治脓毒症的研究取得了重要进展。脓毒症是一种严重威胁人类生命健康的疾病,目前临床上主要依赖支持治疗,缺乏特异性治疗方法。然而,针刺作为一种传统中医疗法,在防治脓毒症方面展现出重要的临床意义。研究团队系统检索了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和PubMed数据库,全面归纳了针刺防治脓毒症的临床试验和动物实验文献。结果显示,针刺通过抑制全身炎性反应、减轻氧化应激、调节免疫系统和抗细胞死亡等多种机制,发挥多器官保护作用。这些机制涉及复杂的信号通路、免疫细胞和细胞因子。这项研究为脓毒症的治疗提供了新的视角和解决方案,证实了针刺在防治脓毒症中的重要作用。未来,随着研究的深入,针刺疗法有望在脓毒症的临床治疗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
张靖宇, 陈波, 胡细佑, 李柠岑, 陈勇, 杨克俭, 刘阳阳, 陈泽林, 郭义
2023, 48(11): 1159-1167. DOI: 10.13702/j.1000-0607.20221026
摘要:脓毒症是威胁人类生命健康的重大疾病,临床多以支持治疗为主,缺乏特异性的治疗方法,而针刺防治脓毒症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本文系统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和PubMed数据库,纳入针刺防治脓毒症的临床试验和动物实验文献,归纳总结针刺的临床疗效及作用机制。针刺可通过抑制全身炎性反应、减轻氧化应激、调节免疫系统、抗细胞死亡起到多器官保护作用,其机制涉及多条信号通路、免疫细胞和细胞因子。
关键词:脓毒症;针刺;炎性反应;氧化应激;免疫调节;细胞死亡;器官功能障碍
82
|
5
|
0
<HTML>
<网络PDF>
<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2067993 false
更新时间:2024-05-08
构建灸法基本标准体系的探讨
封面论文
封底论文
增强出版
AI导读
“
科技新闻播报:针对灸法领域,目前国内外尚未形成系统的、全流程的标准体系,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行业的创新与技术进步。通过回顾研究现状,专家发现,现有的灸法标准主要集中在技术标准方面,如艾灸、热敏灸、督灸、麦粒灸、药泥灸等。但在灸材、灸具的标准化、装备建设、艾烟净化以及管理和工作标准等方面,仍存在较多空白。为了推动灸法领域的标准化发展,专家在阐述灸法标准体系框架的基础上,提出了进一步深入研究的方向。建议从技术分层操作、灸法选材、新型灸具研发、人才培养和装备管理等方面,深入开展灸法标准化的研究工作。这一研究成果将为灸法行业的规范化、标准化提供有力支撑,为行业的健康发展注入新的动力。
”
朱思源, 熊俊
2023, 48(11): 1168-1174. DOI: 10.13702/j.1000-0607.20221157
摘要:国内外尚没有针对灸法制定系统的、全流程的标准体系,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行业创新与技术进步。本文回顾既往研究现状,发现目前灸法标准主要集中在技术标准,以艾灸、热敏灸、督灸、麦粒灸、药泥灸等为代表。灸材、灸具的标准化,装备建设、艾烟净化、管理和工作标准等方面存在较多空白。本文在阐述灸法标准体系框架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从技术分层操作、灸法选材、新型灸具研发、人才培养、装备管理等方面深入开展灸法标准化研究的建议。
关键词:灸法;标准体系;标准化;现状;思路
62
|
6
|
0
<HTML>
<网络PDF>
<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2069565 false
更新时间:2024-05-08
文献研究
基于知识图谱技术分析针灸治疗失语症转化研究的现状与趋势
封面论文
封底论文
增强出版
AI导读
“
一项针对近30年针灸治疗失语症的中文文献的研究分析取得了重要进展。研究团队利用知识图谱技术,对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和维普期刊全文数据库中的相关文献进行了深入的数据挖掘和可视化分析。研究结果显示,针灸治疗失语症领域的研究热点逐渐明确,主要聚焦于运动性失语、癔病性失语等五种失语症类型,同时头针、舌针等刺灸法以及特定的穴位也被频繁提及。近五年来,重复经颅刺激疗法、语言康复训练等新技术也成为了研究焦点。这些发现为针灸治疗失语症的研究和应用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思路,有望推动该领域的进一步发展。
”
周冰原, 朱才丰, 魏鹏, 赵海洋, 王驰, 程乐, 刘玲, 吴安琪
2023, 48(11): 1175-1182. DOI: 10.13702/j.1000-0607.20221182
摘要:目的通过知识图谱技术分析近30年针灸治疗失语症的中文文献,探讨此领域的研究热点及技术转化的现状与趋势。方法采用CiteSpace 6.1.R 2及VOSviewer V1.6.16软件对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和维普期刊全文数据库中针灸治疗失语症相关文献进行数据整理、绘制知识图谱,形成针灸治疗失语症研究领域的关键词时间轴视图谱和治疗关键词关系网络关联图谱,进行可视化分析。结果共纳入中文文献773篇,经共现网络可视化分析得出频次排名前10位的总体关键词和总体关键词形成的14个聚类。频次排名前5位的失语症类型为运动性失语、癔病性失语、经皮质运动性失语、命名性失语和感觉性失语。出现频次≥10次的刺灸法关键词为头针、舌针、体针、电针。频次≥25次的穴位共有16个,“针法-穴位”关键词聚类形成7个针法聚类。近5年爆发性最强的关键词为重复经颅刺激疗法、语言康复训练、针药结合、卒中等。结论针灸治疗失语症具有一定的优势,其主要研究热点逐渐形成体系,应通过对已研究的疗法进行更深层次的挖掘,探索出符合针灸特色的失语症转化医学模式。
关键词:针灸;知识图谱;转化研究;失语症;CiteSpace;VOSviewer
63
|
6
|
0
<HTML>
<网络PDF>
<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2061059 false
更新时间:2024-05-08
共 0 条
1
前往:
页
跳转
上一期
下一期
0
批量引用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