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刊期

    2024年第49卷第5期

      机制探讨

    • 电针“内关”对炎性痛小鼠脑内食欲素1受体的影响 AI导读

      最新研究发现,电针“内关”穴位能有效缓解小鼠炎症疼痛,其机制可能与激活脑内食欲素1受体-内源性大麻素1受体通路有关。这一发现为疼痛治疗提供了新思路。
      马乃骐, 杨嘉丽, 施珺菁, 江敏娇, 彭柔, 李媛, 卢圣锋
      2024, 49(5): 441-447. DOI: 10.13702/j.1000-0607.20230128
      摘要:目的观察电针“内关”对足掌注射完全弗氏佐剂(CFA)小鼠疼痛反应的影响,探讨其脑内食欲素1受体(OX1R)-内源性大麻素1受体(CB1R)通路机制。方法SPF级成年雄性C57BL/6小鼠按两部分实验随机分组,第一部分实验分为对照组、模型组、电针组,第二部分实验分为对照组、模型组、电针组、电针+纳洛酮(Naloxone)组和电针+OX1R拮抗剂(SB33486)组。于小鼠左后肢足掌皮下注射20 μL CFA建立炎性痛模型。电针组、电针+Naloxone组和电针+SB33486组给予电针双侧“内关”,疏波,频率2 Hz,强度2 mA,20 min/次,1次/d,连续5 d;电针+Naloxone组和电针+SB33486组在电针干预的基础上于第5天分别给予腹腔注射Naloxone和SB33486。采用Tail-flick法和Von Frey法检测小鼠热痛阈值和机械痛阈值,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小鼠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PAG)中β-内啡肽mRNA表达水平;免疫荧光法检测小鼠下丘脑外侧区(LH)中OX1R及PAG腹外侧区(vlPAG)中CB1R阳性细胞表达数量。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小鼠热痛阈值、机械痛阈值均降低(P<0.001),PAG中β-内啡肽mRNA表达水平降低(P<0.001),LH内的OX1R及vlPAG内的CB1R阳性细胞数量减少(P<0.05,P<0.001)。与模型组比较,电针组热痛阈、机械痛阈值明显升高(P<0.001),LH内的OX1R和vlPAG内的CB1R阳性细胞数量增多(P<0.01,P<0.001)。与电针组比较,电针+Naloxone组机械痛阈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电针+SB33486组机械痛阈值则降低(P<0.01),且电针+SB33486组小鼠LH内的OX1R和vlPAG内的CB1R阳性细胞数量减少(P<0.001)。结论电针“内关”可通过激活脑内OX1R-CB1R通路实现对CFA小鼠的镇痛效应,且该效应不依赖于阿片类镇痛物质。  
      关键词:电针;炎性痛;内关;镇痛;食欲素1受体   
      115
      |
      13
      |
      0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55070052 false
      更新时间:2024-06-27
    • 最新研究发现,电针能有效抑制大鼠脊髓背角WDR神经元的伤害性电活动,且2 mA强度的电针抑制效果更佳。这一发现为电针治疗疼痛提供了新的科学依据。
      于清泉, 袁咪, 孙小月, 张妮楠, 王晓宇, 宿杨帅, 张知云, 景向红
      2024, 49(5): 448-455. DOI: 10.13702/j.1000-0607.20231020
      摘要:目的观察不同强度电针对大鼠脊髓背角广动力(WDR)神经元伤害性电活动的作用,探讨电针在脊髓背角水平调控伤害性信号的效应特征。方法采用多通道在体电生理技术记录25只正常雄性SD大鼠脊髓背角WDR神经元的电活动,在神经元的足底感受野(RF)给予连续高强度电刺激诱发神经元的windup,而后于大鼠同侧“足三里”穴区进行不同强度(1 mA或2 mA)的电针(EA1 mA、EA2 mA)干预10 min,刺激频率为2 Hz /15 Hz,然后再次以相同条件诱发WDR神经元的windup。比较不同强度电针干预前后,WDR神经元伤害性放电成分的总数量及windup现象的变化。结果EA1 mA和EA2 mA均显著减少了WDR神经元Aδ和C成分及后放电的数量(P<0.01,P<0.001),且EA2 mA对C成分的抑制率显著高于EA1 mA(P<0.05);EA1 mA和EA2 mA干预减弱了WDR神经元的windup现象(P<0.05,P<0.01),且EA2 mA的效应要强于EA1 mA(P<0.05)。EA1 mA和EA2 mA作用于WDR神经元的非感受野(non-RF)和RF均明显减少了其Aδ成分、C成分和后放电的数量(P<0.05, P<0.01);对于WDR神经元windup现象,EA2 mA作用于non-RF和RF均能发挥显著的抑制作用(P<0.01, P<0.05),而EA1 mA只有作用于non-RF时才能显著抑制(P<0.01)。结论电针可以抑制大鼠脊髓背角WDR神经元的伤害性电活动,抑制效应与EA干预的强度和部位直接相关,2 mA的抑制效应要强于1 mA。  
      关键词:电针;刺激强度;镇痛;伤害性信号;广动力神经元   
      69
      |
      4
      |
      0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51544829 false
      更新时间:2024-06-27
    • 最新研究发现,针刺“蝶腭穴”能有效缓解变应性鼻炎症状,改善鼻黏膜炎症,其作用机制可能与调节免疫反应和细胞因子平衡有关。
      田美慧, 张亚男, 孙维芳, 刘欢, 汤勇
      2024, 49(5): 456-462. DOI: 10.13702/j.1000-0607.20230724
      摘要:目的探讨针刺“蝶腭穴”对变应性鼻炎(AR)大鼠Toll样受体4(TLR4)、髓样分化因子88(MyD88)、核转录因子κB(NF-κB)、转录因子T-bet(T-bet)、GATA结合蛋白-3(GATA-3)的蛋白表达水平及相关炎性细胞因子的影响。方法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针刺组、假针刺组,每组6只。采用卵清蛋白诱导建立AR大鼠模型。针刺组大鼠行双侧“蝶腭穴”针刺,假针刺组仅行假针刺,均每日1次,共6次。记录各组大鼠行为学评分;HE染色法观察大鼠鼻黏膜形态变化;ELISA法检测大鼠血清免疫球蛋白E(IgE)、卵清蛋白特异性IgE(OVA-sIgE)、干扰素(IFN)-γ、白细胞介素(IL)-4、IL-10、IL-17的含量;Western blot法检测大鼠鼻黏膜中TLR4、MyD88、NF-κB p65、T-bet、GATA-3蛋白表达水平。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行为学评分升高(P<0.05),血清IgE、OVA-sIgE、IL-4、IL-17的含量及鼻黏膜中GATA-3、TLR4、MyD88、NF-κB p65蛋白表达水平升高(P<0.05),血清IFN-γ、IL-10含量及鼻黏膜T-bet蛋白表达水平降低(P<0.05)。与模型组比较,针刺组行为学评分降低(P<0.05),血清IgE、OVA-sIgE、IL-4、IL-17的含量及鼻黏膜中GATA-3、TLR4、MyD88、NF-κB p65蛋白表达水平降低(P<0.05),血清IFN-γ、IL-10的含量及鼻黏膜T-bet蛋白表达水平升高(P<0.05);假针刺组以上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模型组和假针刺组可见鼻黏膜炎性浸润,针刺组鼻黏膜炎性反应明显减轻。结论针刺“蝶腭穴”可减轻OVA诱导的AR大鼠的症状,改善鼻黏膜炎性反应,其机制可能与抑制TLR4/MyD88/NF-κB信号通路,有效调控Th1/Th2、Treg/Th17细胞因子及T-bet/GATA-3的平衡有关。  
      关键词:蝶腭穴;变应性鼻炎;免疫炎性反应;Toll样受体4/髓样分化因子88/核转录因子κB信号通路   
      152
      |
      11
      |
      2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51550283 false
      更新时间:2024-06-27
    • 最新研究发现,电头针治疗可能通过调节细胞色素P450酶平衡和Th1/Th2免疫反应,缓解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炎性损伤。
      张珊毓, 袁博, 罗文君, 朱玲桂, 张延菊, 田甜, 彭晓云, 王金海
      2024, 49(5): 463-471. DOI: 10.13702/j.1000-0607.20221351
      摘要:目的观察电头针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大鼠缺血大脑皮层区细胞色素P450a1/b1(CYP27a1/b1)、细胞色素P45024a(CYP24a)、信号转导和转录激活因子(STAT)4、STAT6及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IL)-1β、IL-4表达的影响,探讨电头针缓解缺血性脑卒中炎性反应的机制。方法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维生素D3组和电头针组,每组15只。采用线栓法建立大脑中动脉栓塞大鼠模型。电头针组给予双侧“顶颞前斜线”电针干预,留针30 min,1次/d,共7 d。维生素D3组给予1,25-VitD3溶液(3 ng·100 g-1·d-1)灌胃,1次/d,共7 d。对各组大鼠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和神经行为学评分。TTC染色法检测大鼠脑梗死体积,免疫荧光法检测大鼠缺血大脑皮层区CYP24a、CYP27a1和CYP27b1的阳性表达,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大鼠缺血大脑皮层区STAT4和STAT6 mRNA的表达,Western blot法检测大鼠缺血大脑皮层区TNF-α、IL-1β、IL-4的表达。结果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大鼠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和神经行为学评分升高(P<0.01),脑梗死体积增大(P<0.01),缺血大脑皮层区CYP27a1和CYP27b1阳性表达、STAT6 mRNA和IL-4蛋白水平表达下调(P<0.01),CYP24a阳性表达、STAT4 mRNA和TNF-α、IL-1β蛋白水平表达上调(P<0.01)。与模型组比较,维生素D3组和电头针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和神经行为学评分降低(P<0.01),脑梗死体积明显缩小(P<0.01),CYP27a1和CYP27b1阳性表达、STAT6 mRNA和IL-4蛋白水平表达上调(P<0.01),CYP24a阳性表达、STAT4 mRNA和TNF-α、IL-1β蛋白水平表达下调(P<0.01)。结论调控CYP27a1、CYP27b1与CYP24a之间的平衡,使维生素D向活性维生素D3转化,抑制维生素D3降解,调节Th1/Th2平衡,可能是电头针缓解缺血性脑卒中炎性反应的机制之一。  
      关键词:电头针;缺血性脑卒中;细胞色素P450a1/b1;细胞色素P45024a;炎性反应   
      97
      |
      9
      |
      1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55070015 false
      更新时间:2024-06-27
    • 最新研究发现,培土抑木针法能有效改善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大鼠的肠黏膜屏障功能,缓解内脏高敏和焦虑抑郁状态,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抑制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因子/CRF受体1通路,恢复肠道紧密连接蛋白表达有关。
      王楷, 侯雨君, 王路, 廖晨希, 宋玮, 陈颖, 周思远
      2024, 49(5): 472-479. DOI: 10.13702/j.1000-0607.20230154
      摘要:目的基于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因子(CRF)/CRF受体1(CRFR1)通路探讨培土抑木针法对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IBS-D)大鼠肠黏膜屏障功能的影响及机制。方法将40只雌性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电针组、激动剂组,每组10只。除空白组外,其余各组大鼠采用番泻叶浸液灌胃联合慢性不可预知性温和刺激构建IBS-D大鼠模型。针刺组大鼠于造模后针刺一侧“天枢”,电针“足三里”“太冲”(2 Hz/15 Hz),每次20 min,隔日左右交替,干预14 d;激动剂组尾静脉注射CRFR1激动剂尿促皮素后30 min进行针刺,针刺方法及时间均同电针组。干预后检测各组大鼠内脏痛阈值,进行粪便Bristol评分,采用高架十字迷宫实验和旷场实验评价大鼠焦虑抑郁行为,采用ELISA法检测大鼠血清CRF、CRFR1的含量,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结肠组织中CRF、CRFR1,紧密连接蛋白闭锁连接蛋白1(ZO-1)、咬合蛋白(Occludin)、闭合蛋白1(Claudin-1)阳性表达。结果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大鼠内脏痛阈值,高架十字迷宫开臂时间比(OT%)、旷场实验运动总距离,结肠ZO-1、Occludin、Claudin-1阳性表达下降(P<0.01,P<0.05),粪便Bristol评分,血清CRF、CRFR1含量,结肠CRF、CRFR1阳性表达上升(P<0.01)。与模型组相比,干预后电针组内脏痛阈值,OT%、旷场实验运动总距离,结肠ZO-1、Occludin、Claudin-1阳性表达均上升(P<0.05,P<0.01),粪便Bristol评分,血清CRF、CRFR1含量,结肠CRF、CRFR1阳性表达下降(P<0.01);激动剂组粪便Bristol评分,血清CRF含量和结肠CRF阳性表达显著下降(P<0.01)。结论培土抑木针法可以显著改善IBS-D大鼠的内脏高敏、焦虑抑郁状态,其机制可能与抑制CRF/CRFR1通路,恢复肠道紧密连接蛋白表达有关。  
      关键词: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培土抑木针法;电针;肠黏膜屏障;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因子;紧密连接蛋白   
      97
      |
      5
      |
      0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57552135 false
      更新时间:2024-06-27
    • 最新研究发现,电针“四白”和“颧髎”能有效激活小鼠躯体感觉皮层和初级运动皮层的兴奋性神经元,为针灸治疗相关疾病提供了科学依据。
      张芷晴, 申晨薇, 陈明权, 杜梓霏, 陈秋怡, 姬昌, 张文捷, 许能贵, 刘健华
      2024, 49(5): 480-486. DOI: 10.13702/j.1000-0607.20230784
      摘要:目的探讨电针“四白”和“颧髎”对小鼠躯体感觉皮层和初级运动皮层神经元的激活状态及其分型的影响。方法雄性 C57BL/6J小鼠随机分为空白组和电针组,每组6只。电针组电针“四白”和“颧髎”,干预30 min。采用免疫荧光染色法观察躯体感觉皮层和初级运动皮层即刻早期基因c-Fos的阳性细胞密度,以及c-Fos阳性细胞和钙/钙调蛋白依赖性蛋白激酶Ⅱ(CaMKⅡ)/γ-氨基丁酸(GABA)共表达细胞的百分比,分析电针后躯体感觉皮层和初级运动皮层c-Fos神经元的类型。另取10只小鼠,采用光纤钙成像技术分别观察电针前后躯体感觉皮层和初级运动皮层兴奋性神经元钙活动的变化。结果在躯体感觉皮层和初级运动皮层中,电针组的c-Fos阳性细胞密度显著高于空白组(P<0.05)。在躯体感觉皮层和初级运动皮层中,电针组c-Fos和CaMKⅡ共表达细胞百分比显著高于空白组(P<0.01)。光纤记录钙成像结果显示,与电针前相比,电针期间躯体感觉皮层和初级运动皮层兴奋性神经元的自发钙活动显著上升(P<0.01);电针后,其自发钙活动较电针期间显著降低(P<0.05)。结论在生理状态下,针刺“四白”和“颧髎”能够有效激活躯体感觉皮层和初级运动皮层的兴奋性神经元。  
      关键词:电针;躯体感觉皮层;初级运动皮层;四白;颧髎   
      80
      |
      6
      |
      1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51540378 false
      更新时间:2024-06-27
    • 电针对宫腔粘连大鼠子宫内膜M1型巨噬细胞的调控作用 AI导读

      最新研究发现,电针治疗可显著改善宫腔粘连大鼠的子宫内膜纤维化,通过降低M1型巨噬细胞水平及减少相关炎性因子分泌,为治疗宫腔粘连提供新策略。
      崔础婷, 夏良君, 李军威, 程洁, 夏有兵
      2024, 49(5): 487-498. DOI: 10.13702/j.1000-0607.20230874
      摘要:目的观察电针对宫腔粘连(IUA)大鼠子宫内膜纤维化的影响,并以M1型巨噬细胞为切入点,探讨电针治疗IUA的可能机制。方法雌性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电针组,每组5只。采用机械搔刮联合脂多糖感染双重损伤法建立IUA大鼠模型。电针组予“关元”针刺、“足三里”“三阴交”电针干预,20 min/次,1次/d,连续干预3个动情周期。每组大鼠于动情期取材,HE染色法观察大鼠子宫内膜形态、子宫内膜厚度及血管、腺体数目,Masson染色法观察子宫纤维化面积,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子宫内膜组织中Runt相关转录因子(RUNX1)、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结缔组织生长因子(CTGF)、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Ⅰ型胶原蛋白(Col-Ⅰ)、分化簇86(CD86)、白细胞介素-1β(IL-1β)、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阳性表达,Western blot法检测子宫内膜组织中RUNX1、TGF-β1、α-SMA、CD86、肿瘤坏死因子受体2(TNFR2)的蛋白相对表达量,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子宫内膜组织中RUNX1、TGF-β1、α-SMA、CD86、TNF-α的mRNA相对表达量。结果模型组大鼠动情期子宫内膜层被破坏,皱襞减少,上皮细胞排列紊乱,纤维结缔组织疏松,宫腔明显狭窄并出现粘连,间质充血、水肿,可见较多的炎性细胞浸润,腺体稀疏;电针组大鼠子宫组织结构基本完整,接近于正常子宫,可见较多新生腺体,少量炎性细胞浸润。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子宫内膜厚度、血管数目及腺体数目显著减少(P<0.001);子宫内膜纤维化面积比值,子宫内膜中RUNX1、TGF-β1、CTGF、α-SMA、Col-Ⅰ、CD86、IL-1β、TNF-α阳性表达的平均吸光度,子宫内膜组织中 RUNX1、TGF-β1、α-SMA、CD86、TNFR2蛋白表达,RUNX1、TGF-β1、α-SMA、CD86、TNF-α mRNA相对表达量显著升高(P<0.001,P<0.01)。与模型组相比,电针组子宫内膜厚度、血管数目、腺体数目显著增加(P<0.01,P<0.05);子宫内膜纤维化面积比值,子宫内膜中RUNX1、TGF-β1、CTGF、α-SMA、Col-Ⅰ、CD86、IL-1β、TNF-α阳性表达的平均吸光度值,子宫内膜组织中RUNX1、TGF-β1、α-SMA、CD86、TNFR2蛋白表达,RUNX1、TGF-β1、α-SMA、CD86、TNF-α mRNA相对表达量显著下降(P<0.001,P<0.01,P<0.05)。结论电针能够降低IUA大鼠子宫内膜M1型巨噬细胞的水平,减少M1型巨噬细胞相关炎性因子分泌,从而改善IUA大鼠子宫内膜纤维化。  
      关键词:电针;宫腔粘连;M1型巨噬细胞;炎性反应;子宫内膜纤维化   
      83
      |
      7
      |
      0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53705082 false
      更新时间:2024-06-27

      临床研究

    • 最新研究显示,调神针法联合阿是穴围刺、重灸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PHN)效果显著,能显著改善患者疼痛程度、睡眠质量和负性情绪,且复发率低。
      徐纬, 张祖勇, 孙丹, 严永兴, 张艳, 李世民, 陈周阳
      2024, 49(5): 499-505. DOI: 10.13702/j.1000-0607.20230195
      摘要:目的观察调神针法对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PHN)患者疼痛程度、睡眠质量、负性情绪的影响,评价调神针法联合阿是穴围刺、重灸治疗PHN的临床疗效。方法将PHN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35例,脱落2例)和综合组(35例)。对照组采用阿是穴围刺配合重灸治疗,综合组在此基础上施以调神针法,两组每日治疗1次,6 d为1个疗程,疗程间休息1 d,共治疗2个疗程。分别在治疗前后采用疼痛分级指数(PRI)、视觉模拟量尺(VAS)评分和现有疼痛强度(PPI)评分评估两组患者疼痛情况;采用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估患者负性情绪;采用匹兹堡睡眠量表(PSQI)评估患者睡眠质量。记录患者治疗前和治疗结束后1周内的平均睡眠时间。对两组作疗效评估。在治疗结束2个月后对两组有效病例随访,评估记录神经痛复发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的各项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治疗后,两组患者PRI、VAS、PPI、HAMA、HAMD、PSQI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平均睡眠时间增加(P<0.05);两组组间比较,综合组PRI、VAS、PPI、HAMA、HAMD、PSQI评分及平均睡眠时间的改善均优于对照组(P<0.05)。综合组总有效率(34/35,97.14%)高于(P<0.05)对照组(27/33,81.82%),复发率(2/34,5.88%)远低于(P<0.05)对照组(8/27,29.63%)。结论调神针法联合阿是穴围刺、重灸可以有效缓解PHN,相比单纯阿是穴围刺、重灸,该疗法改善疼痛程度、睡眠质量、负性情绪的效果更好,且可减少复发。  
      关键词:针刺;调神;围刺;重灸;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   
      139
      |
      14
      |
      2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51658400 false
      更新时间:2024-06-27
    • 最新研究显示,孙氏头针腹针联合盐酸多奈哌齐治疗阿尔茨海默病,能有效提升患者认知和生活能力,临床疗效显著优于单一药物治疗。
      张思琪, 马帅, 杨添淞, 张淼
      2024, 49(5): 506-511. DOI: 10.13702/j.1000-0607.20230220
      摘要:目的观察孙氏头针腹针联合盐酸多奈哌齐对阿尔茨海默病(AD)患者认知和生活能力的影响,评价其临床疗效。方法收集AD患者6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30例。对照组患者口服盐酸多奈哌齐,每日1次;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行孙氏头针、腹针电针治疗,每日1次,每次30 min。4周为一个疗程,两组均连续治疗2个疗程。治疗前后进行简易精神状态检查量表(MMSE)、AD评定量表-认知部分(ADAS-Cog)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量表(ADL)评定。计算两组的临床疗效指数,进行安全性评价。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的MMSE、ADL评分较治疗前升高(P<0.05),ADAS-Cog评分较治疗前降低(P<0.05);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患者的MMSE、ADL评分升高(P<0.05),ADAS-Cog评分降低(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26/30, 86.67%)高于对照组(26/30, 76.67%, P<0.05)。两组患者在治疗期间均未出现不良反应。结论电针孙氏头针腹针联合盐酸多奈哌齐可有效改善AD患者的认知能力和日常生活能力,疗效优于单纯口服盐酸多奈哌齐。  
      关键词:阿尔茨海默病;头针;腹针;电针   
      217
      |
      12
      |
      0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51620525 false
      更新时间:2024-06-27
    • 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康复科研究显示,筋膜触发点浮针疗法能有效减轻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疼痛,改善腰部活动度和生活质量,为临床治疗提供新思路。
      李鸿鹏, 张迪, 刘志祥, 谌佳, 王永深, 潘娟红, 晋松
      2024, 49(5): 512-518. DOI: 10.13702/j.1000-0607.20230167
      摘要:目的探讨筋膜触发点(MTrP)浮针疗法对腰椎间盘突出症(LDH)患者的疗效及对疼痛、腰部活动与生活质量的影响,为临床治疗LDH提供新的思路与方法。方法选取2022年1月至2023年1月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康复科门诊收治的100例LDH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观察组采用浮针扫刺MTrP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针刺肾俞、委中、MTrP,两组均联合运动康复治疗,3次/周,共治疗2周。评价治疗前、第1次治疗后即刻、治疗2周后的视觉模拟量尺(VAS)评分,并采用关节活动度测旋尺测量腰部屈曲、伸展、侧屈活动度,记录治疗前与治疗2周后两组患者MTrP数量及分布范围。治疗前及治疗结束后4周随访,采用SF-36量表进行生活质量评分。观察并记录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患者第1次治疗后即刻与治疗2周后VAS评分较同组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P<0.01),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1)。治疗2周后两组患者MTrP总数及各肌肉区MTrP数目均较治疗前减少(P<0.05),观察组MTrP总数及腰方肌区、多裂肌区、腰髂肋肌区的MTrP数目较对照组明显减少(P<0.05),臀中肌区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第1次治疗后即刻与治疗2周后腰部活动度均较同组治疗前显著升高(P<0.01),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1)。治疗结束后4周随访两组患者SF-36评分较治疗前显著升高(P<0.05),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在治疗期间均无任何治疗相关不良事件发生。结论浮针疗法减少LDH患者疼痛、MTrP,改善腰部活动度和患者长期生活质量的疗效较好。  
      关键词:浮针;腰椎间盘突出症;针刺;疼痛;筋膜触发点   
      163
      |
      19
      |
      1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51654567 false
      更新时间:2024-06-27

      综  述

    • 针刺调控ERK信号通路治疗抑郁症的研究进展 AI导读

      针刺治疗抑郁症研究取得新进展,ERK信号通路在其中扮演关键角色。专家综述了针刺激活ERK信号通路的机制,为临床应用和深入研究提供参考。
      肖敏, 李芃菲, 马雪娇, 严兴科, 马重兵
      2024, 49(5): 519-525. DOI: 10.13702/j.1000-0607.20230278
      摘要:针刺治疗抑郁症疗效确切,其机制研究不断深入。细胞外调节蛋白激酶(ERK)信号通路参与抑郁症的发生发展过程。本文对近年来针刺调控ERK信号通路治疗抑郁症的研究进行了回顾和梳理,分别从ERK信号通路的生理机制、与抑郁症发病的关系、针刺激活ERK信号通路治疗抑郁症的机制(包括增强神经元突触可塑性、促进神经营养因子释放、抑制神经元凋亡)进行综述并展望未来研究方向,为针刺治疗抑郁症的临床应用和机制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针刺;抑郁症;ERK信号通路;分子机制   
      90
      |
      6
      |
      0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51594509 false
      更新时间:2024-06-27
    • 针灸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AI导读

      最新研究揭示针灸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多重作用机制,为临床治疗提供科学依据。
      邸学士, 陈江, 王新茹, 梁俊杰, 张重阳, 潘婷, 孟言, 张佳佳, 冯智伟, 孙文婷, 白鹏
      2024, 49(5): 526-533. DOI: 10.13702/j.1000-0607.20230129
      摘要:腰椎间盘突出症(LDH)是临床常见病和多发病,是引起腰腿痛的常见原因,研究表明针灸能够改善LDH患者症状,临床疗效确切。本文通过检索近10年来针灸治疗LDH作用机制研究的相关文献,结果显示针刺治疗LDH与延缓椎间盘退变、维持脊柱稳定、调节炎性反应、调节免疫反应、调节神经结构和功能、镇痛及改善局部微循环等多种作用机制密切相关。本文对以上机制归纳总结,以期为临床应用针灸治疗LDH提供科学依据。  
      关键词:针灸;腰椎间盘突出症;椎间盘退变;作用机制;综述   
      313
      |
      28
      |
      1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55070141 false
      更新时间:2024-06-27

      文献研究

    • 揿针治疗变应性鼻炎临床疗效的Meta分析 AI导读

      最新研究显示,揿针疗法在治疗变应性鼻炎方面具有显著疗效和安全性。通过Meta分析22篇临床研究,发现揿针治疗的总有效率、降低复发率、改善症状和生活质量均优于常规疗法,且无明显不良反应。这一发现为变应性鼻炎治疗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
      何水恩, 凌曦淘, 刘一铭, 陈汉华
      2024, 49(5): 534-543. DOI: 10.13702/j.1000-0607.20230099
      摘要:目的运用Meta分析评估揿针治疗变应性鼻炎(AR)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检索自建库至2022年11月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PubMed、Embase、Web of Science中关于揿针治疗AR的临床研究。两名研究人员独立筛选文献并提取有关资料,其中总有效率、AR视觉模拟量尺(VAS)评分、鼻结膜炎生存质量评分(RQLQ)、复发率为主要结局指标,次要结局指标包括症状体征量化评分、“四分法”症状评价量表等。用Stata软件对所有纳入的研究数据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22篇临床研究,涉及1 491名参与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揿针治疗AR的总有效率高于中西医常规疗法[RR=1.20,95%CI(1.14,1.26),P<0.001];复发率低于中西医常规疗法[OR=0.35,95%CI(0.14,0.89),P=0.027];VAS评分低于中西医常规疗法[WMD=-1.30,95%CI(-1.85,-0.75),P<0.001];RQLQ评分低于中西医常规疗法[WMD=-6.75,95%CI(-12.74,-0.76),P=0.027]。结论基于目前的研究,揿针疗法可提高总有效率,降低疾病复发,改善AR发作的不适,并且无明显不良反应。但研究之间的异质性偏大,仍需大样本、设计严谨、符合国际规范的临床研究方案提高证据质量级别。  
      关键词:变应性鼻炎;揿针;临床研究;临床疗效;安全性;Meta分析   
      73
      |
      10
      |
      0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55070082 false
      更新时间:2024-06-27
    • 最新研究对比分析了针灸国家标准《头针》新旧版本差异,探讨了顶颞前斜线和顶旁1线的定位问题,为针灸技术规范化和国家标准完善提供参考。
      李航宇, 张虹
      2024, 49(5): 544-550. DOI: 10.13702/j.1000-0607.20230056
      摘要:通过对比新旧两版国家标准《针灸技术操作规范(第2部分):头针》(GB/T 21709.2—2021)与(GB/T 21709.2—2008)的差异,并结合世界卫生组织国际标准《头皮针穴名标准化国际方案》,围绕2008版国家标准中存疑的两个核心问题——顶颞前斜线和顶旁1线的定位问题,指出2021版国家标准中对这两处问题修订后仍存在的争议,并对两条穴线的定位依据进行探讨,以期更好地促进国家标准《针灸技术操作规范(第2部分):头针》(GB/T 21709.2—2021)的推广应用,并为下一版国家标准的完善与制定提供参考。  
      关键词:头针;国家标准;穴位定位;顶颞前斜线;顶旁1线   
      67
      |
      3
      |
      1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53695091 false
      更新时间:2024-06-27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