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学术文献
当期目录
过刊浏览
优先出版
虚拟专辑
杂志介绍
杂志简介
引证指标变化
编委会
现任编委会
历任编委会
青年编委会
征稿投稿
稿约
投稿指南
稿件审理程序
同行评审政策
稿件发表程序
版权与存档
参考文献格式
学术不端检测声明
伦理规范
作者中心
下载中心
问题咨询
政策法规
《针刺研究》做图规范
防诈骗声明
联系我们
期刊订阅
联系我们
English Version
个人中心
退出登录
浏览全部资源
扫码关注微信
首页
学术文献
当期目录
过刊浏览
优先出版
虚拟专辑
杂志介绍
杂志简介
引证指标变化
编委会
现任编委会
历任编委会
青年编委会
征稿投稿
稿约
投稿指南
稿件审理程序
同行评审政策
稿件发表程序
版权与存档
参考文献格式
学术不端检测声明
伦理规范
作者中心
下载中心
问题咨询
政策法规
《针刺研究》做图规范
防诈骗声明
联系我们
期刊订阅
联系我们
English Version
最新刊期
2024年第49卷第6期
本期电子书
封面故事
上一期
下一期
机制探讨
艾灸“心俞”“肺俞”对慢性心力衰竭大鼠心肌瞬时受体电位香草酸亚型1、降钙素基因相关肽表达的影响
封面论文
封底论文
增强出版
AI导读
“
最新研究发现,艾灸“心俞”“肺俞”能改善慢性心力衰竭大鼠心肌损伤,可能通过调控TRPV1通路,促进抗炎因子IL-10上调,减轻心肌纤维化。
”
朱玲, 高兵, 宫甜甜, 刘攀, 李澜, 夏冉, 王茎
2024, 49(6): 551-557. DOI: 10.13702/j.1000-0607.20230820
摘要:目的观察艾灸“心俞”“肺俞”对慢性心力衰竭(CHF)大鼠心肌组织瞬时受体电位香草酸亚型1(TRPV1)、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及血清白细胞介素-10(IL-10)的影响,探讨艾灸“心俞”“肺俞”治疗CHF的作用机制。方法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艾灸组、辣椒素组、艾灸+辣椒素组、艾灸+溶媒组,每组10只。采用冠状动脉左前降支结扎致心肌梗死法制备CHF大鼠模型。艾灸组每日艾灸“心俞”“肺俞” 30 min;辣椒素组每日穴区涂抹辣椒素;艾灸+辣椒素组、艾灸+溶媒组分别将辣椒素、溶媒于艾灸前涂于穴区,艾灸方法同艾灸组。各组均治疗4周。采用小动物彩色多普勒超声仪检测各组大鼠射血分数(EF)及左室短轴缩短率(FS);HE染色法观察大鼠心肌细胞形态结构;实时荧光定量PCR和Western blot法检测大鼠心肌组织中TRPV1、CGRP、半乳糖凝集素-3(Gal-3) 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ELISA法检测大鼠血清IL-10含量。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心肌纤维紊乱,炎性细胞浸润明显,EF及FS降低(P<0.01),心肌TRPV1、CGRP 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及血清IL-10含量降低(P<0.01),心肌Gal-3 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艾灸组、辣椒素组、艾灸+辣椒素组上述指标均逆转(P<0.01)。与艾灸组、辣椒素组比较,艾灸+辣椒素组效果更佳(P<0.05,P<0.01)。结论艾灸“心俞”“肺俞”可以改善CHF大鼠心肌损伤,其作用可能与调控TRPV1通路,升高TRPV1、CGRP mRNA和蛋白表达,促进抗炎因子IL-10上调,降低Gal-3 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从而减轻心肌纤维化有关。
关键词:慢性心力衰竭;心肌纤维化;艾灸;瞬时受体电位香草酸;降钙素基因相关肽
91
|
8
|
0
<HTML>
<网络PDF>
<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55553169 false
更新时间:2024-07-04
电针对心肌肥厚小鼠心肌组织瞬时受体电位通道的影响
封面论文
封底论文
增强出版
AI导读
“
最新研究发现,电针“内关”能有效改善心肌肥厚小鼠的心脏形态和功能,其作用机制可能与降低心肌组织中瞬时受体电位通道(TRPCs)蛋白表达有关。
”
谢玉华, 邢馨玉, 钟文, 吴生兵, 周美启, 崔帅
2024, 49(6): 558-565. DOI: 10.13702/j.1000-0607.20221393
摘要:目的观察电针“内关”对心肌肥厚小鼠心功能、心脏形态和心肌组织中瞬时受体电位通道(TRPCs)蛋白表达的影响,探讨电针治疗心肌肥厚的作用机制。方法C57BL/6小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和电针组,每组15只。皮下注射盐酸异丙肾上腺素(15 mg·kg
-1
·d
-1
)制备心肌肥厚模型。电针组电针双侧“内关”,每次20 min,每日1次,连续14 d。测量小鼠体质量、胫骨长度和心脏质量;超声心动图测量小鼠心室射血分数(EF)、短轴缩短指数(FS)、收缩末期左心室容积(LVEV)、收缩末期左心室内径(LVID)和收缩末期左心室后壁厚度(LVPW)以评价心功能;WGA染色法检测小鼠心肌相对细胞个数和相对细胞平均表面积;HE染色法观察心肌细胞形态变化;qPCR及Western blot法检测心肌组织中TRPC1、TRPC3、TRPC4、TRPC6的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结果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小鼠心体比和心胫比均增加(P<0.05,P<0.01),EF、FS、LVPW降低(P<0.01),LVEV、LVID升高(P<0.01),心肌相对细胞个数减少(P<0.05),心肌相对细胞表面积增加(P<0.01),左心室面积比值升高(P<0.05),左心室后壁比值降低(P<0.05),心肌细胞排列紊乱,心肌间质炎性细胞浸润明显,心肌组织TRPC1、TRPC3、TRPC4、TRPC6 mRNA和蛋白表达明显升高(P<0.01)。与模型组相比,电针组小鼠心体比和心胫比均减小(P<0.01),EF、FS、LVPW升高(P<0.01),LVEV、LVID降低(P<0.01),心肌相对细胞个数增加(P<0.05),相对细胞表面积减小(P<0.05),左心室面积比值降低(P<0.05),左心室后壁比值升高(P<0.05),心肌病理损伤程度减轻,心肌组织TRPC1、TRPC3、TRPC4、TRPC6 mRNA和蛋白表达降低(P<0.01,P<0.05)。结论电针“内关”能够改善心肌肥厚小鼠的心脏形态和功能,其机制可能与下调TRPCs有关。
关键词:心肌肥厚;电针;瞬时受体电位通道;心脏功能
63
|
6
|
0
<HTML>
<网络PDF>
<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55553273 false
更新时间:2024-07-04
基于Wnt/β-catenin通路介导的上皮间质转化探讨电针治疗宫腔粘连大鼠子宫内膜纤维化的作用机制
封面论文
封底论文
增强出版
AI导读
“
最新研究发现,电针治疗可能通过抑制Wnt/β-catenin信号通路,逆转上皮间质转化进程,降低宫腔粘连大鼠子宫内膜组织纤维化程度,促进子宫内膜修复,为治疗宫腔粘连提供新方案。
”
李军威, 夏良君, 崔础婷, 程洁, 夏有兵
2024, 49(6): 566-576. DOI: 10.13702/j.1000-0607.20240101
摘要:目的观察电针对宫腔粘连(IUA)大鼠子宫内膜Wnt/β-连环蛋白(β-catenin)信号通路与上皮间质转化(EMT)相关蛋白的影响,探讨其修复IUA子宫内膜的可能机制。方法雌性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电针组、ICG-001组,每组10只。采用机械搔刮联合脂多糖感染双重损伤法制备IUA模型。电针组针刺“关元”,电针双侧“足三里”“三阴交”,20 min/次,1次/d;ICG-001组腹腔注射β-catenin抑制剂ICG-001(5 mg/kg),1次/2 d;以上干预均连续进行3个动情周期。每组5只大鼠干预后取材,HE染色法观察IUA大鼠子宫内膜形态、子宫内膜厚度及腺体数目变化,Masson染色法观察子宫内膜组织纤维化程度,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子宫内膜组织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纤维连接蛋白(FN)、结缔组织生长因子(CTGF)、Ⅰ型胶原蛋白(Col-Ⅰ)、糖原合酶激酶3β(GSK-3β)、β-catenin、E-钙粘蛋白(E-cadherin)、N-钙粘蛋白(N-cadherin)及波形蛋白(Vimentin)的阳性表达,Western blot法检测子宫内膜组织中GSK-3β、β-catenin、E-cadherin、N-cadherin及Vimentin蛋白相对表达量;每组剩余5只大鼠,干预后与雄鼠合笼,记录各组大鼠子宫胚胎着床数目。结果HE染色示模型组子宫内膜组织部分坏死或缺失,电针组有所恢复,且较ICG-001组更好。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大鼠子宫内膜组织腺体数目与子宫内膜厚度,子宫内膜组织中E-cadherin和GSK-3β蛋白表达与阳性表达降低(P<0.000 1,P<0.001,P<0.01),子宫内膜纤维化面积比值,子宫内膜组织中TGF-β1、α-SMA、FN、CTGF、Col-Ⅰ阳性表达,N-cadherin、Vimentin及β-catenin蛋白表达与阳性表达升高(P<0.000 1,P<0.001,P<0.01),胚胎着床数目减少(P<0.000 1);与模型组相比,电针组与ICG-001组大鼠子宫内膜组织腺体数目与子宫内膜厚度,子宫内膜组织E-cadherin与GSK-3β蛋白表达及阳性表达升高(P<0.001,P<0.05,P<0.01),子宫内膜纤维化面积比值,子宫内膜组织TGF-β1、α-SMA、FN、CTGF、Col-Ⅰ阳性表达,N-cadherin、Vimentin、β-catenin蛋白表达与阳性表达降低(P<0.001,P<0.01,P<0.05),胚胎着床数目增多(P<0.001);与电针组相比,ICG-001组以上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电针可能通过抑制Wnt/β-catenin信号通路逆转EMT进程,降低内膜组织纤维化程度,从而促进IUA子宫内膜修复。
关键词:宫腔粘连;电针;子宫内膜纤维化;Wnt/β-连环蛋白通路;上皮间质转化
115
|
9
|
0
<HTML>
<网络PDF>
<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55553114 false
更新时间:2024-07-04
电针对银屑病小鼠血管生成的影响及机制研究
封面论文
封底论文
增强出版
AI导读
“
最新研究发现,电针“足三里”“血海”能有效改善咪喹莫特诱导的小鼠银屑病样皮损,其机制可能通过调控MAPK信号通路抑制血管生成相关因子CD31和VEGF的表达,为银屑病治疗提供新思路。
”
陈姣姣, 陈泽斌, 殷妮娜
2024, 49(6): 577-584. DOI: 10.13702/j.1000-0607.20230379
摘要:目的观察电针“足三里”“血海”对咪喹莫特(IMQ)诱导的小鼠银屑病皮损组织血管生成的影响,探讨电针缓解银屑病皮损的机制。方法选取24只雌性BALB/c小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模型组、电针组,每组8只。模型组、电针组小鼠用5% IMQ乳膏对其背部皮肤进行涂抹以诱导银屑病模型;电针组小鼠在造模同时给予电针双侧“足三里”“血海”,1次/d,30 min/次,连续7 d。每天对小鼠背部皮损处皮肤拍照,采用银屑病面积和严重程度指数(PASI)进行评分,观察小鼠皮损动态变化;HE染色观察皮损组织形态学变化、表皮厚度及炎性细胞浸润程度;Masson染色观察并计算皮损组织胶原纤维占比;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皮损组织微血管标志物CD31、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阳性表达并计算微血管密度(MVD);Western blot法检测皮损组织中CD31、VEGF及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APK)信号通路相关蛋白p38、磷酸化(p)-p38、细胞外调节蛋白激酶(ERK)、p-ERK、c-Jun氨基末端激酶(JNK)、p-JNK的表达水平。结果与空白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小鼠背部皮肤出现红斑、鳞屑、皮肤增厚症状,第7天红斑、鳞屑、皮肤增厚程度评分及总PASI评分升高(P<0.001),表皮明显增厚(P<0.001),胶原纤维占比、皮肤组织CD31及VEGF的MVD值、皮肤组织CD31、VEGF的蛋白表达水平及MAPK信号通路相关蛋白p-p38/p38、p-ERK/ERK、p-JNK/JNK比值明显升高(P<0.001,P<0.01)。与模型组相比,电针组小鼠背部皮损明显改善,第7天红斑、鳞屑、皮肤增厚程度评分及总PASI评分显著下降(P<0.05,P<0.01),表皮厚度明显降低(P<0.001),皮损组织胶原纤维占比明显减少(P<0.01),皮损组织CD31、VEGF的MVD值、皮损组织CD31、VEGF的蛋白表达水平及MAPK信号通路相关蛋白p-p38/p38、p-ERK/ERK、p-JNK/JNK比值明显降低(P<0.05,P<0.001,P<0.01)。结论电针“足三里”“血海”可改善IMQ诱导的小鼠银屑病样皮损改变,其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调控MAPK信号通路抑制皮损处血管生成相关因子CD31和VEGF的表达,从而改善银屑病皮损症状。
关键词:银屑病;电针;血管生成;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信号通路
51
|
8
|
0
<HTML>
<网络PDF>
<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55553040 false
更新时间:2024-07-04
热补针法对类风湿关节炎寒证家兔膝关节滑膜组织缺氧诱导因子1α和糖酵解活性的影响
封面论文
封底论文
增强出版
AI导读
“
最新研究揭示,热补针法能有效改善类风湿关节炎家兔的痛阈和膝关节周径,抑制炎性反应,其作用机制与降低缺氧诱导因子1α及糖酵解活性密切相关。
”
李向军, 李福欣, 井维尧, 刘翠, 刘莉梅, 张星华, 张枫帆, 陈平, 杜小正
2024, 49(6): 585-593. DOI: 10.13702/j.1000-0607.20230487
摘要:目的观察热补针法对类风湿关节炎(RA)寒证家兔膝关节滑膜炎性反应及滑膜组织、血清中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糖酵解活性的影响,探讨热补针法治疗RA的机制。方法选取32只新西兰兔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抑制剂组、热补针法组,每组8只。采用卵蛋白联合弗氏完全佐剂诱导及低温冷冻法复制RA寒证模型。抑制剂组给予2-甲氧基雌二醇腹腔注射,热补针法组给予热补针法针刺“足三里”,留针30 min。各组干预均1次/d,连续14 d。观察家兔膝关节周径及痛阈变化;采用ELISA法检测家兔血清中还原型辅酶Ⅱ(NADPH)、己糖激酶(HK2)、6-磷酸果糖激酶2/2,6-二磷酸果糖激酶3(PFKFB3)含量;HE染色法观察家兔膝关节滑膜组织形态变化;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家兔膝关节滑膜组织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IL)-1β、IL-6、IL-17的阳性表达;分光光度法检测家兔膝关节滑膜组织中乳酸含量;Western blot法检测膝关节滑膜组织中HIF-1α、乳酸脱氢酶(LDHA)、丙酮酸激酶2(PKM2)蛋白表达水平。结果干预后,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家兔膝关节周径增大(P<0.05),痛阈值降低(P<0.05),可见滑膜细胞中度增生及炎性浸润,滑膜组织病理评分升高(P<0.05),滑膜组织中TNF-α、IL-1β、IL-6、IL-17阳性表达及乳酸含量均升高(P<0.05),血清NADPH、HK2、PFKFB3含量及滑膜组织中HIF-1α、LDHA、PKM2蛋白表达水平均升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抑制剂组及热补针法组家兔膝关节周径缩小(P<0.05),痛阈值升高(P<0.05),滑膜增生、炎性细胞浸润均改善,滑膜组织病理评分降低(P<0.05),滑膜组织中TNF-α、IL-1β、IL-6、IL-17阳性表达及乳酸含量均下降(P<0.05),血清NADPH、HK2、PFKFB3含量及滑膜组织中HIF-1α、LDHA、PKM2蛋白表达水平均下降(P<0.05)。与抑制剂组比较,热补针法组家兔滑膜组织病理评分升高(P<0.05),滑膜组织中TNF-α、IL-1β、IL-6、IL-17阳性表达及乳酸含量均升高(P<0.05),血清NADPH、HK2、PFKFB3含量及滑膜组织中HIF-1α、LDHA、PKM2蛋白表达水平均升高(P<0.05)。结论热补针法干预RA寒证家兔可提高痛阈,减小膝关节周径,抑制炎性反应,其作用机制与下调HIF-1α及糖酵解活性相关。
关键词:类风湿关节炎;热补针法;糖酵解;缺氧诱导因子1α;炎性反应
79
|
10
|
0
<HTML>
<网络PDF>
<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55553066 false
更新时间:2024-07-04
电针干预对慢性疲劳综合征大鼠海马组织蛋白质磷酸化表达的影响
封面论文
封底论文
增强出版
AI导读
“
电针治疗慢性疲劳综合征大鼠研究取得新进展,揭示了电针改善疲劳状态、缓解焦虑情绪、提高学习记忆能力的机制,为电针治疗CFS提供了科学依据。
”
杨燕, 孙忠人, 李超然, 冯楚文, 王玉琳, 王德龙, 屈媛媛, 郭静, 石天宇, 孙闻, 孙维伯, 杨添淞
2024, 49(6): 594-603. DOI: 10.13702/j.1000-0607.20230180
摘要:目的观察电针对慢性疲劳综合征(CFS)大鼠行为学和海马组织蛋白磷酸化的影响,探讨电针治疗CFS的作用机制。方法将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和电针组,每组12只。采用多因素慢性复合应激法制备CFS模型。电针组大鼠给予电针“神庭”(透刺“百会”)和“大椎”治疗,每日1次,每次15 min,连续28 d。治疗结束后观察各组大鼠体质量、摄食量和饮水量,采用实验大鼠一般情况半定量评分观察表评价大鼠的疲劳程度,采用旷场实验及Morris水迷宫实验评价大鼠焦虑程度和学习记忆能力。取各组大鼠海马组织进行磷酸化Label-free定量蛋白质组学检测。结果治疗结束后,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大鼠体质量降低(P<0.01),摄食量减少(P<0.05),一般情况半定量评分升高(P<0.01),旷场实验总穿格次数和进入中央区次数均增多(P<0.01),Morris水迷宫实验逃避潜伏期延长(P<0.01)、穿越原平台次数减少(P<0.01)。与模型组比较,电针组大鼠一般情况半定量评分降低(P<0.01),旷场实验总穿格次数减少(P<0.05),Morris水迷宫实验逃避潜伏期缩短(P<0.01)、穿越原平台次数增加(P<0.01)。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有297个差异表达肽段,对应255个蛋白,与模型组比较,电针组有245个差异表达肽段,对应198个蛋白,其中共有24个重合蛋白在电针治疗后表达回调。GO分析表明,电针干预的作用在生物学过程方面主要为对蛋白质聚合和细胞骨架组织的调节,在分子功能聚类上表现为对蛋白质聚合的调节,在细胞组分聚类方面表现为对突触功能的影响。KEGG分析结果显示,电针干预对胰岛素分泌、轴突导引、磷脂酰肌醇信号系统及赖氨酸生物合成等对中枢神经系统组织功能有重要作用的信号通路产生了影响。结论电针可以改善CFS模型大鼠的疲劳状态,缓解焦虑情绪,提高学习记忆能力,其机制可能与调节海马组织蛋白磷酸化水平有关。
关键词:电针;慢性疲劳综合征;磷酸化蛋白质组学;液相色谱-质谱;海马
71
|
11
|
1
<HTML>
<网络PDF>
<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55553228 false
更新时间:2024-07-04
临床研究
超声引导下针刀疗法辅助射频消融术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观察
封面论文
封底论文
增强出版
AI导读
“
最新研究显示,超声引导下针刀疗法在神经根型颈椎病治疗中,显著改善患者术后残留症状,疗效优于传统手术,且安全可靠。
”
姚智渊, 樊舒瑶
2024, 49(6): 604-610. DOI: 10.13702/j.1000-0607.20230255
摘要:目的观察超声引导下针刀疗法辅助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低温等离子髓核射频消融术(PCDN)术后残留症状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70例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35例。对照组患者接受PCDN治疗。试验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在PCDN术后第2天行超声引导下针刀治疗,每隔5~7 d进行1次,共行4~6次。分别于PCDN术前和术后1 d(针刀治疗前)及1、3、6个月时采用疼痛视觉模拟量尺(VAS)评分评价患者疼痛程度,采用颈部功能障碍指数(NDI)评分、日本骨科学会颈椎病(JOA)评分、田中靖久20分法量表评估患者颈椎病的严重程度,评估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并计算治疗有效率和优良率,记录术后不良反应及并发症。结果与PCDN术前比较,术后1 d及1、3、6个月时两组患者的VAS评分和NDI评分均降低(P<0.05),JOA评分和田中靖久20分法评分均升高(P<0.05)。与术后1 d比较,试验组患者术后1、3、6个月时VAS评分和NDI评分均降低(P<0.05),JOA评分和田中靖久20分法评分均升高(P<0.05)。与同时点对照组比较,试验组术后1、3、6个月时VAS评分和NDI评分均降低(P<0.05),JOA评分和田中靖久20分法评分均升高(P<0.05)。试验组患者PCDN术后1、3、6个月时有效率和优良率均高于同时间点对照组(P<0.05)。随访至术后1年,两组患者均无明显术后不良反应及并发症。结论超声引导下针刀疗法可显著改善神经根型颈椎病PCDN后的残留症状,疗效明显优于单纯行PCDN手术,且安全可靠。
关键词:神经根型颈椎病;针刀疗法;超声引导;髓核射频消融术
96
|
15
|
0
<HTML>
<网络PDF>
<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55553018 false
更新时间:2024-07-04
针灸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早期患者血管弹性的影响
封面论文
封底论文
增强出版
AI导读
“
最新研究显示,针灸能有效改善颈动脉粥样硬化早期患者的动脉弹性,且治疗安全无严重不良事件。
”
黄熙畅, 赵琳, 张建兴, 叶思婷, 孟令萃, 周俊合, 周婷, 戚芷琪, 周鹏, 符文彬
2024, 49(6): 611-617. DOI: 10.13702/j.1000-0607.20230354
摘要:目的观察针灸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早期患者动脉弹性的影响。方法将62例颈动脉粥样硬化早期患者随机分为空白组(12例,脱落1例)、假针灸组(25例,脱落5例)和针灸组(25例,脱落3例)。针灸组予针灸治疗,包括①针刺:百会、印堂、人迎、内关、阳陵泉;②精灸:引气归元(中脘、下脘、气海、关元)、四花(膈俞、胆俞);③皮内针:心俞、胆俞。假针灸组予安慰针刺、艾灸和皮内针治疗,穴位同针灸组。以上两组每周治疗2次,共治疗12周。空白组不进行干预。3组均予饮食及生活方式宣教。观察3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1、2、3个月后极速脉搏波速度,包括收缩初期脉搏波速度(BS)和收缩末期脉搏波速度(ES),以及各时点血脂水平和血小板计数(PLT),并进行安全性评价。结果与治疗前比较,针灸组治疗2个月和3个月后双侧BS值、ES值均下降(P<0.05);与空白组比较,针灸组治疗2个月后双侧ES均下降(P<0.05),治疗3个月后双侧BS与ES均下降(P<0.05);与假针灸组比较,针灸组治疗3个月后左侧BS与左侧ES均下降(P<0.05),针灸组左侧整体下降幅度优于右侧。各组患者治疗前后和组间血脂水平、PLT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治疗期间3组均无严重不良事件发生。结论针灸疗法具有改善颈动脉粥样硬化早期患者动脉弹性的作用,且安全有效。
关键词:颈动脉粥样硬化;血管弹性;针灸;极速脉搏波技术
108
|
17
|
0
<HTML>
<网络PDF>
<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55552940 false
更新时间:2024-07-04
针刺介入时机对突发性聋患者疗效的影响
封面论文
封底论文
增强出版
AI导读
“
最新研究显示,针刺治疗突发性聋的时机对疗效有显著影响。早期介入针刺治疗的患者,其听力恢复和耳鸣残疾程度改善更为显著。这一发现为突发性聋的临床治疗提供了重要指导。
”
石安妮, 李阳, 张佳佳, 邢御, 洪玉颖, 白鹏
2024, 49(6): 618-624. DOI: 10.13702/j.1000-0607.20230299
摘要:目的研究不同针刺介入时机治疗突发性聋患者的临床疗效差异。方法纳入突发性聋患者(87例,脱落1例),根据针刺介入时机分为早暴露组和晚暴露组,早暴露组为发病14 d内介入针刺治疗,晚暴露组为发病14 d后介入针刺治疗。应用倾向性评分匹配法均衡组间基线,最终成功匹配30对患者,每组各30例。两组患者均在西医基础治疗同时给予“颈部七线法”针刺治疗,每周针刺3次,隔日1次,共12次。治疗前、治疗后及治疗3个月后观察患者耳鸣残疾评估量表(THI)评分;治疗前后分别对患者进行纯音测听,评价临床疗效;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倾向性评分匹配前可能影响疗效的因素对临床疗效的影响。结果与本组治疗前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及随访时THI评分均下降(P<0.05);与同时点晚暴露组比较,早暴露组治疗后及随访时THI评分均降低(P<0.05)。早暴露组总有效率为80.00%(24/30),晚暴露组为53.33%(16/30),早暴露组总有效率高于晚暴露组(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本研究中突发性聋的分型及中药使用情况并非影响总有效率的独立因素。结论介入时机是影响针刺治疗突发性聋患者听力疗效及耳鸣残疾程度的重要因素,早期针刺介入的疗效优于晚介入。
关键词:突发性聋;针刺;介入时机;颈部七线法;耳鸣残疾评估量表
103
|
9
|
0
<HTML>
<网络PDF>
<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55552993 false
更新时间:2024-07-04
综 述
针刺参与缺血性脑卒中二级预防的研究进展
封面论文
封底论文
增强出版
AI导读
“
针刺疗法在缺血性脑卒中二级预防领域取得显著进展,通过调节神经-内分泌系统,有效控制高血压、高胆固醇血症、糖尿病等危险因素,为预防脑卒中复发提供新策略。
”
周菁, 付渊博, 宋玉强, 王璟霏, 谢媛, 王一战, 杜鑫, 赵冰骢
2024, 49(6): 625-633. DOI: 10.13702/j.1000-0607.20230142
摘要:由于缺血性脑卒中(IS)复发率高,预防IS复发具有重要意义,循证而有效的二级预防策略是当前干预IS的重要手段,针刺对IS二级预防相关危险因素均具有积极作用。本文从针刺对IS二级预防主要危险因素,即高血压(控制IS后血压水平,预防血管等组织结构、内分泌因子及中枢神经系统等不同维度失调后造成的不良影响)、高胆固醇血症(降低血清总胆固醇、甘油三酯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含量,提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含量)、糖尿病(调节脂肪组织分泌功能,激活胰岛素信号转导通路,保护胰腺β细胞功能,调节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吸烟(降低血液内啡肽水平,调节中枢神经系统兴奋性,缓解戒烟症状,减少吸烟者对吸烟的依赖)、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调节局部肌肉功能和神经系统兴奋性,减轻扁桃体肿胀)、肥胖(降低血糖和血脂,增加褐色/白色脂肪比例,减轻瘦素抵抗,抑制食欲,调节脂肪组织的存在形式)6大方面的作用机制角度,对当前相关研究进展进行综述。结果显示,针刺对于IS危险因素的调节机制多与神经-内分泌系统密切相关,且可同时兼顾多种危险因素的多个靶点。针刺疗法作为一种重要的二级预防干预手段,具有良好的疗效、安全性及重要的临床推广价值。
关键词:针刺;缺血性脑卒中;二级预防;危险因素
89
|
8
|
0
<HTML>
<网络PDF>
<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55553303 false
更新时间:2024-07-04
针灸协同化疗实现增效的研究进展
封面论文
封底论文
增强出版
AI导读
“
最新研究显示,针灸可协同化疗抑制肿瘤生长,改善患者生存质量,为提高化疗疗效提供新思路。
”
杨元祯, 李姗姗, 郭义, 黄锦, 王佳琦, 冯怡婷, 赵素红, 赵文君, 徐枝芳
2024, 49(6): 634-640. DOI: 10.13702/j.1000-0607.20230001
摘要:针灸在减轻化疗药物不良反应方面的应用已经得到国内外的广泛认可,而对于其协同化疗增加抗肿瘤疗效的效应及其机制则较少进行归纳总结。本文对近几年针灸联合化疗增效的临床及基础研究进行回顾,结果显示针灸可一定程度协同化疗抑瘤,并改善患者生存质量;其效应机制与针灸联合化疗药物可促进肿瘤细胞凋亡、改善肿瘤免疫及血管微环境、促进肿瘤局部化疗药富集等有关。本文为针灸作为提高化疗疗效的辅助疗法提供证据和研究思路。
关键词:针灸;肿瘤;化疗;增效
94
|
11
|
1
<HTML>
<网络PDF>
<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55553753 false
更新时间:2024-07-04
针刺治疗Ⅱ型糖尿病效应机制研究进展
封面论文
封底论文
增强出版
AI导读
“
最新研究发现,针刺治疗二型糖尿病(T2DM)与改善胰岛素抵抗、调节炎性反应等多种机制密切相关,为进一步探索针刺降糖作用机制提供新思路。
”
张硕, 崔杨, 孙忠人, 周新宇, 曹宇, 李晓琳, 尹洪娜
2024, 49(6): 641-649. DOI: 10.13702/j.1000-0607.20230372
摘要:针刺是治疗二型糖尿病(T2DM)的有效措施,大量研究表明针刺能改善T2DM,但其作用机制尚未充分阐明。本文对针刺治疗T2DM的机制研究进行梳理,总结出针刺治疗T2DM的效应机制与改善胰岛素抵抗、调节炎性反应、促进胰岛素分泌、改善脂质代谢紊乱、抵抗氧化应激损伤、改善肥胖、调节肠道菌群、调节神经系统等密切相关,同时也指出目前相关研究的不足和未来研究的方向,为进一步探索针刺降糖的作用机制提供参考。
关键词:二型糖尿病;针刺;电针;作用机制;综述
184
|
13
|
0
<HTML>
<网络PDF>
<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55553705 false
更新时间:2024-07-04
文献研究
基于神经影像学的常见神经系统疾病头针刺激靶点研究(上)
封面论文
封底论文
增强出版
AI导读
“
最新研究揭示了现代脑科学在神经系统疾病头针刺激靶点的突破性成果。通过Neurosynth平台的Meta分析,识别并定位了帕金森病、慢性疼痛、失语症和失读症的潜在头针靶点,为头针临床应用和神经刺激治疗提供了现代影像学证据。
”
张斌龙, 刘娇, 崔方圆, 曹瑾, 余思奕, 孔乔, 孔健
2024, 49(6): 650-660. DOI: 10.13702/j.1000-0607.20230020
摘要:目的基于神经影像学研究,总结现代脑科学的研究成果,探索常见神经系统疾病的头针刺激靶点。方法基于Neurosynth数据库平台(http://neurosynth.org/)进行神经影像学研究的Meta分析,识别神经系统疾病的头针与脑刺激靶点并投射至头皮表面,进一步结合传统头部腧穴和脑电10-20系统做出定位建议,结合靶区形态做出操作建议。文献检索于2022年7月30日进行。结果研究结果分上下两篇阐述,本文为上篇,包括帕金森病、慢性疼痛、失语症、失读症。帕金森病识别出了7个潜在头针靶点,对应的布罗德曼区(BA)主要为BA6等;慢性疼痛识别出了10个潜在头针靶点,对应脑区主要为BA40等;失语症识别出了7个潜在头针靶点,对应脑区主要为BA22等;失读症识别出了10个潜在头针靶点,对应脑区主要为BA40等。本文提供了以上各潜在靶点的基于神经影像的定位与操作建议。结论本研究为头针的临床应用及研究提供了一种基于现代影像学证据的常见神经系统疾病的刺激靶点。这些靶点也可用于神经(脑)刺激治疗相关疾病的探索中。
关键词:头针;头针刺激靶点;神经成像;神经系统疾病;脑刺激
135
|
13
|
1
<HTML>
<网络PDF>
<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55553327 false
更新时间:2024-07-04
思路与方法
对STRICTA清单几个关键问题的梳理
封面论文
封底论文
增强出版
AI导读
“
最新报道:STRICTA清单作为针刺临床试验干预报告的指南,其发展与更新过程被系统梳理。专家分析了其效用特点及改进空间,为临床研究报告质量提升提供新思路。
”
谢依璇, 刘晓玉, 马培宏, 刘保延, 刘存志, 闫世艳
2024, 49(6): 661-666. DOI: 10.13702/j.1000-0607.20221418
摘要:STRICTA清单是针对针刺临床试验中干预措施报告的指南。作为CONSORT清单的扩展版,STRICTA清单促进了针刺临床研究干预措施报告质量的提升。随着时代的发展,临床研究范式不断更新,现有的STRICTA清单能否继续指导当下及未来的临床研究的报告,是亟需考虑的问题。本文系统梳理了STRICTA清单的发展与更新过程,对STRICTA清单的效用特点及有待改进之处进行了分析,并就当前遇到的困境与挑战提出了几点改进建议,以促进STRICTA清单的进一步更新与完善。
关键词:STRICTA清单;针灸临床研究;报告规范;指南
52
|
3
|
0
<HTML>
<网络PDF>
<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55552972 false
更新时间:2024-07-04
基于神经影像学的常见神经系统疾病头针刺激靶点研究(上)
封面论文
封底论文
增强出版
AI导读
“
最新研究进展,科学家们建立了基于深度学习的图像超分辨率重建体系,为图像质量提升提供新解决方案。
”
2024, 49(6): 667-668.
26
|
5
|
0
<HTML>
<网络PDF>
<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59718576 false
更新时间:2024-07-04
共 0 条
1
前往:
页
跳转
上一期
下一期
0
批量引用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