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刊期

    2024年第49卷第7期

      针灸与肿瘤专栏

    • 最新研究发现,电针治疗能有效缓解小鼠骨癌痛及其引发的抑郁情绪。通过转录组学技术,揭示了基底外侧杏仁核在调控癌痛多维度效应中的分子机制,为临床治疗提供了新思路。
      刘文浩, 刘文婷, 梁莹, 郭子宁, 黄乐天, 张海波, 许能贵, 何怡瀚
      2024, 49(7): 667-677. DOI: 10.13702/j.1000-0607.20231005
      摘要:目的观察电针对癌痛模型小鼠疼痛及其诱发的抑郁情绪的影响,采用转录组学技术从基因层面探讨基底外侧杏仁核(BLA)参与癌痛多维度调节效应的分子机制。方法将C57BL/6小鼠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电针组,每组10只。于股骨内注射含有Lewis肺癌细胞的PBS悬液建立骨癌痛模型。电针组小鼠在造模后第10天开始进行电针干预“足三里”“三阴交”,每日1次,每次20 min,连续干预12 d。采用X线和HE染色观察荷瘤股骨远端骨质损伤情况;von Frey检测小鼠机械性痛阈值变化;糖水偏好实验和强迫游泳实验观察小鼠抑郁情绪;提取小鼠BLA组织RNA建库,转录组学测序筛选差异基因并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差异表达基因肿瘤坏死因子超家族8(Tnfsf8)、骨髓基质细胞抗原1(Bst1)、前强啡肽原(Pdyn)、电压门控钠离子通道β4(Scn4b)mRNA表达水平。结果X线和HE染色可见小鼠股骨远端显著骨质损伤。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小鼠造模后第1、4、7、10、14、21天机械性痛阈值显著降低(P<0.001,P<0.000 1),糖水偏好指数显著降低(P<0.001),强迫游泳不动时间显著延长(P<0.001)。与模型组比较,电针组小鼠造模后第14、21天机械痛阈值显著升高(P<0.000 1),糖水偏好指数显著升高(P<0.05),强迫游泳不动时间显著缩短(P<0.01)。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小鼠BLA共筛选出404条差异基因,与模型组比较,电针组小鼠BLA共筛选出329条差异基因,其中在模型组表达上调而在电针组下调的基因共45条,在模型组表达异常上调而被电针干预下调的基因共28条。将筛选的差异表达基因进行基因本体(GO)注释和京都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通路分析,GO注释结果显示上述差异基因主要功能富集在与神经炎性反应相关的配体受体活性、细胞因子受体结合及细胞因子活性,以及与神经元兴奋相关的神经肽信号通路、钙离子介导的信号传导等方面;KEGG通路分析显示差异基因主要富集在与炎性反应相关的通路如白细胞介素-17通路等。模型组Tnfsf8、Bst1 mRNA的表达较假手术组显著升高(P<0.01,P<0.05),电针组较模型组显著下降(P<0.01,P<0.05);模型组Pdyn、Scn4b mRNA的表达较假手术组显著下降(P<0.01),电针组较模型组显著升高(P<0.05,P<0.01),实时荧光定量PCR结果与基因测序结果变化趋势相一致。结论电针可以显著缓解癌痛及其诱发的抑郁样情绪,其机制可能与模型动物BLA内神经炎性反应的缓解及特定神经元的异常活动的恢复有关。  
      关键词:电针;转录组学;癌痛;抑郁;基底外侧杏仁核   
      188
      |
      20
      |
      0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59222159 false
      更新时间:2024-07-22
    • 电针“足三里”联合capeOX方案在结直肠癌治疗中显示出显著疗效,为癌症治疗提供新策略。
      李泽丽, 曾文静, 李国海, 张洁桐, 李祉澄, 王思颖, 邱芳华, 李述文
      2024, 49(7): 678-685. DOI: 10.13702/j.1000-0607.20230990
      摘要:目的观察电针“足三里”联合capeOX方案对结直肠癌(CRC)裸鼠肿瘤体积、肿瘤质量、脾脏系数、肿瘤细胞凋亡、铁死亡及肝肾功能的影响,探讨电针辅助capeOX抑制CRC、减轻capeOX毒性反应的作用机制。方法将雌性Balb/c裸鼠随机分为模型组、capeOX组、电针(EA)+capeOX组,每组8只。采用右侧腹股沟皮下注射结肠癌细胞复制CRC模型。CapeOX组于造模成功后第1天给予腹腔注射奥沙利铂,第2~7天按100 mg/kg给予卡培他滨灌胃;EA+capeOX组在capeOX组的基础上每天给予电针双侧“足三里”,1 mA,2 Hz/100 Hz,20 min/次,1次/d,共干预7 d。干预期间每天测量肿瘤体积、裸鼠体质量,干预结束后称量肿瘤及脾脏质量,计算肿瘤体积差和脾脏系数,流式细胞仪检测肿瘤组织的凋亡细胞比例,ELISA法检测血清丙二醛(MDA)、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尿素氮(BUN)及肌酐(Cr)的含量,Western blot法检测肿瘤组织谷胱甘肽过氧化酶4(GPX4)蛋白表达水平。结果与模型组比较,capeOX组、EA+capeOX组裸鼠肿瘤体积、体质量、肿瘤体积差、肿瘤质量及脾脏系数均降低(P<0.05),肿瘤组织中的凋亡细胞比例上升(P<0.05);capeOX组ALT、BUN及Cr含量均上升(P<0.05);EA+capeOX组血清MDA含量降低(P<0.05),GPX4蛋白表达水平升高(P<0.05)。与capeOX组比较,EA+capeOX组的肿瘤体积、肿瘤体积差、肿瘤质量及MDA、ALT、AST、BUN、Cr含量均降低(P<0.05),体质量、脾脏系数、凋亡细胞比例、GPX4蛋白表达水平均升高(P<0.05)。结论电针“足三里”可增强capeOX抑制CRC的疗效,其作用机制可能与促进肿瘤细胞凋亡、抑制铁死亡、调节免疫耐受有关;另外,电针“足三里”联合capeOX还可减轻capeOX对造血功能、免疫功能、肝肾功能的损害。  
      关键词:电针;capeOX方案;足三里;结直肠癌;凋亡;铁死亡   
      153
      |
      21
      |
      1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59184045 false
      更新时间:2024-07-22
    • 针灸穴方通过调控IRE-1信号通路,减轻肝细胞凋亡,改善DDP化疗所致肝损伤。
      于冬冬, 王建明, 韩乐, 杜雪源, 晁利芹, 张欢欢, 吴昊, 王晴晴, 刘文姣
      2024, 49(7): 686-692. DOI: 10.13702/j.1000-0607.20240125
      摘要:目的基于与肝细胞内质网应激反应相关的肌醇需求酶(IRE)-1信号通路,探讨“扶正益肝”针灸穴方改善顺铂(DDP)所致小鼠肝损伤的作用机制。方法昆明种小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针刺组和艾灸组,每组10只。一次性腹腔注射DDP(10 mg/kg)复制肝损伤模型。针刺组和艾灸组分别选取“大椎”“肝俞”“肾俞”“足三里”进行针刺、艾灸治疗,每次6 min,1次/d,治疗7 d。采用TUNEL染色检测肝细胞凋亡情况,免疫组织化学法、Western blot法检测肝组织中磷酸化(p)-IRE-1α、葡萄糖调节蛋白(Grp)78、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Caspase)-12的表达,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肝组织中Grp78、Caspase-12 mRNA表达。结果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小鼠肝细胞凋亡率升高(P<0.05),肝组织中p-IRE-1α、Grp78、Caspase-12阳性表达和蛋白表达升高(P<0.05),Grp78、Caspase-12 mRNA相对表达量升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针刺组、艾灸组小鼠肝细胞凋亡率降低(P<0.05),肝组织中p-IRE-1α、Grp78、Caspase-12阳性表达和蛋白表达降低(P<0.05),Grp78、Caspase-12 mRNA相对表达量降低(P<0.05)。结论“扶正益肝”针灸穴方可能通过调控IRE-1信号通路,抑制内质网应激的过度激活,减轻肝细胞凋亡,从而改善DDP化疗所致的肝损伤。  
      关键词:针灸;顺铂;肝损伤;内质网应激;肌醇需求酶-1α   
      96
      |
      15
      |
      0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59233663 false
      更新时间:2024-07-22
    • 针灸在肿瘤相关症候群临床治疗中的应用实践 AI导读

      在肿瘤治疗领域,针灸作为辅助治疗手段,有效缓解患者症状,提升生活质量。
      程海波
      2024, 49(7): 693-699. DOI: 10.13702/j.1000-0607.20230985
      摘要:肿瘤本身及其伴发的诸如疼痛、疲劳、恶心等症候群给患者带来巨大生理、心理负担。药物干预虽然是这些症状常用的治疗方法,但相应的不良反应及患者自身的耐受性使这些问题仍未完全解决。针灸在抗肿瘤的现代临床实践中,不仅具有抑制肿瘤生长的作用,还作为一种辅助治疗方式缓解患者相关伴随症状。本文总结了针灸在恶性肿瘤相关症候群临床治疗中的应用实践,系统梳理了针灸用于恶性肿瘤患者常见症状的治疗效果,并总结分析了针灸抗肿瘤的临床治疗价值。  
      关键词:肿瘤相关症候群;针灸;临床实践   
      123
      |
      24
      |
      0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59233794 false
      更新时间:2024-07-22
    • 隔姜灸联合揿针对恶性肿瘤化疗患者胃肠道反应的影响 AI导读

      最新研究显示,隔姜灸联合揿针疗法在常规止吐方案基础上,能有效缓解恶性肿瘤患者化疗所致恶心呕吐,提高患者舒适度,且安全性良好。
      庄语, 于冬冬, 马田田, 王永欣, 王媛媛, 罗磊, 石变
      2024, 49(7): 700-706. DOI: 10.13702/j.1000-0607.20240064
      摘要:目的观察隔姜灸联合揿针防治恶性肿瘤患者化疗所致恶心呕吐(CINV)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恶性肿瘤化疗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35例,退出和脱落4例)和观察组(35例,退出2例)。对照组给予盐酸昂丹司琼片8 mg口服,每日3次,共治疗3 d;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取足三里、内关、天枢、中脘、关元行隔姜灸联合揿针治疗,每日1次,共治疗3 d。观察两组患者治疗第1、2、3天后消化道反应程度,治疗前后的卡氏(KPS)评分、中医证候评分及相关安全性指标。结果观察组治疗第2、3天的消化道反应程度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中医证候评分较治疗前均降低(P<0.01),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1)。治疗后,两组患者的KPS评分均低于治疗前(P<0.01)。两组患者均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结论在常规止吐方案的基础上,采用隔姜灸联合揿针疗法治疗CINV舒适安全,能有效缓解患者的恶心呕吐,减轻消化系统症状。  
      关键词:隔姜灸;恶性肿瘤;揿针;恶心呕吐   
      281
      |
      29
      |
      1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59212972 false
      更新时间:2024-07-22
    • 最新研究显示,乳腺癌术后内分泌治疗患者最关注的症状为睡眠障碍,79.1%的患者愿意接受针灸治疗,期望通过针灸增强免疫功能、减少不良反应、改善身体状况。研究为推广针灸在乳腺癌治疗中的应用提供了科学依据。
      巴东升, 郭扬, 陈波, 翟静波, 王斌, 陈翱翔, 朱征, 孙彬栩, 师宇, 刘西贤, 陈泽林, 耿连岐, 郭义
      2024, 49(7): 707-714. DOI: 10.13702/j.1000-0607.20230939
      摘要:目的调查乳腺癌术后内分泌治疗患者最常见和最迫切需要解决的伴随症状及乳腺癌患者对于针灸的接受度和期望,为推广针灸在治疗乳腺癌中的应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随机选取2022年1月至2023年3月在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就诊的乳腺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问卷星”方式发放问卷,进行术后内分泌治疗相关伴随症状及针灸治疗相关内容的问卷调查。结果本研究共发放调查问卷229份,回收有效问卷211份,问卷回收率为92.1%。在这些患者中,最常出现的前3个症状为睡眠障碍(157例,74.4%)、潮热(138例,65.4%)、关节/肌肉疼痛(118例,55.9%);患者最迫切需要解决的3个症状为睡眠障碍(131例,62.1%),关节/肌肉疼痛(62例,29.4%),潮热(45例,21.3%)。79.1%的患者(167例)愿意接受针灸治疗,其主要原因为患者有较高的期望,认为针灸可能有效果(93%)。20.9%的患者(44例)拒绝接受针灸治疗,其主要原因为很难找到好中医(52%)和害怕针刺感觉(48%)。愿意接受针灸治疗的患者的针灸治疗平均期望值为4.02分(总分5分),乳腺癌内分泌治疗患者对接受针灸治疗期望的主要目的是增强身体免疫功能(92%)、减少不良反应(83%)、改善身体状况(75%)等。结论睡眠障碍是乳腺癌术后内分泌治疗患者最关注的症状之一,患者对针灸治疗具有较高的期望值,但部分患者又惧怕针刺感觉。为肿瘤患者提供可及且舒适的针灸高质量服务是今后针灸临床的重要研究方向之一。  
      关键词:乳腺癌;内分泌治疗;伴随症状;针灸意愿;期望   
      108
      |
      23
      |
      0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59233529 false
      更新时间:2024-07-22
    • 针灸治疗乳腺癌淋巴水肿的系统评价和Meta分析 AI导读

      最新研究显示,针灸治疗乳腺癌淋巴水肿效果显著,能有效降低患者肢体水肿程度,改善关节活动度和疼痛症状,且无严重不良反应。
      杨蕊, 张艺萱, 张春畅, 闫钦风, 韩林
      2024, 49(7): 715-725. DOI: 10.13702/j.1000-0607.20230903
      摘要:目的系统评价针灸治疗乳腺癌淋巴水肿(BCRL)的疗效并进行Meta分析。方法检索中国知网(CNKI)、万方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Wanfang)、维普网(VIP)、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PubMed、Cochrane Library、Embase、Web of Science,收集建库至2023年10月1日针灸治疗BCRL的随机对照试验(RCT)文献。对纳入文献进行资料提取和偏倚风险评价后,采用RevMan5.4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纳入RCT文献14篇,共952例患者。与综合消肿疗法(CDT)及CDT疗法中的部分措施等对照组干预措施相比,针灸能够降低肘横纹上10 cm处臂围(MD=-1.95,P=0.000 5),减小上肢臂围差(MD=-1.30,P<0.000 01),提高有效指数(MD=27.47,P<0.000 01;RR=1.23,P=0.000 5);能够改善关节活动度(ROM)中肩关节在前屈(SMD=0.47,P=0.04)、后伸(SMD=0.87,P<0.000 01)、外展(SMD=0.48,P=0.03)、内收(SMD=0.72,P=0.000 5)4个方面的活动度;能够减轻疼痛,改善视觉模拟量尺(VAS)评分(MD=-1.15,P<0.000 01)。无严重不良反应。结论针灸可有效改善BCRL患者的肢体水肿程度及主观症状。  
      关键词:乳腺癌淋巴水肿;针灸;系统评价;Meta分析;随机对照试验   
      234
      |
      38
      |
      0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59231868 false
      更新时间:2024-07-22
    • 最新研究揭示针灸治疗肿瘤相关性失眠的选穴规律,核心穴组为神庭-三阴交-神门-百会,为提高治疗效果提供新思路。
      叶敏, 张乐乐, 袁爱红, 解鸿宇, 夏玉, 杨骏
      2024, 49(7): 726-735. DOI: 10.13702/j.1000-0607.20240085
      摘要:目的运用数据挖掘技术分析针灸治疗肿瘤相关性失眠的选穴规律。方法检索中国知网、万方、维普、PubMed等数据库从建库至2024年1月5日针灸治疗肿瘤相关性失眠的相关文献,建立针灸治疗肿瘤相关性失眠的处方数据库,对使用频次、归经、分布等进行描述性分析,运用SPSS Modeler18.0 Apriori算法对处方进行关联规则分析,Cytoscape3.9.1软件绘制复杂网络图,SPSS26.0软件对高频腧穴进行聚类分析。结果纳入文献41篇,提取针灸处方67条,涉及腧穴89个,总频次447次;腧穴使用频次排名前4位的是百会、三阴交、神门、神庭;所选经脉主要是督脉、脾经、膀胱经、任脉、心经、胃经等;选穴多集中在头项部和上、下肢部;特定穴中使用频次较高的为五输穴、交会穴、原穴;腧穴配伍中,神庭-三阴交-神门-百会四穴关联最强;前12位高频腧穴可分为3个有效聚类群。结论针灸治疗肿瘤相关性失眠以扶正固本、兼以祛邪、燮理阴阳、通督调神、宁心安神为治疗原则,核心穴组为神庭-三阴交-神门-百会,还可加用足三里、印堂以增强治疗效果。  
      关键词:肿瘤相关性失眠;针灸;选穴规律;数据挖掘   
      119
      |
      25
      |
      0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59233351 false
      更新时间:2024-07-22

      机制探讨

    • 艾灸调控SNX5对帕金森病模型小鼠神经元铁死亡的影响 AI导读

      最新研究发现,艾灸通过降低分选连接蛋白5(SNX5)的表达,有效抑制帕金森病小鼠神经元铁死亡的发生,为帕金森病治疗提供了新思路。
      高达, 黎庆连, 王启章, 吴春晓, 郝小倩, 汪晓铃, 李萌竹, 赵丽君, 朱美玲
      2024, 49(7): 736-742. DOI: 10.13702/j.1000-0607.20230782
      摘要:目的探讨艾灸调控分选连接蛋白5(SNX5)改善帕金森病(PD)小鼠黑质纹状体铁死亡的作用机制。方法C57BL/6J小鼠随机分成空白组、假手术组、模型组、艾灸组,每组10只。采用6-羟基多巴胺单侧注入法制备PD模型。艾灸组小鼠予“百会”“四神聪”艾灸,每次20 min,1次/d,每周6次,连续干预4周。干预结束后对各组小鼠进行阿扑吗啡旋转行为检测、爬杆实验,免疫荧光法检测各组小鼠黑质酪氨酸羟化酶(TH)的表达,比色法检测各组小鼠纹状体亚铁离子(Fe2+)、丙二醛(MDA)含量和还原型谷胱甘肽(GSH)/氧化型谷胱甘肽(GSSG)的含量比值,实时荧光定量PCR法和Western blot法检测小鼠纹状体组织SNX5、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4(GPX4)、铁蛋白重链(FTH1)的mRNA和蛋白表达。结果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小鼠每分钟转圈数明显增加(P<0.01),爬杆时间明显延长(P<0.01),黑质TH荧光强度、纹状体GSH/GSSG比值、纹状体GPX4和FTH1的mRNA与蛋白表达降低(P<0.01,P<0.05),纹状体Fe2+与MDA含量、SNX5 mRNA和蛋白表达升高(P<0.01,P<0.05)。与模型组比较,艾灸组小鼠每分钟转圈数明显减少(P<0.01),爬杆时间明显缩短(P<0.01),黑质TH荧光强度、纹状体GSH/GSSG比值、纹状体GPX4和FTH1的mRNA与蛋白表达升高(P<0.01,P<0.05),纹状体Fe2+与MDA含量、SNX5 mRNA和蛋白表达降低(P<0.01,P<0.05)。结论艾灸可能通过降低SNX5的表达抑制PD模型小鼠神经元铁死亡的发生。  
      关键词:艾灸;帕金森病;铁死亡;分选连接蛋白5   
      120
      |
      9
      |
      0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59192276 false
      更新时间:2024-07-22
    • 电针预处理可改善大鼠植入期子宫内膜容受性,其机制可能通过调节时钟基因Bmal1的节律表达,纠正促排卵导致的节律紊乱。
      朱钱, 刘静玉, 郝赛楠, 王照弦, 夏良君, 沈洁, 程洁, 李茜, 夏有兵
      2024, 49(7): 743-750. DOI: 10.13702/j.1000-0607.20230257
      摘要:目的观察电针预处理对促排卵大鼠子宫组织中时钟基因Bmal1表达节律的影响,探讨电针预处理提高促排卵大鼠植入期子宫内膜容受性的作用机制。方法将72只雌性SD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正常组、模型组和预电针组,每组24只。除正常组外,其余2组大鼠腹腔注射孕马血清促性腺激素48 h后腹腔注射人绒毛促性腺激素制备促排卵模型。预电针组选取“关元”“三阴交”,于造模前两个动情周期每日21:00电针干预,每次15 min,直至造模结束。正常组大鼠动情期与输精管结扎雄鼠合笼,其余两组造模结束当日合笼。3组大鼠于合笼成功后第5天4:00起每隔4 h每批每组4只进行取材,共分6批。HE染色观察子宫内膜厚度、腺体和血管数目及组织形态变化;ELISA法检测血清雌二醇(E2)与孕酮(Pg)含量;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子宫核心时钟基因Bmal1和子宫内膜容受性因子HoxA10、白血病抑制因子(LIF)的mRNA表达;Western blot法检测子宫组织HoxA10、LIF蛋白表达。结果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子宫内膜厚度变薄(P<0.01),腺体和血管的数量显著减少(P<0.01,P<0.05);子宫Bmal1节律表达峰值和谷值的表达时点与正常组相反,12:00和16:00时Bmal1 mRNA表达下降(P<0.01);血清E2、Pg含量显著提高(P<0.01,P<0.05);内膜容受性因子HoxA10和LIF的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显著降低(P<0.01,P<0.05)。与模型组相比,预电针组子宫内膜厚度、腺体和血管的数量均显著增加(P<0.05);子宫Bmal1节律表达的峰谷值回调,其表达水平也有所增加,其中12:00时3组的表达差异最为显著,12:00时预电针组Bmal1表达较模型组显著升高(P<0.05);血清Pg含量显著降低(P<0.05);容受性因子HoxA10和LIF的mRNA和蛋白水平升高(P<0.05,P<0.01)。结论电针预处理能够改善种植窗口期子宫内膜容受性,其机制可能是调节子宫组织时钟基因Bmal1的节律表达,纠正促排导致的时钟基因表达的节律紊乱。  
      关键词:电针预处理;控制性超排卵;昼夜节律;时钟基因;Bmal1   
      87
      |
      12
      |
      0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59231523 false
      更新时间:2024-07-22

      临床研究

    • 最新研究显示,针刺结合帕罗西汀治疗轻中度抑郁症效果显著,改善症状速度更快。
      迪丽努尔·阿布力克木, 王毅, 曾翡翠, 黄雨薇, 张艾嘉, 胡智海
      2024, 49(7): 751-759. DOI: 10.13702/j.1000-0607.20230243
      摘要:目的观察针刺结合帕罗西汀对轻中度抑郁症患者的疗效,并基于DNA甲基化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符合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的轻中度抑郁症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3例,脱落3例)健康志愿者25例。对照组予以口服帕罗西汀片20 mg/d,共治疗4周;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针灸治疗,选取中脘、气海、足三里、三阴交、水沟、少商、隐白、大陵、上星,留针20 min/次,每周治疗3次,共4周。分别于治疗前、治疗2周、治疗结束、治疗结束2周后(随访),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17(HAMD-17)进行疗效评估;健康志愿者仅在入组前评估1次HAMD-17。随机抽取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5名患者在治疗前和治疗结束后共进行2次外周血检测,健康志愿者仅入组时进行1次,以MassARRAY技术检测患者及健康志愿者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基因启动子Ⅰ甲基化程度,ELISA法检测血清BDNF含量,分析其在两组患者与健康组间的差异,以及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及组间的差异。结果与本组治疗前比较,观察组患者治疗2周、治疗结束及随访时HAMD-17总评分及其中的睡眠障碍因子、焦虑躯体化因子评分均降低(P<0.05),治疗后血清BDNF含量升高(P<0.05);对照组患者治疗2周、治疗结束、随访时HAMD-17总评分及焦虑躯体化因子评分均降低(P<0.05),治疗结束及随访时睡眠障碍因子评分降低(P<0.05),治疗后血清BDNF含量升高(P<0.05)。与同时点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治疗2周、治疗结束及随访时的HAMD-17总评分及睡眠障碍因子评分均降低(P<0.05),焦虑躯体化因子评分仅在治疗2周时降低(P<0.05),治疗结束后外周血BDNF CpG31甲基化程度降低(P<0.05),血清BDNF含量升高(P<0.05)。治疗2周后,观察组总有效率为80.00%(24/30),显效率为36.67%(11/30),而对照组总有效率为26.67%(8/30),显效率为0%(0/30),观察组显效率及总有效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且治疗结束后观察组显效率为70%(21/30),仍高于对照组的40%(12/30,P<0.05)。血清BDNF含量和HAMD-17呈负相关(ρ=-0.686, P<0.01)。结论针刺结合帕罗西汀治疗轻中度抑郁症的疗效比单纯口服帕罗西汀更有优势,且改善睡眠障碍和焦虑躯体化的症状起效更快。针刺可能是通过降低外周血BDNF CpG31甲基化程度,升高血清BDNF含量而起到抗抑郁作用。  
      关键词:针刺;抑郁症;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基因启动子Ⅰ甲基化   
      152
      |
      21
      |
      0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59232016 false
      更新时间:2024-07-22
    • 最新研究显示,麦粒灸治疗原发性痛经具有显著量效关系,9壮剂量在改善子宫动脉血流和缓解痛经症状方面效果最佳。
      刘今, 刘君, 王雪松, 李旭欣, 林杪, 刘俊亚, 张细芬, 高渊博, 路广通, 佘延芬
      2024, 49(7): 760-766. DOI: 10.13702/j.1000-0607.20230026
      摘要:目的观察不同剂量麦粒灸对寒湿凝滞型原发性痛经(PD)患者子宫动脉血流影响的差异。方法将60例PD患者随机分3壮组、6壮组和9壮组,每组20例。3组均选取三阴交、地机、血海进行治疗,分别采用3壮、6壮和9壮3种不同剂量的麦粒灸,月经来潮前7 d开始治疗3次,共治疗3个月经周期。治疗前后记录患者子宫动脉血流参数指标搏动指数(PI)、阻力指数(RI)、血流比值(S/D);评价治疗前1个月、治疗第1、2、3个月经周期及治疗结束后第1个月经周期的视觉模拟量尺(VAS)评分、 Cox痛经症状量表严重程度(CMSS-S)及持续时间(CMSS-T)积分。结果治疗后9壮组患者的子宫动脉血流PI、RI、S/D值低于本组治疗前及同时点的3壮组和6壮组(P<0.05)。3壮组在第1周期和第2周期VAS评分低于治疗前(P<0.05);6壮组和9壮组各观察时点VAS评分均低于本组治疗前(P<0.05),在治疗第3周期和随访期低于3壮组(P<0.05);9壮组的VAS评分在随访期低于6壮组(P<0.05)。9壮组在治疗第1周期CMSS-T 积分较治疗前降低(P<0.05),6壮组、9壮组在治疗第2、3周期及随访期的CMSS-T积分较治疗前降低(P<0.05),6壮组和9壮组的CMSS-T积分在第3周期和随访期低于3壮组(P<0.05),9壮组的CMSS-T积分在随访期低于6壮组(P<0.05);6壮组、9壮组在治疗第2、3周期及随访期CMSS-S积分较治疗前降低(P<0.05),6壮组和9壮组在第3周期和随访期的CMSS-S积分低于3壮组(P<0.05),9壮组的CMSS-S积分在随访期低于6壮组(P<0.05)。结论麦粒灸治疗原发性痛经具有量效关系,麦粒灸9壮较6壮、3壮在改善PD患者的子宫动脉血流指标和减轻痛经症状等方面更有优势。  
      关键词:原发性痛经;艾灸量;寒湿凝滞;子宫动脉血流   
      177
      |
      17
      |
      0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59204680 false
      更新时间:2024-07-22

      综  述

    • 针刺调控脑卒中后轴突再生的机制研究进展 AI导读

      最新研究发现,针刺能有效调控脑卒中后轴突再生,通过多种机制改善神经损伤,为脑卒中治疗提供新思路。
      吴哲, 焦明媛, 邹伟
      2024, 49(7): 767-776. DOI: 10.13702/j.1000-0607.20230232
      摘要:脑卒中后脑组织病理改变如血肿形成或缺血缺氧状态会导致神经细胞死亡和轴突变性。脑神经细胞损伤后的轴突再生主要受到损伤周围微环境和相关蛋白的调控,主要包括胶质瘢痕、髓鞘相关抑制因子、轴突导向分子、神经营养因子,它们通过调节生长锥的形态和方向、突触稳定性、神经干细胞增殖与分化来影响轴突生长。本文梳理了针刺调控脑卒中后轴突再生的作用机制,结果显示针刺可通过抑制胶质瘢痕形成、减轻其物理屏障和化学屏障对轴突生长的抑制作用,逆转髓鞘相关抑制因子对轴突生长的抑制作用,调节轴突导向分子水平进而促进神经干细胞的增殖分化和损伤轴突的再生,上调神经营养因子促进神经细胞轴突重塑,从而改善脑卒中后的神经损伤。  
      关键词:针刺;脑卒中;轴突再生   
      115
      |
      20
      |
      1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59233262 false
      更新时间:2024-07-22

      文献研究

    • 最新研究揭示了基于神经影像学的头针刺激靶点,为轻度认知障碍、阿尔茨海默病和痴呆等疾病的非侵入性脑刺激治疗提供了新思路和借鉴。
      刘娇, 张斌龙, 崔方圆, 曹瑾, 余思奕, 孔乔, 孔健
      2024, 49(7): 777-786. DOI: 10.13702/j.1000-0607.20230016
      摘要:目的基于神经影像学研究,总结现代脑科学的研究成果,为常见神经系统疾病的头针刺激靶点提供参考。方法基于Neurosynth数据库平台(http://neurosynth.org/)进行神经影像学研究的Meta分析,识别神经系统疾病的头针与脑刺激靶点并投射至头皮表面,进一步结合传统头部腧穴和脑电10-20系统做出定位建议,结合靶区形态做出操作建议。文献检索于2022年7月30日进行。结果研究结果分上下两篇阐述,本文为下篇,提供了轻度认知障碍、阿尔茨海默病、痴呆的基于神经影像的头针靶点的定位与操作建议。轻度认知障碍识别出了6个潜在头针靶点;阿尔茨海默病识别出了6个潜在头针靶点;痴呆识别出了4个潜在头针靶点。结论本研究基于神经影像学证据与非侵入性脑刺激技术,为头针的靶点的选择和临床实践提供新的思路和借鉴。这些靶点也可用于神经(脑)刺激治疗相关疾病的探索中。  
      关键词:头针;头针刺激靶点;神经成像;神经系统疾病;脑刺激   
      164
      |
      15
      |
      0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59232157 false
      更新时间:2024-07-22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