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刊期

    2025年第50卷第7期

      机制探讨

    • 最新研究发现,腕踝针刺激能通过调节α7nAChR/JAK2/STAT3信号通路,改善化疗引起的神经痛。
      陈小梅, 庞莉娜, 柯以晨, 黄秋玲, 兰艳艳, 俞向梅, 叶晓倩, 王志福
      2025, 50(7): 735-742. DOI: 10.13702/j.1000-0607.20241267
      摘要:目的观察腕踝针对化疗性神经痛小鼠脊髓背角α7烟碱乙酰胆碱受体(α7nAChR)/Janus激酶2(JAK2)/信号转导因子和转录激活因子3(STAT3)信号通路的影响,探讨低强度腕踝针电刺激改善化疗性神经痛小鼠痛觉敏感的相关机制。方法C57BL/6小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腕踝针组、腕踝针+拮抗剂组,每组8只。腹腔注射紫杉醇(2 mg/kg)制备化疗性神经痛模型。腕踝针组选取腕踝区“下4”穴、“下5”穴进行电针干预,每次30 min,隔日1次,共7次。腕踝针+拮抗剂组在腕踝针干预基础上,于造模第1、7、13天鞘内注射α7nAChR拮抗剂α-银环蛇毒素(0.5 μg/kg)。采用Von Frey测痛仪和热刺激测痛仪评估小鼠的机械痛和热痛阈值;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脊髓背角腰(L)4~L6节段α7nAChR蛋白表达水平;免疫荧光染色法检测脊髓背角离子钙结合衔接分子1(Iba-1)的阳性表达;ELISA法检测脊髓背角磷酸化(p)-JAK2和p-STAT3的相对含量;荧光定量PCR法检测脊髓背角肿瘤坏死因子(TNF)-α、白细胞介素(IL)-1β、IL-6 mRNA的相对表达量。结果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小鼠机械痛阈值和热痛阈值降低(P<0.001),脊髓背角α7nAChR蛋白表达减少(P<0.05),Iba-1阳性表达增加(P<0.05),p-JAK2和p-STAT3相对含量增加(P<0.05),TNF-α、IL-1β、IL-6 mRNA表达升高(P<0.05)。与模型组相比,腕踝针组小鼠机械痛阈值和热痛阈值升高(P<0.05),脊髓背角α7nAChR蛋白表达升高(P<0.05),Iba-1阳性表达减少(P<0.05),p-JAK2和p-STAT3相对含量降低(P<0.05),TNF-α、IL-1β、IL-6 mRNA表达减少(P<0.05)。与腕踝针组相比,拮抗剂+腕踝针组机械痛阈值和热痛阈值降低(P<0.05),脊髓背角α7nAChR蛋白表达减少(P<0.05),Iba-1阳性表达增加(P<0.05),p-JAK2和p-STAT3相对含量升高(P<0.05),TNF-α、IL-1β、IL-6 mRNA表达升高(P<0.05)。结论腕踝针可通过调节脊髓背角α7nAChR/JAK2/STAT3信号通路,抑制小胶质细胞活化,改善神经炎性反应,进而减轻化疗性神经痛小鼠痛觉过敏反应。  
      关键词:腕踝针;电针;化疗性神经痛;α7烟碱乙酰胆碱受体/Janus激酶/信号转导因子和转录激活因子3信号通路   
      20
      |
      9
      |
      0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104541520 false
      更新时间:2025-07-16
    • 最新研究发现,心肌缺血小鼠体表穴位敏化导致背根节神经元电信号改变,可能通过改变钠通道动力学特性介导体表穴位敏化的发生。
      杜瑞冰, 贺宏洲, 吴宇蔚, 薛思梦, 刁志君, 高昕妍, 李志刚, 乔海法
      2025, 50(7): 743-753. DOI: 10.13702/j.1000-0607.20241077
      摘要:目的从离子通道动力学的角度,探讨心肌缺血(MI)模型小鼠体表穴位敏化致背根节(DRG)神经元电信号改变的机制。方法将64只雄性C57BL/6J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模型组(32只/组),模型组以冠状动脉左前降支(LAD)结扎法建立MI模型,对照组未进行LAD结扎,余步骤同模型组。造模后3 d,记录Ⅱ导联心电图,采用TTC、HE染色法分别评价小鼠心肌组织梗死面积和组织形态病理变化;予两组小鼠尾静脉注射伊文思蓝(EB)染色液,观察其体表渗出点的部位、分布和数量;机械痛及热痛阈值测量评估小鼠痛敏变化;离体电生理法评估不同类型的DRG神经元全细胞膜电流、内在兴奋性及Na+通道电流变化。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小鼠心电图ST段明显抬高(P<0.000 1),心肌缺血面积显著增加(P<0.001),出现明显的心肌纤维损伤和炎性浸润等病理表现;EB渗出点数量显著增多(P<0.01),且主要集中在脊髓胸(T)1~T5节段支配的体表皮肤,以及调控心血管疾病的“肺俞”“厥阴俞”及“心俞”等部位;左上肢和左下肢的机械缩足反射阈值显著降低(P<0.000 1),热缩足潜伏期明显缩短(P<0.01,P<0.000 1),左侧背部敏化区皮肤机械压痛阈值显著降低(P<0.001);DRG中神经元全细胞跨膜总电流显著增大(P<0.05),基强度显著降低(P<0.05),放电数目、平均瞬时频率显著增多(P<0.05),内在兴奋性增强;河豚毒素不敏感型(TTX-R)和河豚毒素敏感型(TTX-S)Na+通道激活曲线向超极化方向偏移(P<0.001),失活曲线向去极化方向偏移(P<0.01)。结论脊髓T1~T5节段的DRG神经元可能通过改变其Na+通道动力学特性介导体表穴位敏化的发生。  
      关键词:心肌缺血;穴位敏化;背根神经节;Na+通道   
      20
      |
      7
      |
      0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104541590 false
      更新时间:2025-07-16
    • 针刺抑制铜死亡延长脑梗死大鼠溶栓时间窗的实验研究 AI导读

      最新研究发现,针刺可延长脑梗死大鼠溶栓时间窗,降低神经元铜死亡,为脑梗死治疗提供新思路。
      赵艺, 宋扬扬, 常思琦, 黄正, 刘欣雨, 刘倩倩, 倪光夏
      2025, 50(7): 754-762. DOI: 10.13702/j.1000-0607.20240274
      摘要:目的观察针刺对脑梗死大鼠溶栓治疗后神经元铜死亡的影响,探讨针刺延长脑梗死溶栓时间窗的机制。方法本实验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实验中,40只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4.5 h溶栓组、6 h溶栓组、针刺+6 h溶栓组,每组8只。采用改良自体血栓栓塞法制备脑梗死大鼠模型。各溶栓治疗组在造模后的4.5 h和6 h予重组人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10 mg/kg尾静脉注射;针刺+6 h溶栓组于造模后6 h溶栓的同时予针刺双侧“内关”“水沟”,留针30 min。各组均在造模时采用激光散斑血流成像仪监测脑血流量,采用Bederson法于造模后的2、24 h进行神经行为学评分,氯化三苯基四氮唑染色法比较各组大鼠脑梗死体积,免疫荧光法检测各组大鼠缺血半暗带(IP)区神经元核蛋白(NeuN)的阳性表达。第二部分实验中,24只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6 h溶栓组、针刺+6 h溶栓组,每组6只。采用比色法检测各组大鼠IP区铜离子、丙酮酸、腺苷三磷酸(ATP)的含量,Western blot法及荧光定量PCR法检测铁氧还蛋白1(FDX1)、二氢硫辛酸乙酰基转移酶(DLAT)蛋白及mRNA的表达。结果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大鼠神经行为学评分,脑梗死体积百分比,IP区铜离子、丙酮酸含量及FDX1、DLAT蛋白和mRNA表达水平升高(P<0.01),NeuN阳性细胞百分比、ATP含量下降(P<0.01)。与模型组比较,4.5 h溶栓组大鼠24 h神经行为学评分和脑梗死体积百分比下降(P<0.05,P<0.01),NeuN阳性细胞百分比升高(P<0.05);6 h溶栓组大鼠脑梗死体积百分比,IP区铜离子、丙酮酸含量及FDX1、DLAT蛋白和mRNA表达水平升高(P<0.05,P<0.01),NeuN阳性细胞百分比、ATP含量下降(P<0.05);针刺+6 h溶栓组大鼠24 h神经行为学评分,脑梗死体积百分比,IP区铜离子、丙酮酸含量及FDX1、DLAT蛋白和mRNA表达水平降低(P<0.05,P<0.01),NeuN阳性细胞百分比、ATP含量升高(P<0.05)。与4.5 h溶栓组比较,6 h溶栓组大鼠24 h神经行为学评分、脑梗死体积百分比升高(P<0.01),NeuN阳性细胞百分比含量下降(P<0.01)。与6 h溶栓组比较,针刺+6 h溶栓组大鼠24 h神经行为学评分,脑梗死体积百分比,IP区铜离子、丙酮酸含量及FDX1、DLAT蛋白和mRNA表达水平降低(P<0.01),NeuN阳性细胞百分比及ATP含量升高(P<0.01)。结论针刺及时介入可延长脑梗死大鼠溶栓时间窗,其机制可能与针刺降低IP区FDX1、DLAT蛋白及mRNA表达从而抑制神经元的铜死亡有关。  
      关键词:脑梗死;针刺;溶栓时间窗;铜死亡   
      0
      |
      0
      |
      0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116511830 false
      更新时间:2025-07-16
    • 最新研究发现,针刺能改善缺氧缺血性脑损伤新生大鼠运动控制能力,可能通过上调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及其受体,激活相关信号通路,促进突触再生与重塑。
      唐暹, 艾坤, 凌晨, 祁芳, 袁思, 曾学究, 蒋心如, 佘艳, 易细芹
      2025, 50(7): 763-772. DOI: 10.13702/j.1000-0607.20240690
      摘要:目的观察针刺对缺氧缺血性脑损伤(HIBD)新生大鼠纹状体中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酪氨酸激酶受体B(TrkB)、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ERK)、环磷腺苷效应元件结合蛋白(CREB)及突触蛋白1(Syn1)和突触素(Syp)表达的影响,探讨针刺改善新生儿HIBD运动控制及突触可塑性的可能机制。方法7 d龄新生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空白组、假手术组、模型组和针刺组,每组12只。采用改良Rice法建立HIBD新生鼠模型。针刺组针刺“大椎”“百会”“水沟”“命门”,捻转1 min,不留针,每2 d治疗1次,连续治疗28 d。各组新生鼠造模后第28天进行平衡木实验;HE染色观察新生鼠纹状体组织形态学变化;透射电镜观察纹状体突触数量和结构变化;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新生鼠纹状体Syp阳性表达水平;Western blot法测定新生鼠纹状体BDNF、TrkB、磷酸化(p)-ERK、p-CREB、Syn1、Syp蛋白表达量。结果与空白组和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造模后第28天平衡木实验评分升高(P<0.05,P<0.01);纹状体神经元排列紊乱,层次不清,细胞密度降低,部分细胞出现空泡化和胞核固缩;纹状体突触分布密度较低,突触后致密区厚度和活性区长度减小,边界模糊不清;纹状体Syp阳性表达平均吸光度值降低(P<0.01);纹状体BDNF、TrkB、p-ERK、p-CREB、Syn1、Syp蛋白相对表达量均降低(P<0.05,P<0.01,P<0.001)。与模型组比较,针刺组造模后第28天平衡木实验评分降低(P<0.05);纹状体神经元排列层次较清晰,神经元密度增加,细胞空泡化和胞核固缩减少;纹状体突触结构较规则,突触体分布密度升高,突触后致密区厚度和活性区长度增加;纹状体Syp阳性表达平均吸光度值升高(P<0.01),BDNF、TrkB、p-ERK、p-CREB、Syn1、Syp蛋白相对表达量升高(P<0.05,P<0.01)。结论针刺可改善HIBD新生鼠运动控制能力,其机制可能与上调BDNF及其受体TrkB,激活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ERK信号通路,促进CREB磷酸化,进一步上调Syn1、Syp蛋白表达,从而促进突触再生与重塑有关。  
      关键词:针刺;缺氧缺血性脑损伤;纹状体;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酪氨酸激酶受体B;突触蛋白   
      27
      |
      9
      |
      0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84521719 false
      更新时间:2025-07-16
    • 电针改善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抑制大脑皮层cGAS/STING/NLRP3通路表达,减轻炎性反应。
      张君宇, 余菁菁, 李成龙, 茅伟, 张利达, 童婷婷, 汪俊丽, 吴海洋, 张国庆, 计海生, 王海涛, 韩为, 王颖
      2025, 50(7): 773-781. DOI: 10.13702/j.1000-0607.20240762
      摘要:目的观察电针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大脑皮层GMP-AMP合成酶(cGAS)/干扰素基因刺激蛋白(STING)/NOD样受体热蛋白结构域相关蛋白3(NLRP3)通路的影响,探讨电针改善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作用机制。方法45只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电针组,每组15只。模型组和电针组大鼠采用改良线栓法制备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电针组予电针“百会”“风府”并针刺“大椎”,每次20 min,1次/d,连续7 d。采用改良神经系统损伤严重程度评分(mNSS)评估神经功能缺损情况,TTC染色法评估脑梗死体积百分比,HE染色法观察梗死侧大脑皮层形态变化,TUNEL染色法检测梗死侧大脑皮层神经细胞凋亡率,ELISA法检测梗死侧大脑皮层白细胞介素(IL)-1β和IL-18的含量,Western blot法和实时荧光定量PCR法分别检测梗死侧大脑皮层cGAS、STING、TANK结合激酶1(TBK1)、干扰素调节因子3(IRF3)、NLRP3的蛋白和mRNA表达水平。结果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大鼠mNSS和脑梗死体积百分比升高(P<0.01),梗死侧大脑皮层结构紊乱、神经元损伤明显,神经细胞凋亡率上升(P<0.01),梗死侧大脑皮层IL-1β和IL-18含量升高(P<0.01),cGAS、STING、TBK1、IRF3、NLRP3的蛋白和mRNA表达增多(P<0.01)。与模型组比较,电针组大鼠mNSS和脑梗死体积百分比降低(P<0.01),梗死侧大脑皮层损伤减轻,神经细胞凋亡率下降(P<0.01),梗死侧大脑皮层IL-1β和IL-18含量降低(P<0.01),cGAS、STING、TBK1、IRF3、NLRP3的蛋白和mRNA表达减少(P<0.01)。结论电针能够改善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其机制与抑制大脑皮层cGAS/STING/NLRP3通路表达、减轻炎性反应有关。  
      关键词: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电针;cGAS/STING/NLRP3通路;炎性反应   
      23
      |
      9
      |
      0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90812071 false
      更新时间:2025-07-16
    • 最新研究发现,醒脑开窍针刺法通过调节AMPK/mTOR/ULK1信号通路,促进细胞自噬,改善缺血性脑卒中神经功能损伤,修复脑缺血再灌注损伤。
      王茸, 李家正, 孔庆杰, 刘腾飞, 许军峰
      2025, 50(7): 782-789. DOI: 10.13702/j.1000-0607.20240384
      摘要:目的观察醒脑开窍针刺法治疗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效应并从自噬及腺苷酸活化蛋白激酶(AMPK)/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mTOR)/UNC-51样自噬激活激酶1(ULK1)信号通路探讨醒脑开窍针刺法治疗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可能机制。方法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针刺组,每组10只。采用线栓法复制脑缺血再灌注大鼠模型。针刺组大鼠按照醒脑开窍针刺法针刺,取“水沟”“内关”“三阴交”,每次20 min,连续治疗7次。Zausinger 6分法评估大鼠的神经功能缺损情况;TTC染色检测大鼠脑梗死体积;HE染色观察大鼠梗死区脑组织的病理形态学变化;透射电镜观察大鼠海马组织中神经元超微结构和自噬小体的形成情况;Western blot法检测大鼠海马组织微管轻链Ⅰ蛋白3(LC3)-Ⅱ、AMPK、磷酸化(p)- AMPK、mTOR、p-mTOR、ULK1和p-ULK1等相关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与假手术组相比,模型组大鼠神经功能评分降低(P<0.001),脑梗死体积百分比明显增加(P<0.001),梗死区神经元数量减少,排列松散,神经元呈明显病理变化,细胞器数量减少,可见个别自噬小体,LC3-Ⅱ蛋白表达降低(P<0.001),p-AMPK/AMPK、p-ULK1/ULK1比值降低(P<0.001)、p-mTOR/mTOR比值升高(P<0.001)。与模型组相比,针刺组大鼠神经功能评分升高(P<0.001),脑梗死体积百分比降低(P<0.001),梗死区神经元数量增多,排列较规整,神经元核膜相对完整,线粒体、内质网等细胞器数量增多,可见部分正常细胞器,可见典型自噬小体的形成,且数量增多,LC3-Ⅱ表达升高(P<0.001),p-AMPK/AMPK、p-ULK1/ULK1比值升高(P<0.001,P<0.05)、p-mTOR/mTOR比值降低(P<0.001)。结论醒脑开窍针刺法可通过调控AMPK/mTOR/ULK1信号通路,诱导并促进细胞自噬,从而改善缺血性脑卒中的神经功能损伤,达到修复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作用。  
      关键词:脑缺血再灌注损伤;醒脑开窍针刺法;自噬;腺苷酸活化蛋白激酶/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UNC-51样自噬激活激酶1信号通路   
      28
      |
      4
      |
      0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79084824 false
      更新时间:2025-07-16
    • 最新研究发现,麦粒灸联合化疗能有效抑制乳腺癌小鼠肿瘤生长,可能通过抑制PI3K/AKT/mTOR信号通路,上调凋亡蛋白Caspase-3、Caspase-9表达。
      张锐, 李天玉, 刘敬萱, 刘冉冉, 黄学超, 默倩, 雷国伍, 贾春生, 潘丽佳
      2025, 50(7): 790-798. DOI: 10.13702/j.1000-0607.20240438
      摘要:目的观察麦粒灸联合化疗对乳腺癌小鼠肿瘤生长的抑制作用,并探讨其机制。方法将40只雌性BALB/c小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化疗组、麦粒灸组、化疗加麦粒灸组,每组8只。将4T1细胞悬液(0.1 mL)注射到小鼠右侧第4乳头的皮下脂肪垫中建立乳腺癌模型。造模成功后化疗组腹腔注射阿霉素2.5 mg/kg,每周2次,共3周;麦粒灸组于“神阙”和双侧“足三里”行麦粒灸,隔天1次,共21 d;化疗加麦粒灸组同时给予阿霉素和麦粒灸治疗,共21 d。记录小鼠干预前后体质量和肿瘤体积,干预后测量肿瘤质量,HE染色法观察肿瘤病理形态变化,TUNEL法检测肿瘤组织细胞凋亡情况,Western blot法测定肿瘤组织磷脂酰肌醇3-激酶(PI3K)、蛋白激酶B(AKT)、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mTOR)、磷酸化(p)-PI3K、p-AKT、p-mTOR、半胱天冬蛋白酶-3(Caspase-3)、Cleaved Caspase-3、半胱天冬蛋白酶-9(Caspase-9)、Cleaved Caspase-9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干预后与模型组比较,化疗组小鼠体质量下降(P<0.05),化疗组、麦粒灸组、化疗加麦粒灸组肿瘤质量、肿瘤体积及肿瘤组织中p-PI3K/PI3K、p-AKT/AKT、p-mTOR/mTOR的比值下降(P<0.05),肿瘤组织中凋亡细胞率及Caspase-3、Cleaved Caspase-3、Caspase-9、Cleaved Caspase-9蛋白表达水平上升(P<0.05)。化疗加麦粒灸组肿瘤质量、肿瘤体积及肿瘤组织p-PI3K/PI3K、p-AKT/AKT、p-mTOR/mTOR比值较麦粒灸组、化疗组下降(P<0.05),凋亡细胞率及Caspase-3、Cleaved Caspase-3蛋白表达水平较麦粒灸组、化疗组上升(P<0.05),Caspase-9、Cleaved Caspase-9蛋白表达水平较麦粒灸组上升(P<0.05)。与麦粒灸组比较,化疗组肿瘤体质量、肿瘤体积及肿瘤组织中p-PI3K/PI3K、p-AKT/AKT、p-mTOR/mTOR的比值下降(P<0.05),肿瘤组织中凋亡细胞率及Caspase-3、Caspase-9、Cleaved Caspase-9蛋白表达水平上升(P<0.05)。HE染色结果显示,模型组肿瘤细胞呈弥漫性生长,排列密集;化疗、化疗加麦粒灸组肿瘤组织胞质、细胞核淡染,核分裂减少、核碎片减少、密度变小,肿瘤细胞坏死程度按艾灸组、化疗组、化疗加麦粒灸组依次增加。结论麦粒灸联合化疗、麦粒灸均能明显抑制乳腺癌小鼠肿瘤的生长,其机制可能与抑制肿瘤组织中PI3K/AKT/mTOR信号通路相关蛋白活性,进而上调凋亡相关蛋白Caspase-3、Caspase-9表达有关。  
      关键词:乳腺癌;麦粒灸;化疗;PI3K/Akt/mTOR信号通路;半胱天冬蛋白酶-3;半胱天冬蛋白酶-9   
      25
      |
      10
      |
      0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81044901 false
      更新时间:2025-07-16
    • 最新研究发现,经筋刺法能通过激活Wnt/β-catenin信号通路,促进膝关节骨关节炎大鼠骨骼肌再生修复。
      富昱, 董宝强, 林星星, 盛泽伟, 田昀昊, 王垒钞
      2025, 50(7): 799-807. DOI: 10.13702/j.1000-0607.20240421
      摘要:目的观察经筋刺法对膝关节骨关节炎(KOA)大鼠骨骼肌生肌标志物、炎性因子及Wnt/β-连环蛋白(β-catenin)信号通路蛋白的影响,探讨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雄性SD大鼠随机分成空白组、模型组、经筋刺组,每组10只。采用膝关节制动法制备KOA模型。经筋刺组针刺右后肢股前侧的股直肌肌腱抵止处,腹股沟部的股直肌肌腱抵止处,以及臀后侧半腱肌和股二头肌长头之间当坐骨结节处软组织的拘挛、结节处,20 min/次,1次/d,共14 d。步态分析技术观察经筋刺法对各组大鼠行为学的影响,HE染色法观察各组大鼠膝关节软骨及骨骼肌形态结构,ELISA法检测各组大鼠骨骼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1β(IL-1β)含量,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各组大鼠骨骼肌配对核转录因子7(Pax7)、成肌分化抗原(MyoD)、肌细胞生成素(MyoG)、肌球蛋白重链-Ⅰ(MyHC1)mRNA表达水平,Western blot法检测各组大鼠骨骼肌β-catenin、糖原合成酶激酶3β(GSK3β)、磷酸化(p)-β-catenin、G1/S-特异性周期蛋白-D1(CyclinD1)蛋白表达水平。结果模型组大鼠膝关节软骨及肌纤维受损,肌纤维和软骨细胞排列明显紊乱,可见炎性细胞浸润;经筋刺组肌纤维结构较完整,肌纤维排列较整齐,可见再生的肌纤维。针刺干预后,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大鼠右后肢爪印面积、最大压强、肌湿重、湿重比率、围度降低(P<0.01,P<0.05);骨骼肌IL-1β、TNF-α含量升高(P<0.01);骨骼肌Pax7、MyoD、MyoG mRNA表达水平升高(P<0.01),MyHC1 mRNA表达水平降低(P<0.01);骨骼肌β-catenin、CyclinD1蛋白表达升高(P<0.05,P<0.01),GSK3β、p-β-catenin蛋白表达降低(P<0.05,P<0.01)。与模型组比较,经筋刺组大鼠右后肢爪印面积、最大压强、肌湿重、湿重比率、围度升高(P<0.01);骨骼肌IL-1β、TNF-α含量降低(P<0.01,P<0.05);骨骼肌Pax7、MyoD、MyoG、MyHC1 mRNA表达水平升高(P<0.01);骨骼肌β-catenin、CyclinD1蛋白表达升高(P<0.01),GSK3β、p-β-catenin蛋白表达降低(P<0.01)。结论经筋刺法可促进KOA大鼠骨骼肌卫星细胞增殖、分化,并通过上调Wnt/β-catenin信号途径发挥促卫星细胞再生修复的作用。  
      关键词:膝关节骨关节炎;经筋;针刺;卫星细胞;生肌标志物;炎性因子;β-连环蛋白   
      31
      |
      9
      |
      0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76600648 false
      更新时间:2025-07-16
    • 在类风湿性关节炎治疗领域,研究者通过热补针法针刺“足三里”穴位,发现能有效调控Sirt1/FoxO1信号通路,减轻氧化应激损伤,为RA寒证治疗提供新方案。
      吴永吉, 张宏涛, 张星华, 任超展, 颉旺军, 张广军
      2025, 50(7): 808-814. DOI: 10.13702/j.1000-0607.20240529
      摘要:目的观察热补针法针刺“足三里”对类风湿性关节炎(RA)寒证大鼠炎性反应及氧化应激的影响,探讨热补针法通过调控沉默信息调节因子1(Sirt1)/叉头盒转录因子O1(FoxO1)信号通路改善RA寒证的机制。方法雄性SD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热补针法组、白藜芦醇组,每组12只。采用牛Ⅱ型胶原蛋白与完全弗氏佐剂联合寒、湿环境因素复合造模法制备RA寒证大鼠模型。造模成功后,白藜芦醇组腹腔注射Sirt1激动剂白藜芦醇(10 mg/kg),热补针法组于“足三里”行热补针法针刺,留针30 min。每组均干预1次/d,连续治疗14 d。HE染色法观察大鼠膝关节滑膜组织形态学;分别以WST-1法、比色法、探针法、TBA法检测各组大鼠血清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性及活性氧(ROS)、丙二醛(MDA)的含量;Western blot法检测各组大鼠膝关节滑膜组织Sirt1、FoxO1蛋白的表达水平;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各组大鼠膝关节滑膜组织Sirt1、FoxO1 mRNA的表达。结果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大鼠膝关节滑膜组织周围纤维组织增生、炎性细胞浸润,Sirt1 mRNA及蛋白,SOD、GSH-Px活性显著降低(P<0.01),FoxO1 mRNA及蛋白,ROS、MDA含量显著升高(P<0.01);与模型组相比,热补针法组和白藜芦醇组大鼠膝关节滑膜组织中Sirt1 mRNA及蛋白,SOD、GSH-Px活性显著升高(P<0.01,P<0.05),FoxO1 mRNA及蛋白,ROS、MDA含量显著降低(P<0.01),且膝关节滑膜组织周围纤维组织增生、炎性细胞浸润明显减轻。结论热补针法能够通过调控Sirt1/FoxO1通路,减轻RA氧化应激损伤,并可能通过抑制氧化应激进而减轻炎性反应,从而达到缓解RA的治疗作用。  
      关键词:类风湿关节炎;热补针法;氧化应激;沉默信息调节因子1(Sirt1)/叉头盒转录因子O1(FoxO1)信号通路   
      26
      |
      11
      |
      0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77775431 false
      更新时间:2025-07-16

      临床研究

    • 在老年衰弱患者腹腔镜结直肠癌手术中,经皮穴位电刺激内关、间使可改善术后恢复质量,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
      张梦, 赵楠, 杨歌, 张焕焕, 李建立
      2025, 50(7): 815-821. DOI: 10.13702/j.1000-0607.20241107
      摘要:目的探讨经皮穴位电刺激(TEAS)双侧内关、间使对全麻下行腹腔镜结直肠癌手术的老年衰弱患者术后心率变异性(HRV)及炎性因子的影响。方法选取78例择期行腹腔镜结直肠癌手术的老年衰弱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39例,脱落1例)和TEAS组(39例,脱落2例)。TEAS组患者在麻醉诱导前30 min至术毕,于双侧内关、间使行TEAS治疗;对照组患者在双侧内关、间使连接电子针疗仪但不给予电刺激。连接短时动态心电图,采集HRV的频域指标:低频功率(LF)、高频功率(HF)及LF/HF比值。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C反应蛋白(CRP)和白细胞介素6(IL-6)含量。记录患者术后恢复质量量表-15(Qor-15)评分,记录患者术后恶心呕吐、心悸、胸闷、胸痛等不良反应情况。结果与术前1 d比较,对照组术后1、2、3 d LF、HF显著降低(P<0.05),LF/HF显著升高(P<0.05);TEAS组术后1、2、3 d LF及LF/HF显著降低(P<0.05)。与对照组相比,TEAS组术后1、2、3 d LF、HF显著升高(P<0.05),LF/HF显著降低(P<0.05)。术后1、3、5 d,两组患者血清CRP、IL-6含量均较术前1 d升高(P<0.05),TEAS组患者血清CRP、IL-6含量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1、2、3 d,两组患者Qor-15评分均较术前1 d降低(P<0.05),TEAS组患者Qor-15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TEAS组患者术后恶心呕吐、心悸、胸闷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TEAS内关、间使可调节择期行腹腔镜结直肠癌手术老年衰弱患者术后自主神经功能,降低术后早期交感神经兴奋,维持副交感神经紧张,减轻机体炎性反应,改善术后恢复质量并降低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  
      关键词:经皮穴位电刺激;老年;衰弱;自主神经系统;心率变异性   
      23
      |
      13
      |
      0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90747157 false
      更新时间:2025-07-16
    • 在骨关节炎治疗领域,专家通过针刀松解激痛点联合经筋推拿,显著改善患者症状,提高生活质量,可能与减轻炎性反应有关。
      王黄栋, 王华禹, 杨礼跃, 刘继俊, 张涛, 郑佳
      2025, 50(7): 822-828. DOI: 10.13702/j.1000-0607.20240549
      摘要:目的观察针刀松解膝关节周围激痛点联合经筋推拿治疗早中期膝关节骨关节炎(KOA)的临床疗效,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是否与调节炎性反应有关。方法将74例早中期KOA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37例,脱落2例)和观察组(37例,脱落1例)。对照组予以经筋推拿,每次30 min,每周5次,连续治疗4周。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予以针刀松解激痛点,每周1次,连续治疗4周。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西安大略和麦克马斯特大学骨性关节炎指数(WOMAC)评分、简化McGill疼痛问卷(SF-MPQ)评分、36项简明健康调查问卷(SF-36)评分和血清炎性因子含量;并比较两组临床有效率。结果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WOMAC评分的总分和疼痛、僵直、活动障碍评分,SF-MPQ评分的疼痛分级指数(PRI)、视觉模拟量尺(VAS)和现时疼痛强度(PPI)评分,血清肿瘤坏死因子(TNF)-α、白细胞介素(IL)-6和IL-10含量均显著降低(P<0.05),SF-36评分的躯体健康量表(PCS)和心理健康量表(MCS)评分均显著升高(P<0.05)。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患者治疗后WOMAC评分的总分和疼痛、僵直、活动障碍评分,SF-MPQ评分的PRI、VAS和PPI评分,血清TNF-α、IL-6和IL-10含量均显著降低(P<0.05),SF-36评分的PCS和MCS评分均显著升高(P<0.05)。两组治疗后的总有效率比较,观察组为94.4%(34/36),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4.3%(26/35,P<0.05)。结论针刀松解激痛点联合经筋推拿能显著改善KOA患者关节疼痛、僵硬和活动不利等临床症状,提高生活质量,其机制可能与减轻炎性反应有关。  
      关键词:膝关节骨关节炎;针刀;激痛点;随机对照试验;临床疗效;炎性反应   
      20
      |
      4
      |
      0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79097770 false
      更新时间:2025-07-16

      思路与方法

    • 混合式系统评价在针灸循证评价中的运用思路 AI导读

      针灸混合式系统评价(MMSR-A)综合分析针灸临床疗效及社会人文效应,为多学科跨文化针灸研究提供新方向。
      李雨芯, 熊俊, 张政, 项洁
      2025, 50(7): 829-833. DOI: 10.13702/j.1000-0607.20240520
      摘要:针灸传统系统评价常采用Meta分析合成数据,偏重于定量分析。针灸混合式系统评价(MMSR-A)采用PICOS和SPIDER联合构建问题,扩展至定性和混合研究,采用混合方法评价工具(MMAT)或JBI质量评价工具,有多种混合式分析方法。MMSR-A可用于综合评价针灸临床疗效及社会、人文效应影响,有机合成定量研究与定性评价证据,是多学科、跨文化针灸领域的综合分析。  
      关键词:混合式系统评价;针灸;循证医学;运用思路   
      22
      |
      5
      |
      0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79082629 false
      更新时间:2025-07-16

      综  述

    • 近10年艾灸治疗膝关节骨关节炎的机制研究进展 AI导读

      在膝关节骨关节炎治疗领域,艾灸显示出显著疗效,专家归纳了其抑制炎性反应、促进关节组织修复、调节免疫和肠道菌群的机制,为未来研究提供参考。
      黄俊, 崔露, 黄志灿, 周海燕
      2025, 50(7): 834-843. DOI: 10.13702/j.1000-0607.20240286
      摘要:膝关节骨关节炎(KOA)是中老年人常见的高致残性退行性骨关节病。艾灸已广泛应用于治疗KOA,从多途径发挥效应,疗效显著。本文检索近10年国内外艾灸治疗KOA的相关文献,归纳整理后从抑制炎性反应、促进关节组织修复、调节免疫和肠道菌群方面阐述艾灸起效机制,并在当前研究基础上进行思考与展望,以期为今后的相关机制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艾灸;膝关节骨关节炎;机制;综述   
      23
      |
      6
      |
      0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79092639 false
      更新时间:2025-07-16
    • 一种针刺干预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重要机制:铁死亡调控 AI导读

      最新研究发现,铁死亡与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密切相关,针刺干预机制丰富多样,为治疗提供新思路。
      冯婉贞, 马巧琳, 胡斌, 王荣荣
      2025, 50(7): 844-850. DOI: 10.13702/j.1000-0607.20250018
      摘要:中枢神经系统(CNS)疾病致病因素复杂,其机制尚不明确,预后不良且死亡率高。铁死亡是以铁介导的脂质过氧化为特征的一种新型程序性细胞死亡形式。近年来研究显示多种CNS疾病发生发展的病理机制与神经元发生铁死亡密切相关,针刺可以通过调节神经元铁死亡干预CNS疾病。本文从铁死亡角度探讨其与CNS疾病发生发展的关联及针刺干预机制,指出铁死亡调控是一种针刺干预CNS疾病的重要机制,其层次富有多样性,主要与降低脑铁负荷、减轻氧化应激、促进线粒体功能修复及保护神经元相关。  
      关键词:中枢神经系统疾病;针刺;电针;铁死亡;机制   
      33
      |
      13
      |
      0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90747466 false
      更新时间:2025-07-16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