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刊期

    2013年第38卷第5期

      机制探讨

    • 颜纯钏, 彭艳, 林亚平, 易受乡, 陈平, 侯艳玲, 史冬梅
      2013, 38(5): 345-351. DOI: 10.13702/j.1000-0607.2013.05.001
      摘要:目的:观察针刺"足三里"穴对不同状态大鼠胃蠕动波及胃窦和中缝大核区P物质(SP)、胃动素(MTL)的影响,探讨针刺"足三里"穴调节胃运动与中缝大核的关系。方法:50只SD大鼠随机分成正常组、胃亢组、胃抑组、胃亢+针刺组及胃抑+针刺组,每组10只。采用尾静脉注射胃复安及阿托品复制大鼠胃运动亢进及胃运动抑制模型。造模后针刺大鼠双侧"足三里"穴5min。观察针刺前后胃运动波频率及胃运动波幅的变化,酶联免疫法(ELISA)检测胃窦组织中SP及MTL含量,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中缝大核区SP及MTL的表达。结果:大鼠尾静脉注射胃复安后,与注射前相比,胃运动波幅增高(P<0.05),频率无明显变化(P>0.05);与正常组相比,胃窦组织中的SP、MTL含量上升(P<0.01),中缝大核中SP表达下降,MTL表达上升(P<0.01)。针刺"足三里"可使其胃运动波幅下降(P<0.05),胃窦组织中的SP、MTL含量下降(P<0.01),中缝大核中SP表达上升,MTL表达下降(P<0.05,P<0.01)。大鼠尾静脉注射阿托品后胃运动波幅下降,频率减慢,胃窦组织中的SP、MTL含量降低,中缝大核SP表达增高,MTL表达下降(P<0.05,P<0.01);针刺"足三里"可使其胃运动波幅增高,频率加快,胃窦组织中的SP、MTL含量上升,中缝大核中SP表达下降,MTL表达上升(P<0.05,P<0.01)。结论:针刺"足三里"对胃运动具有明显的双向调节作用。针刺对胃运动的调节可能通过影响中缝大核区SP及MTL表达而发挥作用。  
      关键词:针刺干预;胃运动;胃运动亢进;胃运动抑制;P物质;胃动素;中缝大核   
      1333
      |
      828
      |
      13
      <HTML>
      <Download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626775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1
    • 范郁山, 苗芙蕊, 廖爱妮, 许富
      2013, 38(5): 352-357. DOI: 10.13702/j.1000-0607.2013.05.002
      摘要:目的:通过观察隔药灸"命门"穴对痛经模型大鼠血清雌激素(E2)和孕激素(P)水平及其受体表达的影响,探讨隔药灸"命门"穴治疗原发性痛经的作用机制。方法:雌性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药物组、针刺组、隔药灸组,每组20只。以缩宫素建立大鼠原发性痛经模型。药物组用加味益母草膏按每日80g/kg灌胃给药;针刺组针刺"命门"穴,每次留针30min;隔药灸组用理中汤加减制成的药饼置于"命门"穴上,其上置小艾炷点燃施灸,连灸6壮。各组均于股部皮下注射苯甲酸雌二醇的第5天开始治疗,每日1次,连续7d。比较各组大鼠的扭体反应潜伏期和30min内扭体数,并用ELISA法检测各组大鼠血清E2和P的水平,用RT-PCR检测各组大鼠子宫内膜雌激素受体(ER)及孕激素受体(PR)mRNA水平。结果: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扭体次数较多,首次扭体潜伏期缩短(P<0.01);与模型组相比,药物组、针刺组以及隔药灸组均能明显延长首次扭体潜伏期,且能减少30min内扭体反应次数(均P<0.01);与药物组相比,针刺组及隔药灸组均能明显减少30min内扭体反应次数(P<0.01);隔药灸组30min内扭体次数最少(P<0.01)。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血清E2含量显著增加,P含量显著降低(P<0.01);与模型组比较,药物组、针刺组以及隔药灸组E2显著降低,P显著增加(P<0.01);与药物组比较,针刺组与隔药灸组E2显著降低,P显著增加(P<0.01);与针刺组比较,隔药灸组E2显著降低,P显著增加(P<0.01)。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大鼠子宫内膜ER mRNA表达显著增加(P<0.01),PR mRNA表达降低(P<0.05);与模型组比较,药物组大鼠子宫内膜ER mRNA表达显著降低,PR mRNA表达增加(P<0.05,P<0.01);与药物组比较,针刺组与隔药灸组ER mRNA表达降低,PR mRNA表达增加(P<0.05);与针刺组比较,隔药灸组ER mRNA表达降低,PR mRNA表达增加(P<0.05)。结论:隔药灸治疗原发性痛经可能与降低痛经大鼠血清E2、子宫内膜ER mRNA表达,增加血清P、子宫内膜PR mRNA表达有关。  
      关键词:隔药灸;原发性痛经;命门;雌激素;孕激素;受体表达   
      1587
      |
      680
      |
      4
      <HTML>
      <Download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627309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1
    • 张月峰, 于建春, 张雪竹, 韩景献
      2013, 38(5): 358-364. DOI: 10.13702/j.1000-0607.2013.05.003
      摘要:目的:观察针刺对快速老化模型小鼠P 8亚系(SAMP 8)海马神经元丢失与星形胶质细胞(AC)增生的干预作用,为针刺治疗阿尔茨海默病(AD)提供实验依据。方法:18只雄性SAMP 8小鼠随机分为SAMP 8模型组、针刺组、非穴组,每组6只;6只雄性快速老化模型小鼠R 1系(SAMR 1)作为SAMR 1对照组。针刺组采用"三焦针法",取"膻中""中脘""气海""足三里""血海"穴,每日1次,共14d;非穴组选双胁下髂嵴垂直向上10、15mm各两个固定非穴点。治疗结束后,制备脑切片,分别作甲苯胺蓝染色和免疫组化染色,观察海马神经元形态和数量及胶质原纤维酸性蛋白(GFAP)的表达情况。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其它3组海马神经元均有不同程度丢失(P<0.01),针刺组神经元丢失减少(P<0.05);模型组海马GFAP表达多于对照组(P<0.01),针刺组GFAP表达较模型组明显减少(P<0.01);GFAP表达与神经元数量呈显著负相关(P<0.01)。结论:"三焦针法"可以减少或延迟SAMP 8小鼠神经元的丢失,减少星形胶质细胞的活化增生,调整神经元与星形胶质细胞关系,维持了中枢神经系统的正常结构和功能,对AD的治疗可能具有积极的作用。  
      关键词:阿尔茨海默病;针刺疗法;神经元丢失;胶质原纤维酸性蛋白表达;星形胶质细胞;快速老化小鼠   
      1696
      |
      406
      |
      8
      <HTML>
      <Download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627235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1
    • 严志康, 杨智杰, 陈锋
      2013, 38(5): 365-368. DOI: 10.13702/j.1000-0607.2013.05.004
      摘要:目的:观察手针和电针对高脂血症大鼠血脂、超敏C反应蛋白(HS-CRP)、脂联素(ADPN)的调节作用及作用机制。方法:健康成年Wistar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手针组、电针组,每组8只。采用高脂饲料饮食造模,平均每只大鼠进食30g/d,连续喂养40d。手针组针刺大鼠"后三里"和"中脘"穴,电针组针刺并用电针刺激,每次20min,1次/d,连续治疗4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各组大鼠血清中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HDL-C)、低密度脂蛋白(LDL-C)的含量,采用免疫散射比浊法检测血清HS-CRP含量,应用酶联免疫法检测ADPN水平。结果:模型组血清TC、TG、LDL-C、HS-CRP的含量显著高于正常组(P<0.05,P<0.01),HDL-C、ADPN的含量显著低于正常组(P<0.05,P<0.01)。手针组、电针组TC、TG、LDL-C、HS-CRP的水平显著低于模型组(P<0.05,P<0.01),HDL-C、ADPN显著高于模型组(P<0.05,P<0.01)。手针组TC、TG、LDL-C、HS-CRP的水平高于电针组(P<0.05),ADPN显著低于电针组(P<0.05)。结论:电针和手针可以有效地调节高脂血症大鼠的血脂水平,并可以降低血清HS-CRP水平,升高血清ADPN水平。电针疗效优于手针。  
      关键词:电针;高脂血症;超敏C反应蛋白;脂联素;血脂;肝细胞脂肪变性   
      1464
      |
      209
      |
      4
      <HTML>
      <Download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626587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1
    • 朱黎婷, 田占庄
      2013, 38(5): 369-374. DOI: 10.13702/j.1000-0607.2013.05.005
      摘要:目的:观察电针对急性手术创伤大鼠术后苏醒质量和下丘脑、海马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因子(CRF)表达的影响,探讨大鼠下丘脑与海马CRF表达的相关性在针刺调节急性手术创伤所导致的下丘脑-垂体-肾上腺(HPA)轴功能异常中的作用。方法:雄性SD大鼠20只,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假电针组和电针组。肝叶切除术建立急性创伤模型。电针组电针右侧"足三里"和"三阴交",假电针组仅针刺"足三里"和"三阴交",不接电针,于造模前24h及造模后各治疗1次。观察各组大鼠麻醉苏醒时间及翻正反射情况。应用Western blot方法检测各组动物下丘脑和海马CRF的表达。结果:电针组大鼠麻醉苏醒时间显著缩短,翻正反射迅速恢复,和模型组、假电针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P<0.01)。苏醒时间与翻正反射有相关性(r=0.646,P<0.05)。模型组大鼠下丘脑CRF表达升高,和正常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电针组大鼠下丘脑CRF表达降低,和模型组、假电针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模型组大鼠海马CRF表达降低,和正常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电针组大鼠海马CRF表达升高,和假电针组、模型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大鼠下丘脑CRF表达与海马CRF表达呈负相关(P<0.001),与翻正反射呈正相关(P<0.01),即Y下丘脑=0.452-0.546X海马+0.200X翻正反射。海马CRF表达与刺激方式呈负相关(P<0.001),与电针干预呈正相关(P<0.01),该表达式为Y海马=0.773-0.129X刺激方式+0.120X电针。结论:电针可缩短手术大鼠术后苏醒时间。下丘脑和海马CRF的表达与大鼠术后苏醒时间及干预方法均呈一定相关性,提示下丘脑和海马CRF在调节机体应激反应中可能起关键作用。电针可能通过激活海马CRF神经元,抑制下丘脑CRF神经元,进而调整急性手术创伤所致的大鼠HPA轴功能异常,减轻术后应激。  
      关键词:急性术后应激;电针干预;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因子应激系统;下丘脑;海马;麻醉苏醒时间;翻正反射;相关分析   
      1464
      |
      276
      |
      3
      <HTML>
      <Download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626118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1
    • 哈丽娟, 崔晶晶, 朱新龙, 王富春, 景向红, 白万柱
      2013, 38(5): 375-379. DOI: 10.13702/j.1000-0607.2013.05.006
      摘要:目的:用霍乱毒素亚单位B(CTB)神经示踪技术揭示涌泉穴区相关神经元和神经纤维在神经系统中的分布特征。方法:将5μL 1%CTB分别注入5只SD大鼠后足掌心相当于足少阴肾经的"涌泉"穴的部位。3d后将实验动物灌流固定,取出脊神经节、脊髓和脑。然后将各部位组织进行切片并用免疫荧光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技术显示CTB标记的神经成分。结果:被CTB标记的神经成分均出现在示踪剂注入侧的相关神经组织,包括感觉和运动神经元以及跨神经节纤维投射。其中感觉神经元位于腰3至腰5的脊神经节中,以腰4居多;运动神经元位于腰3至腰6脊髓前角的后外侧部,以腰5居多;跨神经节纤维投射分布在腰3至腰5脊髓后角第3、4层的内侧端,并上达至薄束核。结论:应用CTB神经示踪技术有效地揭示了"涌泉"穴区的神经支配,其相关神经元及其纤维投射呈节段或区域性分布,分别位于脊神经节、脊髓前后角和薄束核。  
      关键词:涌泉;神经支配;神经示踪;霍乱毒素亚单位B;感觉神经元;运动神经元   
      1611
      |
      438
      |
      6
      <HTML>
      <Download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626475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1
    • 闫丽萍, 刘跃光, 吴辛甜, 李守栋, 马骋
      2013, 38(5): 380-385. DOI: 10.13702/j.1000-0607.2013.05.007
      摘要:目的:通过观察坐骨神经慢性缩窄损伤(CCI)大鼠脊髓相应节段N-甲基-D-天冬氨酸(NMDA)受体表达的变化和电针干预对其的影响,探讨电针干预神经病理性痛的脊髓机制。方法:清洁级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3组,每组20只。假手术组仅分离坐骨神经,但不进行结扎;模型组采用CCI法制备神经病理性痛模型;电针组于CCI术后1117d应用韩氏穴位神经刺激仪进行电针干预,针灸美容针刺入大鼠损伤侧"委中"穴与"环跳"穴,刺激时间30min,1次/d。免疫组化法测定大鼠脊髓NMDA受体2B亚基(NR 2B)的表达;Western blot法测定大鼠脊髓NMDA受体1亚基(NR 1)和NR 2B蛋白的表达;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法测定大鼠脊髓NR 1mRNA和NR 2BmRNA的表达。结果: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脊髓NR 1蛋白及其mRNA表达量均升高(P<0.01,P<0.05);与模型组比较,电针组脊髓NR 1蛋白及其mRNA表达均被逆转(均P<0.05)。各组脊髓NR 2B蛋白及其mRNA的表达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电针减轻大鼠神经病理性痛的机制之一,可能与有效地下调脊髓NR 1的功能有关。  
      关键词:电针;神经病理性痛;脊髓;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1亚基;2B亚基   
      1260
      |
      269
      |
      6
      <HTML>
      <Download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626387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1
    • 吴锋, 黄锐, 熊克仁
      2013, 38(5): 386-392. DOI: 10.13702/j.1000-0607.2013.05.008
      摘要:目的:观察不同时辰电针"足三里"和"三阴交"穴对氯胺酮成瘾大鼠内侧前额叶皮质(mPFC)c-fos、神经元型一氧化氮合酶(nNOS)表达的影响,探讨电针治疗氯胺酮滥用成瘾的作用机制。方法: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生理盐水组、模型组、电针治疗组,电针治疗组再分为子时(23:00)、卯时(05:00)、午时(11:00)、酉时(17:00)4个亚组,每组8只。每天1次、连续7d经腹腔注射氯胺酮复制氯胺酮成瘾模型。不同时辰电针组在给药7d后分别选取一侧"足三里"和"三阴交"穴给予低频(2Hz)电针治疗,每次30min,连续治疗7d。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法检测mPFC内c-fos、nNOS的表达。结果:与正常对照组和生理盐水组相比较,模型组mPFC内c-fos、nNOS免疫反应阳性神经元的表达明显增加(P<0.05)。与模型组相比较,午时、酉时电针组c-fos、nNOS免疫反应阳性神经元的表达明显减少(P<0.05);子时、卯时电针组则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氯胺酮成瘾使mPFC内c-fos、nNOS的表达明显增加,可能促成神经元的适应性改变和损伤;午时、酉时电针"足三里"和"三阴交"穴可明显下调mPFC内c-fos、nNOS的表达,恢复性调节神经元的活动,修复损伤,改善氯胺酮成瘾症状。  
      关键词:氯胺酮成瘾;电针;时间医学;内侧前额叶皮质;c-fos;神经元型一氧化氮合酶;免疫组化   
      2491
      |
      269
      |
      1
      <HTML>
      <Download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625972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1

      临床研究

    • 宋佳杉, 刘玉祁, 刘存志, 解秸萍, 马良宵, 王麟鹏, 郑媛媛, 马增斌, 杨欢, 陈旭, 石广霞, 李石良, 赵吉平, 韩景献, 王燕霞, 刘建平, 朱江
      2013, 38(5): 393-398. DOI: 10.13702/j.1000-0607.2013.05.009
      摘要:目的:评价电针三阴交、悬钟、非穴对原发性痛经患者是否存在累积镇痛效应及其效应差异。方法:采用随机方法将200例原发性痛经患者分为三阴交组、悬钟组、非穴组、对照组,每组各50例。三阴交组、悬钟组、非穴组于痛经开始发作并且疼痛视觉模拟评分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40时进行电针治疗,每次30min,每日1次,连续治疗3d。分别在3次治疗前及3次起针即刻(电针30min)测量VAS值,同时分别在上述观察时点记录痛经总体伴随症状严重程度评分(RSS-COX 2总分)。结果:三阴交组、悬钟组、非穴组VAS值的降低程度显著大于对照组(P<0.001),三阴交组、悬钟组、非穴组组间两两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阴交组、悬钟组、非穴组RSS-COX 2总分降低程度显著大于对照组(P<0.05),三阴交组、悬钟组、非穴组组间两两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电针三阴交、悬钟、非穴对原发性痛经患者的累积镇痛效应及痛经总体伴随症状严重程度的改善均优于未进行治疗的患者;三阴交、悬钟、非穴三者之间的累积镇痛效应无差异。  
      关键词:原发性痛经;累积镇痛效应;三阴交;悬钟;非穴;多中心随机对照临床试验   
      1410
      |
      1112
      |
      5
      <HTML>
      <Download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626175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1
    • 张磊昌, 张森, 钟武, 龙军先, 李修宁, 陈利生
      2013, 38(5): 399-402. DOI: 10.13702/j.1000-0607.2013.05.010
      摘要:目的:评估壮医药线点灸联合柳氮磺吡啶(SASP)治疗轻、中度溃疡性结肠炎(UC)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46名UC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点灸组和对照组,每组23例。点灸组口服SASP,每次1g,3次/d,连续服用6周;同时施药线点灸,选用的穴位为天枢、气海、关元、大肠俞,每日灸1次,10次为1个疗程,疗程之间间隔2d,共计2个疗程。治疗结束时评估和比较两组的疗效、活动指数、镜下黏膜积分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点灸组的总有效率(95.65%,22/23)高于对照组(73.91%,17/23),P<0.05;两组的缓解率分别为39.13%(9/23)、26.09%(6/2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点灸组患者活动指数低于对照组(P<0.05);点灸组患者镜下黏膜积分低于对照组(P<0.05);在不良反应发生率方面,点灸组(4.35%,1/23)低于对照组(26.09%,6/23),P<0.05。结论:壮医药线点灸联合SASP是治疗UC的一种较为安全有效、操作简便的方法,具有疗效高、不良反应率低的优势。  
      关键词:溃疡性结肠炎;壮医药线点灸;柳氮磺吡啶;临床疗效;黏膜损伤;活动指数   
      1491
      |
      227
      |
      3
      <HTML>
      <Download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625782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1
    • 针刺结合坐位训练治疗脑瘫患儿坐位功能异常的临床研究

      张红运, 杜菲
      2013, 38(5): 403-406. DOI: 10.13702/j.1000-0607.2013.05.011
      摘要:目的:观察针刺结合坐位训练治疗脑瘫患儿坐位功能异常的疗效。方法:将120例患儿随机分为针刺组和对照组,每组60例,均使用坐位训练的方法治疗,针刺组加用腰背部局部电针,针刺命门、脊中、肾俞和脾俞。采用粗大运动功能评定量表20项坐位功能评分对不同组别、不同脑瘫类型患儿治疗前后的疗效进行评价;采用尼莫地平法统计两组患儿治疗后的显效率和总有效率。结果:两组患儿坐位功能得分与治疗前比较均显著提高(P<0.01);治疗后针刺组坐位功能得分高于对照组(P<0.05);针刺组痉挛型和肌张力低下型的进步幅度明显高于其它类型(P<0.01),而肌张力低下型又优于痉挛型(P<0.05);针刺组总有效率为86.67%(52/60),高于对照组的73.33%(44/60,P<0.05)。结论:针刺结合坐位训练有利于提高脑瘫患儿的坐位功能得分,对于痉挛型和肌张力低下型脑瘫患儿疗效更佳。  
      关键词:脑瘫;针刺疗法;坐位功能训练;综合治疗   
      1292
      |
      315
      |
      4
      <HTML>
      <Download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625732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1
    • 刘德芳, 赵波, 吕云利, 姚向荣, 廖军
      2013, 38(5): 407-410. DOI: 10.13702/j.1000-0607.2013.05.016
      摘要:目的:观察针刺联合高压氧与单纯高压氧治疗急性一氧化碳中毒迟发性脑病的临床疗效差异。方法:选择62例住院病人,随机分为针刺组及对照组。针刺组针刺印堂、百会、四神聪、风池、太溪、悬钟、合谷、太冲等穴,结合高压氧、药物治疗,1次/d,10次为1个疗程,连续治疗3个疗程。用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NIHSS评分)评定各组治疗前后的神经功能状况。结果:3个疗程后,针刺组痊愈4例,显效8例,好转11例,9例病情无变化,有效率达72.3%;对照组痊愈1例,显效3例,好转4例,22例病情无变化,有效率为26.1%;针刺组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NIHSS评分针刺组(5.01±0.72)明显低于对照组(8.30±0.45),两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刺配合高压氧治疗一氧化碳中毒迟发型脑病可明显提高疗效,降低患者残废程度。  
      关键词:一氧化碳中毒;迟发型脑病;针刺干预;高压氧治疗   
      1665
      |
      202
      |
      3
      <HTML>
      <Download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625656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1
    • 颈源性头痛行颈2椎旁阻滞结合针刺治疗的疗效分析

      吴佳璇, 范儒军, 宋文学, 陈萍
      2013, 38(5): 411-414. DOI: 10.13702/j.1000-0607.2013.05.012
      摘要:目的:探讨颈2椎旁阻滞+针刺治疗颈源性头痛的临床疗效。方法:60例颈源性头痛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采用颈2椎旁阻滞法,1次/周,共治疗3次;针刺组除采用颈2椎旁阻滞外,配合针刺百会、风池、角孙等穴进行治疗,1次/d,1周为1个疗程,共行3个疗程。记录两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开始后每周的视觉模拟评分(VAS)和颈椎活动度(ROM)评分。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各时间点VAS和ROM评分较治疗前均有所下降,而针刺组治疗后各时间点VAS和ROM评分较对照组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针刺组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结论:采用颈2椎旁阻滞结合针刺治疗颈源性头痛可取得较满意的临床疗效。  
      关键词:颈源性头痛;针刺;颈椎旁阻滞;临床疗效   
      1143
      |
      243
      |
      1
      <HTML>
      <Download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624935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1

      刺法研究

    • 捻转针刺手法的运动学及动力学特征研究

      李靖, Lawrence Grierson, Mary X Wu, Ronny Breuer, 周斌, Heather Carnahan
      2013, 38(5): 415-419. DOI: 10.13702/j.1000-0607.2013.05.013
      摘要:目的:从运动学和动力学两个角度探索捻转手法的动作特征,从而为捻转手法操作的定量化提供依据。方法:运用高精度动作捕捉系统,精确测量捻转手法的幅度、频率、力量及操作时间等指标,比较12名针灸专家和12名初学者在仿真皮肤上10次操作平补平泻捻转手法时上述数据的大小及离散程度的差异。结果:专家捻转频率离散系数显著低于初学者(P<0.01),并且专家捻转前的操作时间亦显著短于初学者(P<0.01);专家与初学者捻转幅度、频率及力量的绝对数值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平补平泻捻转手法的技能水平并非体现在捻转的具体幅度、频率及力量上,其动作特征主要表现在动作稳定性和熟练程度两个方面;建议将捻转频率离散度和操作时间用于捻转手法的定量评估。  
      关键词:针刺手法技能;运动学;动力学;定量分析   
      1080
      |
      331
      |
      4
      <HTML>
      <Download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624824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1

      思路与方法

    • 运用数据挖掘探讨火针在神经功能障碍相关疾病中的应用

      徐晶, 贾春生, 王建岭, 石晶
      2013, 38(5): 420-427. DOI: 10.13702/j.1000-0607.2013.05.014
      摘要:目的:运用数据挖掘分析古今文献中火针在神经功能障碍疾病中的应用规律。方法:收集现代期刊与部分医籍、医案中的火针相关文献数据,进行提取性录入以建立"火针文献网络数据库",提取火针病谱,并从中人工筛选出神经功能障碍相关疾病,深入挖掘火针在治疗神经功能障碍疾病中的应用规律,包括针具、选穴、操作方法等。结果:现代期刊中涉及火针治疗神经功能障碍相关疾病17种,以带状疱疹/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面神经炎和中风/中风后遗症的出现频次和报道总病例数最多;医案中涉及10种,带状疱疹/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面肌痉挛和面神经炎的出现频次最多;医籍中涉及5种,以中风/中风后遗症、带状疱疹/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和面痛出现频次最多。针刺操作时,医者多选取阿是穴,以点刺、疾入疾出为主,部分配合围刺、辨证取穴。结论:火针在治疗神经功能障碍相关疾病中可发挥较佳疗效,值得在临床上加以推广;同时在针具、刺灸方法、行针方式的选择和选穴上具备一定特点,可用以指导临床实践。  
      关键词:火针疗法;神经功能障碍疾病;数据挖掘;文献研究   
      1253
      |
      916
      |
      6
      <HTML>
      <Download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625425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1

      综述

    • 不同机体状态对针刺效应影响相关研究的评述

      李政杰, 曾芳, 杨洁, 任玉兰, 梁繁荣
      2013, 38(5): 428-431. DOI: 10.13702/j.1000-0607.2013.05.015
      摘要:机体自身状态对针刺刺激的响应是影响针刺效应的重要因素。本文从古代文献记载、现代临床以及机制研究方面,对机体状态的不同形式对针刺效应的影响相关文献报道及研究进行分析评价。发现目前的临床研究质量较低,从心理状态、中医体质等角度切入研究的临床试验较少,并且缺乏研究其发生机制的实验研究。未来应该提高临床研究质量,减少影响因素之间的干扰,加强发生机制的实验研究。  
      关键词:针刺疗法;功能状态;影响因素;临床试验;实验研究   
      1484
      |
      459
      |
      3
      <HTML>
      <Download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625353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1
    • 《针刺研究》《中国针灸》《世界针灸杂志》征订启事

      2013, 38(5)
      摘要:《针刺研究》杂志(双月刊,ISSN 1000-0607,CN 11-2274/R)创刊于1976年,国际大16开本,88页,全彩色印刷,是集中报道针灸作用机制的学术刊物。开辟的主要栏目有:机制探讨、临床研究、文献研究、思路与方法、学术争鸣等,能及时反映针灸领域科研的最新成果,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对科研及临床医学人员的研究工作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768
      |
      16
      |
      0
      <HTML>
      <Download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625327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1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