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刊期

    2021年第46卷第6期

      消息

    • 中国中医科学院古术新知针灸创新团队

      2021, 46(6)
      摘要:中国中医科学院首席研究员荣培晶带领团队多年来致力于针刺治疗脑及相关疾病效应机制研究,具有稳定的研究方向,形成了一支人才结构合理、发展前景广阔的研究队伍。团队紧跟时代步伐,积极响应国家号召,着眼于国家对脑科学研究的社会需求和脑重大疾病诊疗的临床需求,长期密切关注国际脑科学研究进展。近年来,团队依托于针灸研究所这一国家级科研平台,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中医药现代化研究"重点专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课题等重大项目的资助下,将脑科学与针灸研究相结合,率先提出了"脑病耳治"新理念,  
        
      19
      |
      175
      |
      0
      <HTML>
      <Download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646786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1
    • 《针刺研究》稿约

      2021, 46(6)
      摘要:《针刺研究》为中国中医科学院针灸研究所与中国针灸学会联合主办的针灸专业学术期刊,国内外公开发行。本刊主要报道针灸作用机制研究、临床研究的最新科研成果。1.投稿内容:针灸理论、实验、临床等有关方面的研究以及相关的综述,有关的新闻、短评、会议信息等。2.来稿要求:(1)文稿要求具有创新性、科学性、实用性,论点明确、数据可靠、文字精练、层次清楚。论著、研究报道类一般不超过8 000字(包括图、表、参考文献和中英文摘要);综述类文稿宜在6 000字左右;短篇报道、新技术、新方法限2 000字以内。  
        
      14
      |
      53
      |
      0
      <HTML>
      <Download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647294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1
    • 清华大学TH-Health研究室简介

      2021, 46(6)
      摘要:清华大学TH-Health研究室(原称:清华大学智能图文信息处理研究室)隶属于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也是北京信息科学与技术国家研究中心的一部分,研究方向从文字识别,到生物特征识别,发展到人体健康信息的智能监测以及非药物干预,中医的客观化测量与中医人工智能算法是当前研究重点。为促进中医融入现代科学体系,中医诊断客观化是一个急需解决的关键问题。实验室主任刘长松教授带领研究团队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围绕非接触人体生理信号测量关键问题开展了跨学科交叉前沿性研究,  
        
      14
      |
      95
      |
      0
      <HTML>
      <Download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647275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1
    • 针灸医学工程室简介

      2021, 46(6)
      摘要:针灸医学工程研究室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医学成像和生物物理三级实验室。本室以医学影像技术和生物物理学为主要手段,研究中医经络的实质、生理功能、病理表现和针灸疏通经络的原理,以及在此基础上的针灸器械研发。同时,采用生物医学测量学多模态成像和多源数据融合分析方法研究古典针灸理论中的基本科学范畴及其针刺信号的效应途径;探讨不同生理和病理情况下经络穴位的理化特性和机制,开展相关转化研究。此外,还采用数据驱动研究模式,构建经络穴位特征数据库及其核心指标数据集。  
        
      20
      |
      98
      |
      0
      <HTML>
      <Download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647263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1
    • 南京农业大学——中医经络研究团队

      2021, 46(6)
      摘要:南京农业大学中医经络研究团队,以实验动物为研究对象,将细胞生物学与中医形态学交叉融合,力图揭示经络结构实质,厘定针灸治疗的细胞机制,在细胞分子水平上阐明中医理论的科学内涵。近年来,团队在陈秋生教授带领下,从新发间质细胞—telocyte(远细胞/特络细胞)的特殊角度,发现了经络候选细胞在皮肤经穴和脏腑的结构网络(图1),原创性提出"远细胞是潜在经络实质细胞"的新观点,并确定远细胞特性与其他经络学说具有最大兼容性。进一步发现,胶原纤维束在皮肤筋膜和脏器间质中能够形成相互通连的"组织微通道"(图2),而且它们与远细胞及其突起、  
        
      21
      |
      390
      |
      0
      <HTML>
      <Download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647239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1
    • 针刺后血清外泌体(Acu-exo)作用规律及转化研究团队

      2021, 46(6)
      摘要:团队导师:郭义教授(天津中医药大学)、刘保延教授(中国中医科学院)团队负责人:陈波博士(天津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学院副教授)团队依托国家中医针灸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天津中医药大学实验针灸学研究中心等平台,围绕"评价疗效、掌握规律、阐明机制、转化应用"的工作思路,重点开展了外泌体在针刺效应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和针刺后血清外泌体(Acupuncture exosome, Acu-exo)的作用规律及转化研究。  
        
      14
      |
      381
      |
      0
      <HTML>
      <Download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647216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1
    • 经穴效应多学科交叉创新团队

      2021, 46(6)
      摘要:经穴效应多学科交叉创新团队为2020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首次立项资助的5个交叉创新团队之一,也是唯一的一个针灸学科交叉创新团队。团队带头人为成都中医药大学余曙光教授。团队坚持以"聚焦经穴效应、聚力交叉融合、聚智传承创新"为宗旨,着力构建多学科交叉创新队伍。全职引进了欧洲科学院院士、德国科学院院士2人,柔性引进两院院士、国家杰青、长江学者特聘教授等高层次领军人才5人;自主培养了国家万人计划专家3人,青年长江学者1人,国家优青2人,部省级人才称号获得者10余人。团队成员中,非中医学科人员占40%;团队15名核心骨干中,非中医学科人员占53%;  
        
      19
      |
      176
      |
      0
      <HTML>
      <Download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646629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1
    • “学科交叉与针灸发展”专刊序言

      荣培晶
      2021, 46(6)
      摘要:学科交叉是"跨学科"或"跨领域"的研究活动,其对于复杂问题的解决及知识体系的更新至关重要。针灸作为中医学独具特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具备相对独立性的同时,天然具有与其他学科或领域融合的特点,《黄帝内经》中针灸体系雏形的建立便是最直接的反映。对于某种学科、学术的发展,其本身有着不断演变与自我更新的属性,而针灸学科、学术的发展演进更是如此。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物质世界是普遍联系和不断运动变化的统一整体,这对于我们不断推进针灸学科、学术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当前,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已呈现出生命、信息、数学、  
        
      29
      |
      292
      |
      0
      <HTML>
      <Download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646145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1
    • 学科交叉视野下针灸学科的形成、演变与分化

      张树剑
      2021, 46(6): 447-450. DOI: 10.13702/j.1000-0607.20210158
      摘要:针灸、针灸学、针灸学科概念之间存在层层包含的关系,针灸学知识体系与组织建制相结合建构了针灸学科。交叉学科的方法与视角引入是针灸学科形成与发展演化的核心动力,不仅促进了针灸学科问题域的变化,更与建制力量相互作用。在学科交叉的参与下,当前针灸学科在临床、技法、基础与人文等4个维度上有明显的分化。  
      关键词:针灸学科;学科交叉与分化;方法与方向   
      25
      |
      412
      |
      2
      <HTML>
      <Download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646104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1
    • 闭环式神经调控技术给针灸学科带来的机遇和挑战

      何家恺, 赵亚楠, 贾宝辉, 方继良, 王瑜, 张帅, 荣培晶
      2021, 46(6): 451-454. DOI: 10.13702/j.1000-0607.20210063
      摘要:近年来兴起的闭环式神经调控技术将闭环式控制刺激系统和神经调控相结合,是医学和多个学科交叉的产物。医学临床实践中,闭环式控制刺激的思维随处可见,医者、患者同时达到"得气"状态,就是一种类似闭环式控制刺激系统的反馈调节过程。多学科交叉共同发展是未来医学科学的发展趋势,美国SPARC计划和闭环式神经调控技术的出现,挑战了传统针灸通过刺激外周达到治疗效果的话语权。这些挑战同时也促使传统中医针灸必须通过理论和方法创新、多学科交叉等途径加快现代化进程,以保护和发展学科阵地。借鉴闭环式神经调控技术的发展过程,将"闭环"思想引入针灸学科,可为探索经络、腧穴、针刺手法、穴位配伍的本源及提高中医针灸的临床疗效提供新的思路。  
      关键词:闭环式神经调控技术;针灸;针刺研究;得气   
      29
      |
      435
      |
      0
      <HTML>
      <Download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646424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1
    • 基于针灸经典理论的闭环反馈穴位电刺激设备研发新思路

      母杰丹, 马良宵, 张洲, 于文颜, 孙天祎, 王俊翔, 黄肖山
      2021, 46(6): 455-459. DOI: 10.13702/j.1000-0607.20210115
      摘要:针灸电刺激设备是使用最为广泛的中医治疗设备之一,在提高针灸疗效、扩大针灸适应范围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人体功能状态失衡已成为影响健康状况和生活质量的重要因素,针灸疗法具有调衡优势。针对目前各类针灸电刺激设备尚存在穴位局部电刺激深度不够、范围模糊、缺乏闭环反馈、针灸理论融合度不够等问题,提出将针刺得气经典理论与现代生物电子技术、多模信号采集技术、实时反馈调节技术等相融合的新思路,以期研发出有效、安全、舒适的一体化闭环反馈穴位功能电刺激设备。多学科交叉,医理融合、医工融合、中西医融合将推动针灸诊疗设备的发展,为健康中国建设以及全人类健康做出更大贡献。  
      关键词:针灸电刺激设备;多模信号采集;柔性阵列电极;闭环反馈穴位电刺激设备;学科交叉   
      27
      |
      388
      |
      5
      <HTML>
      <Download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646315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1
    • 机器学习与针灸学领域结合的研究进展

      梁吉, 韩名媛, 王承斌, 吕晓琳, 孙忠人, 尹洪娜
      2021, 46(6): 460-463. DOI: 10.13702/j.1000-0607.20210160
      摘要:机器学习是一门新兴学科,其快速发展已深入到各行各业,在医疗领域亦有较大的发展。将机器学习引入针灸领域,不能仅限于大数据的挖掘与分析,应该更广泛地发挥针灸的靶向治疗优势,优化中医资源配置,精准服务于临床。本文通过对近年相关文献的分析,从针灸选穴处方、针灸的临床教学应用及针灸疗效预测等方面探讨其与机器学习的结合,以学科交叉为起点,机器学习为手段,探讨针灸未来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机器学习;针灸学;学科交叉;综述   
      26
      |
      1260
      |
      1
      <HTML>
      <Download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646252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1
    • 李柠岑, 郭义, 陈波, 杨克俭, 王美娟, 张靖宇, 公一囡, 陈泽林, 徐枝芳, 房钰鑫
      2021, 46(6): 464-468. DOI: 10.13702/j.1000-0607.201216
      摘要:针灸起效的基础作用机制虽已从多个方面被证实,但如何实现针灸基础研究的科研成果转化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网络调节是针刺的基本作用模式,外泌体是目前世界前沿生命科学领域的研究热点,在疾病诊断、治疗、药物开发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与优势。外泌体作为细胞间通讯的一种新方式,可能是针刺信息传递的重要载体,通过人工干预回输外泌体可产生"类针刺样"作用。借助外泌体自体活细胞分泌、免疫原性反应极低、内含物质多的特点,以及在药物开发与改造中的巨大优势,可从"针刺后血清外泌体"中开发"针刺网络药"。  
      关键词:针刺疗法;外泌体;网络调节;临床转化;针刺网络药   
      23
      |
      892
      |
      10
      <HTML>
      <Download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645759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1
    • 一种基于计算机视觉的针刺手法分类系统开发与应用

      涂涛, 苏业豪, 宿翀, 王磊, 赵亚楠, 陈捷
      2021, 46(6): 469-473. DOI: 10.13702/j.1000-0607.20210154
      摘要:目的:为了提升针刺手法建模与传承的准确性,面向针刺实践中的手法视频,本文探讨利用计算机视觉技术对中医针灸学中"捻转"和"提插"这两类基本针刺手法进行分类的可行性。方法:构建一种计算机视觉下的基于三维卷积神经网络和长短时记忆网络的混合深度学习网络模型,提取针刺手法视频帧序列的时空特征,将其输入分类器中实现分类。结果:针对200组录制的医师针刺手法视频,应用所提混合网络模型对"捻转"和"提插"两类手法进行分类,训练准确率达到95.4%,验证准确率达到95.3%。结论:本系统可为针刺手法的数据提取与传承提供一条有效途径。  
      关键词:计算机视觉;针刺手法;三维卷积神经网络;长短时记忆网络;深度学习   
      21
      |
      397
      |
      1
      <HTML>
      <Download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647323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1
    • 苟升异, 宿翀, 王磊, 赵亚楠, 陈捷
      2021, 46(6): 474-479. DOI: 10.13702/j.1000-0607.20210155
      摘要:目前,对于针灸手法的学习评价,缺少针刺时施力大小、时长和方向等可以进行量化的物理参数。本文针对采集针刺过程中"捻转"和"提插"动作的触觉参数,设计了一种阵列式聚偏二氟乙烯膜(PVDF)触觉传感器;随后,给出了面向触觉信号的窗口分割方法,并提取窗口中的时域特征;最后,构建了一种基于模糊C均值聚类法(FCM)的针刺手法识别方法。通过实验证明该方法能够有效识别捻转补、捻转泻、提插补、提插泻四种基本针刺动作,有利于针刺手法的量化与传播。  
      关键词:聚偏二氟乙烯膜传感器;机器学习;针刺手法分类   
      26
      |
      490
      |
      2
      <HTML>
      <Download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645040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1
    • 一种血液容积脉搏波测量仪及其辅助针灸应用

      王丽婷, 刘长松, 赵亚楠, 陈彦, 王小捷
      2021, 46(6): 480-485. DOI: 10.13702/j.1000-0607.20210126
      摘要:脉诊与针刺关系密切,脉诊信息与针刺研究密切相关,贯穿诊断、治疗整个过程。但目前尚缺乏可重复、可量化的脉诊信息实时检测手段,影响了脉诊在针刺研究中的应用。容积脉搏波采集技术具有采集方便、价格低、无创、易普及等优点。本文以中医诊断理论为指导,探讨指尖容积脉搏波的原理和特点,研究其与寸口脉诊的关系,并研发一种新型指尖血液容积脉搏波测量仪,探索容积脉搏波信号获取与测量方法,并提出该测量仪与针刺研究的关系,可为针刺研究提供基础工具及数据分析支持。  
      关键词:容积脉搏波;光电容积脉搏波描记;中医诊断;指尖血液容积脉搏波测量仪;针刺研究   
      20
      |
      258
      |
      1
      <HTML>
      <Download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644984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1
    • 基于闭环控制的玻璃材料智能拔罐器

      张启民, 鲁璐, 符煜昊, 崔钰琅, 徐天成
      2021, 46(6): 486-491. DOI: 10.13702/j.1000-0607.20210118
      摘要: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人口老龄化现象的加剧,传统拔罐技术已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优质医疗服务及康养需求。针对传统拔罐技术难以实时控温、负压效果不理想和罐内情况不便观察等不足,课题组提出一种基于闭环控制、以玻璃为主体材料并整合智能穴-症分析系统的拔罐设计方案。硬件设备分为上下罐体结构,具有安全性高、密封性能好等特点;罐体通过温度传感器PT100热电偶探头和基于P89C668单片机的气压传感器多模态整合温度压力信息,并通过装置内配备数据处理装置将主要参数自动显示于罐体发光二极管屏幕。基于闭环控制的玻璃材料智能拔罐器为整合多学科资源,改良和优化针灸器械提供具体的实例。  
      关键词:智能拔罐器;闭环控制;玻璃材料;热电偶探头;温度传感器;气压传感器   
      19
      |
      385
      |
      3
      <HTML>
      <Download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645464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1
    • 胡光迪, 秦玲利, 张路, 付建华, 李天昕, 徐水洋, 宋玉娟, 李磊, 杨斌, 沈建武, 蒋磊, 项国梁
      2021, 46(6): 492-496. DOI: 10.13702/j.1000-0607.201295
      摘要:目的:初步评价针身绝缘针灸针对家兔坐骨神经刺激的有效性与安全性。方法:将18只新西兰雄兔,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普通针组、绝缘针组,每组6只。空白对照组无干预措施,仅用于神经取材对比评价安全性;绝缘针组与普通针组于家兔暴露的左下肢坐骨神经干处分别以涂层针灸针或传统针灸针针刺,并连接电刺激仪与隔离器。当观察到家兔足部出现规律性跖反射(坐骨神经效应器反射)时记录电流强度。针刺结束后,HE染色法观察坐骨神经损伤程度,透射电镜观察坐骨神经干的超微结构变化。结果:绝缘针组引发规律跖反射的电流强度为(0.29±0.07)mA,普通针组为(0.86±0.08)mA,绝缘针组明显低于普通针组(P<0.01)。HE染色结果显示,普通针组轴突变性,形成嗜酸性小体,神经纤维水肿,局灶性髓鞘丢失;绝缘针组神经纤维损伤不明显,且轴突仅在少数区域变性。透射电镜观察结果显示,普通针组神经髓鞘板层结构分离,各层间排列杂乱,层间可见大量空泡及裂隙,神经轴索萎缩,轴浆及线粒体肿胀、空泡化;绝缘针组神经髓鞘结构正常,且呈现同心圆样明暗相间的板层结构,髓鞘空泡及裂隙较少,神经轴索仅小部分线粒体、微丝、微管结构异常,整体空泡样变性明显少于普通针组,仅部分有髓纤维轻微变性,轴索病变不明显。结论:针身绝缘针灸针对家兔坐骨神经干的电刺激较普通针灸针的刺激更精准,安全性更好,所需电流强度更小。  
      关键词:针身绝缘针灸针;微米涂层;电针;坐骨神经干   
      19
      |
      336
      |
      3
      <HTML>
      <Download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645334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1
    • 刘浩, 田会玲, 汪子栋, 姜婧, 潘殷豪, 刘成波, 李志刚
      2021, 46(6): 497-504. DOI: 10.13702/j.1000-0607.20210011
      摘要:目的:观察心肌缺血引起的相关穴位局部微血管结构变化,探讨光声成像技术在穴位敏化研究中的应用。方法:12只BALB/c小鼠随机分为正常组、假手术组、心肌缺血组,每组4只。采用结扎左冠状动脉前降支的方法制备急性心肌缺血模型。于术后12 h、第14天用心电图数据采集系统记录各组小鼠心电图,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各组血清肌钙蛋白T(cTnT)和肌酸激酶同工酶MB(CK-MB)水平;于术后第7、14天用光声成像技术对各组小鼠"肺俞""厥阴俞""曲泽""尺泽"进行成像观察,并运用微血管量化算法计算穴区微血管的距离度量、弯曲计数度量(ICM)、角度度量及微血管密度。结果:与正常组和假手术组比较,心肌缺血组术后12 h、第14天心电图ST段抬高,血清cTnT和CK-MB显著增高(P<0.01);与本组造模后第7天比较,心肌缺血组小鼠第14天"厥阴俞"ICM显著降低(P<0.05);与正常组同时点比较,心肌缺血组第7天"厥阴俞"ICM显著升高(P<0.05)。其他穴位各微血管结构指标在各组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光声成像技术可用于穴区微血管结构的研究,ICM的改变可能与穴位敏化相关,局部微血管动态成像的量化分析仍需深入研究。  
      关键词:穴位敏化;光声成像;微血管结构;急性心肌缺血;微循环   
      23
      |
      437
      |
      1
      <HTML>
      <Download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644706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1
    • 魏晓雅, 张娜, 李金玲, 石广霞, 王丽琼, 屠建锋, 刘存志, 王旭
      2021, 46(6): 505-509. DOI: 10.13702/j.1000-0607.20210161
      摘要:针刺治疗疼痛类疾病疗效显著,患者的主观评价是目前临床研究中衡量针刺镇痛效果的常用标准,但缺乏客观性和精准性。近年来,有研究尝试应用磁共振成像和机器学习方法,分析针刺治疗前后患者大脑的磁共振影像,识别具有特异性的神经标志物。这些标志物不仅有助于阐释针刺镇痛的脑机制,且有望发展为研究针刺镇痛效应的客观指标。本文从基于磁共振成像和机器学习技术的疼痛生物标志物的研究意义和可行性分析切入,总结其在针刺镇痛领域的研究现状,并对目前研究中存在的相关问题提出建议。  
      关键词:针刺镇痛;生物标志物;磁共振成像;机器学习   
      24
      |
      696
      |
      3
      <HTML>
      <Download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644133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1
    • 基于脑连接组学的针刺网络调节效应特征述评

      谢坤男, 尹涛, 马培宏, 陈丽, 孙睿睿, 曾芳
      2021, 46(6): 510-514. DOI: 10.13702/j.1000-0607.20210130
      摘要:基于脑连接组学的网络分析是探讨大脑工作机制的重要切入点,也是目前针刺神经影像学研究的趋势所在。本文在综述针刺脑网络调节效应常用方法的基础上,结合领域当前研究现状和团队前期研究,提炼出针刺脑网络调节效应的靶向性、条件性和动态性特征,并从扫描方式和网络分析方法、试验研究范式方面对未来研究提出展望。  
      关键词:针刺;调节效应;脑网络;连接组学;述评   
      20
      |
      563
      |
      2
      <HTML>
      <Download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644508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1
    • 针灸材料学:针灸学科新分支

      尹海燕, 王绪, 余曙光, 唐勇
      2021, 46(6): 515-517. DOI: 10.13702/j.1000-0607.20210214
      摘要:结合材料学与针灸学自身的发展,提出针灸材料学分支学科概念。针灸材料学可能是未来针灸工具革新的重要方向,需加强学科内涵、外延的进一步梳理和发展,加强针灸材料的分类、应用范围、研发及标准建设等工作,以针灸材料学的发展促进新时代针灸学科的传承和创新。  
      关键词:针灸材料学;针灸工具;针灸学科   
      22
      |
      422
      |
      2
      <HTML>
      <Download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643986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1
    • 物理学技术在针灸学研究过程中的应用

      许涛, 董伟杉, 武淑娟
      2021, 46(6): 518-522. DOI: 10.13702/j.1000-0607.20210167
      摘要:目前,学科交叉已悄然成为科技创新的一个主要源泉,如何跨越针灸学科促进针灸发展仍然是一个瓶颈问题。文章基于物理学技术在针灸学研究中的应用综述了传统针灸与电、光、声、磁结合在理论研究中的重要意义及其在临床中的应用现状,以期为针灸的改革和发展,为针灸与其他学科更好的结合创新提供思路。  
      关键词:物理学;针灸学;医工结合   
      22
      |
      522
      |
      2
      <HTML>
      <Download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643920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1
    • 学科交叉促进针灸技术创新的转化研究

      张晶潾, 许安萍, 李志刚, 韩丽
      2021, 46(6): 523-526. DOI: 10.13702/j.1000-0607.20210131
      摘要:目前针灸在全世界广泛传播,其发展与多学科融合密切相关,学科交叉对创新和推广针灸疗法至关重要。针灸与光、电、磁、红外线、微波等科学技术结合,创造出先进实用的针灸诊疗仪器,为临床、教学等方面都做出了举足轻重的贡献。本文就针灸学科的独特优势,探讨学科交叉促进针灸技术创新发展的应用,并进一步思考在针灸技术向临床应用的转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关键词:针灸技术;学科交叉;转化医学;医工结合   
      19
      |
      783
      |
      9
      <HTML>
      <Download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643849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1
    • 经络研究60年——一条多学科交叉之路

      宋晓晶, 王广军, 李宏彦, 张维波
      2021, 46(6): 527-532. DOI: 10.13702/j.1000-0607.20210081
      摘要:中医理论认为,经络是维持生命并参与疾病形成和治愈的重要系统。揭示经络的生物学内涵是现代中医研究的重要内容。60多年来,国内外学者从生物医学(生理、解剖、组织形态等)、影像学、物理、化学、计算机技术等领域对经络展开了研究。现代经络研究就是一部多学科交叉的历史,为认识经络提供了多视角的科学资料。未来经络研究需要更精准的多学科交叉,它将是揭示经络生物学内涵的希望之光。  
      关键词:经络;多学科交叉;间质组织液;筋膜结缔组织   
      21
      |
      1114
      |
      4
      <HTML>
      <Download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643805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1
    • 中医经络实质研究的新进展

      陈秋生
      2021, 46(6): 533-540. DOI: 10.13702/j.1000-0607.201045
      摘要:《黄帝内经》提出的经络学说,一直是中医理论体系的基石,指导临床诊疗、针灸和养生实践。但关于经络实质及其结构基础众说纷纭,未能科学阐明,已成为中医药学传承与创新的瓶颈问题。2020年,《Microscopy and Microanalysis》杂志先后报道了经络实质的最新研究结果。两篇文章提出,皮肤胶原纤维束形成的组织微通道及其内含成分,为经络气血运行通道的超微形态;具有联络作用的新发间质细胞——Telocyte,具备经络实质细胞的各种特质;Telocyte网络及其与其他结构的密切关系,可在细胞水平上诠释不同的经络现象。这些新观点能够从细胞学角度兼容现有的经络假说,有助于传统医学与现代医学的融通。本文将对上述研究成果作一系统综述,并为进一步的探索提出工作策略。  
      关键词:经络;Telocyte;经络实质;细胞形态;超微结构;组织微通道   
      128
      |
      2932
      |
      9
      <HTML>
      <Download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643758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1
    • 针灸与人工智能学科交叉的现状与策略探讨

      吴冬, 孙汉旭, 荣培晶, 戴如君, 廉海红, 孙静宜
      2021, 46(6): 541-545. DOI: 10.13702/j.1000-0607.20210017
      摘要:现阶段人工智能在图像识别、深度学习、神经网络、机器人技术等关键技术的突破,推动了与医学的学科交叉。本文对针灸与人工智能学科交叉未来可能的应用场景进行了探讨,认为目前针灸已有部分新针灸设备,可能具备与人工智能学科交叉的潜力,针灸学科可以依靠这些现有治疗设备,以及体表经络的客观诊断设备,获得较客观的经脉数据,再通过经络辨证体系,实现针灸大数据的收集,甚至实现远程治疗。另外,还可开发针灸机制研究的人工智能系统。建议针灸学科与人工智能学科进行学科交叉,并制定相应的发展策略,促进针灸学科更快更好地发展。  
      关键词:针灸;人工智能;学科交叉;针灸设备;发展策略   
      26
      |
      1585
      |
      5
      <HTML>
      <Download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643662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1
    • 超声下针刀可视化的研究进展

      曾兴, 丁志辉, 傅丽琴, 刘思宇
      2021, 46(6): 546-548. DOI: 10.13702/j.1000-0607.20210127
      摘要:传统针刀治疗极易造成软组织的再损伤,其安全性逐渐受到重视。随着影像技术的发展,可视化下针刀操作越来越多地应用于临床。本文回顾了针刀的发展沿革,就超声引导下针刀治疗的现状、特点及在颈椎病、肩周炎、腰椎间盘突出症、膝骨性关节炎等疾病中的临床运用进行综述,探讨针刀临床应用的优势病种及临床疗效。  
      关键词:可视化;针刀;超声   
      20
      |
      958
      |
      3
      <HTML>
      <Download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40643588 false
      更新时间:2023-08-11
    0